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25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病变的病人纳入该研究。采用FICE对病变进行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分析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明确早期胃癌FICE下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胃癌组胃小凹呈E型、F型,且E、F型胃小凹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Ⅳ型血管改变,早期胃癌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小凹呈E、F型,特别是F型改变及Ⅲ、Ⅳ型胃黏膜微血管改变是早期胃癌FICE下特征性改变。应用FICE对胃黏膜病变处胃小凹及微血管观察,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共聚焦内镜(CLE)下胃黏膜萎缩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其对伴有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应用CLE对42例既往患有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首先行胃镜检查,对黏膜可疑病变处行CLE扫描,分别给出内镜诊断和共聚焦活体组织学诊断。对扫描部位进行黏膜活检,分别对内镜诊断、共聚焦内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LE扫描42例患者获得7200帧图像,清晰显示胃小凹结构、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细胞周围结缔组织和微血管网图像。胃黏膜萎缩表现为单位视野内腺体数目减少、胃小凹间隙增宽;肠化腺体中的杯状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显示:普通内镜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44%、16%和28%;共聚焦内镜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8%、87%和88%。结论:共聚焦显微内镜是一种全新的诊断工具,可以在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活体的虚拟组织学诊断,是诊断胃黏膜萎缩及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一种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致癌化学物质N-甲基-N′-硝基- N压硝基胍配合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建立CAG脾虚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 胃痞汤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胃痞汤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与其通过降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有关,对萎缩发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0Z内镜对46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局部喷洒4 g/L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周围胃小凹形态改变,在观察部位取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相互关系.[结果]46例病变中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33例,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12例,隆起凹陷型病变(Ⅱa Ⅱc型)1例;小凹开口呈A型10例,B型8例,C型17例,D型6例,E型3例,2例病变其表面小凹模糊不清甚至消失.[结论]放大内镜对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病变周边小凹形态改变与病灶的良恶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森 《开卷有益》2023,(9):31-32
<正>一、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常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面腺体的萎缩减少,并不是胃体积的缩小。二、肠腺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访观察根治幽门螺杆菌(Hp)后对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分析157例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给予抗Hp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程度改变。结果 102例根治Hp患者随访1年,根治前后比较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评分显著减少(P〈0.01),肠上皮化生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86例随访2年,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评分均有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根治Hp后可使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下氩气刀(APC)在治疗胃黏膜隆起糜烂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小凹为D、E和F型的80例患者纳入治疗,应用APC9800型氩气刀对病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临床结果及价值,并于治疗后1月放大染色胃镜复查随访疗效。结果APC治疗胃黏膜隆起糜烂病灶384处,每个患者平均4.3处,1个月后复查随访,73例(91.2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放大染色胃镜复查发现,68例(85%)患者病灶基本消除,原病灶处均覆盖新生的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胃小凹为A、B型的患者57例(83.82%),胃小凹为C型的患者11例(16.18%),7例(8.75%)患者仍有症状,镜下观察胃小凹仍为D、E和F型,需要再次APC治疗。APC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2~3天后可消失,并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放大染色胃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使APC更能准确地治疗胃黏膜隆起糜烂病灶,治疗效果肯定,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多发白色扁平隆起病变(multiple white and flat elevated lesions,MWF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行胃镜检查的患者926例。采用传统白光和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观察胃黏膜,分析MWFLs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特征。 结果926例受试者中诊断MWFLs 75例,检出率为8.1%(75/926)。MWFLs阳性组女性占比和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占比高于MWFLs阴性组,年龄大于MWFLs阴性组(P<0.05);2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黏膜萎缩、PPIs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WFLs病理结果为黏膜慢性炎及胃底腺小凹上皮增生性变化,未见肠上皮化生及萎缩改变。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112,95%CI:1.180~3.762),年龄(>55岁)(OR=2.541,95%CI:1.400~4.611)、服用PPIs(OR=1.951,95%CI:1.052~3.613)是MWFLs的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女性、长期口服PPIs是MWFLs的危险因素,病理学表现为胃底腺小凹上皮增生。内镜医师应该注意避免与肠上皮化生混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糜烂、斑块、粗糙、隆起或凹陷等可疑癌前病变的患者151例及常规胃镜观察胃黏膜基本正常患者40例,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把观察到的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分为4型。对病变区多点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胃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性对照组92.5%(37/40)患者的胃小凹毛细血管环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糜烂性胃炎组84.62%(88/104)的患者符合I型微血管改变;阳性对照组81.82%(9/11)患者符合III型或IV型微血管改变,应用χ2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与糜烂性胃炎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胃小凹毛细血管环形态改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养胃冲剂对免疫性胃炎胃粘膜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胃冲剂对大鼠免疫性胃炎胃粘膜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选SD系大鼠60只,取大鼠胃粘膜匀浆液加入弗氏佐剂制作成乳化液,注射入大鼠体内进行免疫,随机发模型组,香砂养胃组,养胃冲剂组,分别给药1g/kg,5g/kg,10g/kg灌胃,连续给药2个月,处死取胃,进行大体观察和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摄片分析。结果:造模大鼠养胃冲剂组胃粘膜大体和显微镜下胃粘膜上皮损伤程序,炎症细胞浸润范围,胃小凹宽度,肠上皮化生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香砂养胃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养胃冲剂能够有效治疗大鼠免疫性胃炎病变,逆转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微观辩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70例CAG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AG中医证型与其胃黏膜相、病理组织学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患者:①证属胃阴不足型,其黏膜萎缩程度多属重度;肠上皮化生现象较为普遍。②脾胃虚弱型较为常见,但其黏膜的萎缩程度多较轻。③内镜下见胆汁反流者,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型。④内镜下见糜烂者,大多证属脾胃湿热型。结论 CAG的证型与胃黏膜镜下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舌苔是口腔菌群的主要集散地,舌苔菌群能够反映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口腔微生态子系统与肠道微生态子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可借助经络循行和消化道实现口-肠联系.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谷气上承舌面而成,所以脾胃之气的生、衰、死,均可从舌苔的变化中反映出来.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舌苔形成的基础,也是疾...  相似文献   

14.
