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桡骨远端骨折,以柯雷氏骨折最多见,系在1814年Abraham Colles首先详加描述,是指腕关节上4厘米内的桡骨骨折,并有远侧断端向背侧和桡侧的移位。目前对“Colles”骨折的定义已放宽使用到大多数的桡骨远端完全骨折。因为此骨折的发生率颇高,约占全身骨折的11%,成年人居多,又常伴随腕关节损伤,若不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可影响手的功能及劳动力,所以是外伤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控讨桡骨远端掌侧解剖钢板对Colles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掌侧入路,应用小型料行"T"形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明显移位及粉碎性Colles骨折62例.结果 经术后2~12个月随访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活动优良率为96.7%.结论 该钢板对明显移位及粉碎性Colles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便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了腕关节的功能障碍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小"T"钢板固定配合同种异体骨填充植骨治疗Jakim分型Ⅱ~Ⅳ型Colles骨折方法优越性。方法: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小"T"形钢板内固定配合同种异体骨填充植骨,石膏托固定3周,分别于伤时、术后及术后3个月时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CR片,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情况及3个月时腕关节掌屈或背伸减少程度,按Dienst功能评价标准对腕关节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此法治疗Ⅱ~Ⅳ型Colles骨折患者腕关节桡骨远端掌倾角及桡骨短缩恢复良好,3个月后丢失不明显,腕关节功能评定恢复良好,优良率达87.5%。结论:该方法能最大程度恢复桡骨长度及前倾角度数达到解剖对位;同种异体骨填充植骨填充桡骨远端压缩部位并辅以小"T"形钢板支撑固定,增加了骨折端稳定,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减少了远期前倾角及桡骨长度丢失,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Colles骨折又称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腕关节面2~3cm处发生的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的骨折.目前Colles骨折含义有所扩大,包括了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移位并旋后掌侧成角,背侧皮质嵌插或粉粹的所有关节外骨折[1].临床除了某些严重的开放性粉粹性骨折或陈旧性畸形愈合影响功能者需手术治疗外,一般均可由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我院1999年12月~2010年7月收治30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Colles骨折是一种最常见的骨折,也是上肢常见的因骨质疏松而易发生的骨折。老年人因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的机械应力明显减弱而易发生,多为暴力所引起,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致伤,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目前针对老年Colles骨折的治疗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间接暴力致伤,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很少需要手术治疗。我们用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并与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2—3厘米横断骨折,远断端向背侧或掌侧移位。前者称克雷斯(Colles)氏骨折,后者称史密斯(Smith)氏骨折。前者较为常见,后者少见。此外尚有通过部分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且腕关节伴随远端骨折片向掌侧产生不同程度移位的一种类型称为巴  相似文献   

8.
颜冰冰 《华夏医学》2012,25(5):749-751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端以远部位的骨折,发生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中老年人,可分为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在1814年Colles首先描述了桡骨远端骨折,远折端向背侧移位,故其名字被称为Colles骨折。1847年,Smith描写桡骨下端横行骨折,其远折端向掌侧移  相似文献   

9.
