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的颅底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和Ⅱ1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Ⅱ1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颅底形态变化。结果:Ⅱ1错牙合3种骨面型均表现为颅基底角(Ba-SE-FMS)增大,高角组尤其表现在颅前基底角(FMS-SE-PM)增大,均角组、低角组颅中基底角(Ba-SE-PM)增加更为明显。Ⅱ1错牙合颅底的有效垂直高度从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依次减小。结论:颅基底角可能更准确反映颅底的曲度,体现Ⅱ1错牙合不同骨面型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He不同骨面型的颅底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He和Ⅱ^1错He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Ⅱ^1错He3种骨面型和正常He的颅底形态变化。结果:Ⅱ^1错He3种骨面型均表现为颅基底角(Ba-SE-FMS)增大,高角组尤其表现在颅前基底角(FMS-SE-PM)增大,均角组、低角组颅中基底角(Ba-SE-PM)增加更为明显。Ⅱ^1错He颅底的有效垂直高度从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依次减小。结论:颅基底角可能更准确反映颅底的曲度,体现Ⅱ^1错He不同骨面型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一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一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2)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拿患者69例,分为高角型22例、均角型24例、低角型23例。对所有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颅底相关项目测量。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从低角型到均角型再到高角型依次增大;后颅底平面角、颅底的有效垂直生长高度从低角型到均角型再到高角型依次减小。高角型患者的后颅底长度最短,颅前基底角最大;而均角型和低角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颅底结构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颅底的生长参与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形成,尤其后颅底的变化对垂直骨面型的形成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的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矢状向错的颅底形态,探索其规律性。方法:选取均角型错牙合患者56例,年龄10~15岁,包括安氏Ⅰ类组17例;安氏Ⅱ类组20例,安氏Ⅲ类组19例。对三种牙合型进行颅底指标的测量分析,对测量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从安氏Ⅱ类到安氏Ⅰ类再到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后颅底长度依次缩短并有统计学差异;颅中基底角依次减小并有统计学差异;颅前基底角和后颅底平面角依次增大并有统计学差异。安氏Ⅱ类错的前颅底长度SN减小,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的SN长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不同矢状向错牙合的颅底角,蝶鞍角,颅基底角,后颅底平面角和SO-Ar距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矢状向错牙合颅底结构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说明颅底的生长部分参与了错的形成;后颅底和蝶筛点对矢状向错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一系列指标随着面高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侧貌突度及上、下唇突度依次明显增大,而面下部深度逐渐由过深变浅,同时上下唇弧的弧度由大变小、弧形由深变浅、由过于弯曲趋于过直立,尤其是低角组颏唇沟过凹陷而高角组过平坦。结论: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软组织侧貌特征尤其是唇颏部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几何形态测量法研究高、低角错(牙合)患者颅底形态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骨性Ⅰ类高、低角错袷患者治疗前的侧位片各40张,扫描后确定并数字化颅底的13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高、低角患者颅底的平均形状,然后用薄板曲线法比较骨性Ⅰ类高、低角错(牙合)的颅底形态差异.结果:1、高角患者的颅底形态特征是:蝶鞍复合体区缩小,前颅底和后颅底绕S点相背旋转使颅底角增大;2、低角患者的颅底形态特征与高角患者相反.结论:高、低角错(牙合)患者的颅底形态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垂直向特征.方法:选取福建籍安氏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00例,男46例(高角12例,均角14例,低角20例),女54例(高角16例,均角24例,低角14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导入Winceph软件进行测量.结果:①高角组后颅底长较均角、低角组缩短.低角组颅底相对逆时针旋转,高角组相对顺时针旋转.②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下颌垂直向发育大于水平向发育.低角组腭平面呈逆时针旋转.③上面高占前面高比例三组间无差异.④随着下颌平面角减小,上下前牙牙槽高度逐渐减低.上下颌磨牙段牙槽骨高度三组间无差异.三组间牙合平面倾斜度不同,高角组顺时针旋转,低角组逆时针旋转.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机制复杂,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学差异.不同下颌平面角组之间有不同的垂直向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软组织的侧貌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类错(牙合)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女性成年患者各28例,共84例,年龄18~23岁,平均20-3岁。选取矫治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一系列指标随着面高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侧貌突度及上、下唇突度依次明显增大,而面下部深度逐渐由过深变浅,同时上下唇弧的弧度由大变小、弧形由深变浅、由过于弯曲趋于过直立,尤其是低角组颏唇沟过凹陷而高角组过平坦。结论:垂直骨面型对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软组织侧貌特征尤其是唇颏部形态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下前牙区牙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患者168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75例。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将患者分为9组,对其X线头影侧位片上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厚度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厚度最大,其次为均角组,高角组最小。