蓖麻油用于妇科腹式手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服蓖麻油用于妇科腹式择期手术前肠道清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6例妇科腹式择期手术患者随机抽样进行口服蓖麻油和番泻叶浸泡剂,对肠道清洁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口服蓖麻油用于肠道清洁效果优于口服番泻叶浸泡剂。结论口服蓖麻油用于妇科腹式择期手术前肠道清洁,方法简便,作用迅速,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蓖麻油用于妇科腹式手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蓖麻油用于妇科腹式择期手术前肠道清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6例妇科腹式择期手术患者随机抽样进行口服蓖麻油和番泻叶浸泡剂,对肠道清洁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口服蓖麻油用于肠道清洁效果优于口服番泻叶浸泡剂。结论口服蓖麻油用于妇科腹式择期手术前肠道清洁,方法简便,作用迅速,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组织的表面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 (CDX2)、黏蛋白2 (MUC2)、黏蛋白5AC (MUC5AC)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84例门诊患者进行美蓝色素放大内镜检查,观察美蓝染色阳性区域的肠化生黏膜的小凹结构特点.于相关部位取检,共取得标本91份,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高铁二胺/奥辛蓝(HID/AB)染色,同时进行CDX2、MUC2、MUC5AC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黏膜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肠化生细胞中CDX2、MUC2、MUC5AC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美蓝放大胃镜下肠化生黏膜表面小凹结构可分为四类:不规则斑点型(16例)、网格型(30例)、短棒型(23例)和绒毛型(22例),其中不规则斑点型与绒毛型两组中均表现为MUC5AC高表达,但不规则斑点型多提示为不完全性肠化生,而绒毛型表型多提示为完全性肠化生;网格型及短棒型是MUC5AC阴性肠化生黏膜的主要表型,MUC5AC在肠化生细胞内的表达与AB/PAS染色相关,而与HID/AB染色无关;CDX2、MUC2在所有肠化生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100%,91/91).结论 肠化生黏膜小凹结构的表型对初步判断肠化生亚型及其内黏蛋白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用SD成年雌鼠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模型,并设雌二醇治疗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去势大鼠及雌二醇治疗后大鼠宫内膜形态变化进行了形态计量测量。结果表明:去势10周后大鼠子宫内膜呈明显萎缩性改变,而雌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呈早期增生性改变。宫内膜厚度、子宫上皮细胞高度、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高度、宫内膜腺体体积分数和数密度、腺腔内径等指标可以反映宫内膜增生程度。作者认为,形态计量分析是研究宫内膜病理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肠道自发荧光微生物在肠道内的分布。方法 采用Kinetics 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的荧光检测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SD大鼠肠道内自发荧光微生物在肠道内的分布位置进行检测和评估。先对体外培养的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进行荧光检测,然后在同一检测条件下分别对大肠杆菌的分布位置进行检测。扩大荧光检测激发光波长范围,去除饲料和粪便等外来自发荧光物质的荧光背景,分别检测出生3、14 d和60 d的SD大鼠肠道内自发荧光微生物的分布。结果 大肠杆菌在485~535 nm激发波长范围内能发荧光。大肠杆菌在出生3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胃,少量分布于回肠;在出生14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胃和盲肠,少量分布于回肠;在出生60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回肠内,少量分布于空肠、结肠和盲肠内。扩大荧光检测激发光波长范围后,自发荧光微生物在出生3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回肠,其次是胃;在出生14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主要分布于胃,其次是盲肠,少量分布于回肠和空肠;在出生60 d的SD大鼠肠道系统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回肠和盲肠。结论 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自发荧光肠道微生物,对研究肠道微生物在寄主不同发育阶段肠道内的分布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为肠道微生物与寄主和经胃肠道给药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01例胃癌和胃溃疡手术标本中粘膜内囊肿的组织化学特点和分布情况。胃粘膜内囊肿被分为四种类型:胃型、小肠型、结肠型和无粘液型。该四型粘膜内囊肿的构成比在胃癌和胃溃疡之间,以及在肠型和弥漫型胃癌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结果显示,胃粘膜内囊肿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并且,其中的小肠型、结肠型和无粘液型囊肿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胃型囊肿则与弥漫型胃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索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昆明小鼠的胃感染模型的方法。②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喂昆明小鼠,所有动物灌喂前用酒精预处理一次,再隔天灌喂,共5次,每次0.4mL。实验组菌液灌喂,对照组生理盐水灌喂。所有动物灌喂前禁食、禁水12小时,灌喂后再禁食水4小时。在末次灌喂后2、4、6、8周分批以脊椎脱臼法处死实验组动物,分别用细菌学及组织学方法评价HP感染及其引起的胃组织炎症反应。③结果造模2、4、6、8周后,动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75%、100%、60%、30%;对照组是0%。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率分别是50%、56%、90%、70%;对照组38%。HP感染4周后胃组织甲苯胺蓝染色胃黏膜表面及胃小凹内可见数量不等的HP,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定植量的差异有显性;HE染色可见轻度的炎性反应,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性。④结论用灌喂HP的方法能建立早期的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