韦显高  朱永娟  张曾  高莉鹏  赵阳 《医学文选》2013,(6):752-752,757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多见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跌倒时如呈背伸位,手掌着地,骨折多发生在距关节面约3 cm处横断,常造成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变,保证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最大恢复解剖角度对恢复腕关节的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对94例Colles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Colles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治疗,对照组采取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固定前(t1)、固定当天(t2)及拆除固定(t3)时测量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并于拆除固定6个月门诊复查时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t1、t2时两组间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观察组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固定6个月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7.78%(3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78%(2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相比,可塑形桡骨远端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效果更显著,可有效减少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更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报道采用手法复位为主,收治双colles骨折31例,治疗效果良好。并分析了双coiles骨折受伤机制,对治疗中复位、固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报道采用手法复位为主,收治双colles骨折31例,治疗效果良好。并分析了双colles骨折受伤机制,对治疗右复位、固定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Asymptomatic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s common but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pain and deformity. Symptomatic osteoporosis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fracture. A 59 years old post-menopausal woman presented with a history of acute low-back-pain. She had menopause for 12 years. She gave history of colles' fracture at about two years back. Her mother died as consequenc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MRI of vertebral spine showed demineralization with partial collapse of D6,7,12 and L1 vertebra.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of vertebra showed BMD T-score of -4.5. Patient was managed with IV infusion of zoledronic acid, oral intake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s and with regular non-weight-bearing exercises. Her condition improved gradually. During post-menopausal period, every women must be aware of osteoporosis and any fracture in that time must be evaluated to rule out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各类髁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1990年至今收治的 68例 84侧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结果 :无骨折移位的Ⅰ类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好 ;Ⅱ类 (骨折片成角移位 )、Ⅲ类 (骨折片重叠 )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治疗 (P <0 .0 5 ) ,前者痊愈和显效为 73 .2 2 % ,后者则主要是微效和无效 (60 % ) ,痊愈率仅 13 .3 3 % ;Ⅳ类 (髁状突断端脱出关节凹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对于有移位的髁状突骨折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X线片和CT检查诊断胸腰结合部(T12-L1)脊髓和(或)神经根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1例手术治疗的胸腰结合部骨折患者,依据其临床症状分有无合并脊髓和(或)神经根损伤两组,分别进行X线片和CT影像比较和评价。结果:脊髓和(或)神经根损伤组和无损伤组之间的X线片三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同时CT测量椎管狭窄率<50%无显著性差别。但CT测量椎管狭窄率>50%者,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手术证实46例损伤组中30例存在不同程度椎管梗阻,阳性率为65.2%。结论:胸腰结合部骨折合并脊髓和(或)神经根损伤者,CT显示椎管狭窄率>50%,可作为临床预测及选择手术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CPM配合DCS治疗股骨髁上并髁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CMP配合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并髁间骨折12例的疗效.方法:对12例股骨髁上骨折并髁间骨折采用DCS治疗.结果:骨折愈合率为100%,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6%.结论:DCS治疗股骨髁上并髁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确实,操作方便,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开放性骨折清创后,根据创口分泌物的微生物培养结果来指导临床中创口的闭合时机。方法:42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均进行急诊清创,骨折固定。清创后立即行创口分泌物培养。清创后48 h,拟于闭合创口。如果初始培养结果呈阳性,则不闭合创口而再次清创,再次分泌物培养。重复此过程,直到培养物呈阴性后才闭合创口。结果:422例开放性骨折中,长期随访者共346人。总的深部感染率4.3%。GustiloⅡ型骨折深部感染率为4.0%,Ⅲ型骨折,感染率为5.7%。Ⅲ型骨折中亚型的感染率也存在差异,ⅢA型骨折1.8%,ⅢB型10.6%,ⅢC型20%。糖尿病及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需要多次清创,并存在较高的感染率。创口阳性培养后闭合创口并没有增加深部感染风险。结论:与历史对照组相比较,标准化治疗方案深部感染率较低。增加清创次数都必须以降低感染率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1685例成人胫腓骨骨干骨折,对其性别、年龄构成、骨折类型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这种有规律的特殊类型骨折的致伤原因、损伤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胫腓骨骨干骨折病人男女比例4.5:1,31~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26.0%,A型骨折居多,占57.7%.胫骨螺旋形骨折病人男女比例3.0:1,41~50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32.6%.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占胫骨螺旋形骨折的9.7%(28/288),占全部胫腓骨骨干骨折的1.7%(28/1685),男女比例6.0:1(24/4),41~50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50%(9/18),放射科漏诊率67.9%(19/28),临床骨科医师漏诊率53.6%(15/28).结论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足一种特殊类型骨折,发生率较高.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低能量损伤所致而非医源性损伤.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漏诊率高,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关节囊切开减压与非切开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股骨颈骨折行骨折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前侧关节囊切开减压组36例,非切开组26例。选择骨折愈合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和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方法的手术效果。结果:随访14~42个月。前侧关节囊切开组:2例骨折不愈合合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折愈合率94.4%,股骨头坏死率5.6%,Harris评分优良率91.7%。非切开组:4例骨折不愈合合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折愈合率84.6%,股骨头坏死率15.4%,Harris评分优良率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囊切开减压能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