高角组下前牙槽根尖区牙槽较窄,低角组较厚。在高角、均角、低角各组内部,骨性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Ⅲ类患者下前牙区牙槽厚度较小,与高角Ⅰ、Ⅱ、Ⅲ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Ⅲ类患者与均角Ⅰ、Ⅱ类患者牙槽厚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前牙区牙槽厚度与垂直骨面型密切相关,与矢状骨面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分型及其高低面角的颅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将上下颌对颅底的变异进行分型统计,并抽出高、低角组进一步测量研究.结果:真性上颌前突只占23%,部分病例上颌后缩,65%的错(牙合)伴有下颌后缩,45%的存在垂直关系不调;高角组腭平面前部向下倾斜,下颌整体呈后下旋转位,下颌后缩;低角组上颌前突,下颌角缩小.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表现多种类型,以下颌后缩多见,同时不可忽视上颌垂直向变异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生长发育期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探讨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生长型的颅面结构对气道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低角型各30名,正常牙合30名,各组性别、年龄相匹配。120名儿童均拍摄标准头位的X线部位侧位片,将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低角型分别与正常牙合做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生长型的颅面结构对上气道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牙合比较,安氏Ⅱ1高角型、平均型均表现上气道狭窄,且高角型气道狭窄的部位更多,程度更明显。结论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生长型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未经正畸治疗的180例成人Ⅱ1类错患者分为高角(SN-MP角>40°)、均角(29°≤SN-MP角≤40°)、低角(SN-MP角<29°)3组.每组各有男、女30人.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上唇、下唇、颏部软组织结构的厚度与长度,并分析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个体间的差异.结果:男、女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上唇长度、下唇长度都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0.05);男性高角型Ⅱ1类错(牙合)患者下唇基部厚度也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0.05),而女性低角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较均角和高角患者明显减低(P<0.05).女性高角组患者的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明显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P<0.05),而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颏部软组织结构则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垂直向骨型因素对Ⅱ1类患者面下1/3软组织以厚度和长度为代表的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不同骨面型患者蝶鞍尺寸并探讨其与颅面部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矢状骨面型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按垂直骨面型分为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测量颅面部相关硬组织数据以及蝶鞍尺寸,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2)矢状骨面型组中,各组患者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3)垂直骨面型组中,高角组蝶鞍直径、深度、面积最大(P<0.05),均角组与低角组的蝶鞍尺寸无显著差异(P>0.05);(4)蝶鞍长度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直径、深度、面积均与全面高、下面高、下颌体长、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蝶鞍尺寸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性,即蝶鞍直径、深度、面积越大,高角型趋势就越明显,可为正畸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牙合)人切牙区颌骨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通过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69名恒牙初期正常(牙合)人进行研究。结果①高角面型齿槽骨厚度窄、切牙区颌骨高度大。低角面型具有相反的形态特征。②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上下颌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在前后向的代偿变化,主要是腭(舌)侧骨皮质板发生代偿倾斜变化③相对于前颅底平面,正常绐人高角面型上颌切牙、切牙区颌骨代偿性竖直;低角面型代偿前倾。相对于下颌平面,高角面型下颌切牙、切牙区颌骨代偿竖直;低角面型代偿前倾。结论正常(牙合)人切牙区颌骨的形态结构与垂直骨面型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型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形态。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低角型及高角型患者,每组20例,对其许氏位片上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的前斜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在Ⅲ类骨面型的低角型患者离前颅底最远,偏向后方,关节凹的位置最低,关节凹的前斜面较陡峭。在Ⅲ类骨面型的高角型中离前颅底最近,偏向前方,关节凹的位置最高,关节凹的前斜面较平滑。结论: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及关节凹形态变化与下颌骨生长方向有关。颞下颌关节凹的位置变化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安氏Ⅰ类错牙合高角、低角和均角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30张,扫描侧位片后数字化下颌骨的8个标志点,用Procrustes重叠法得出三种下颌骨的平均形状,然后用薄板曲线法和EDMA法比较安氏Ⅰ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特征.结果 从低角到高角,下颌骨的形态改变趋势如下:①下颌升支逐渐变短;②下颌角逐渐增大;③颏部逐渐向后向下旋转;④Id-Pg距逐渐增大;⑤Ar点相对于Co点由后向前移位.结论 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形态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