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宏  李岩 《山东医药》2003,43(7):68-68
为探讨 1 4 C-尿素酶呼气试验 ( 1 4 C- UBT)方法定量检测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62例 Hp感染的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 Hp感染的 62例患者 ,男性 3 3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18~ 79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 CSG组 ) 1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 CAG组 ) 14例 ,胃溃疡 ( GU组 ) 17例 ,十二指肠溃疡 ( DU组 ) 15例。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用 1 4 C- UBT方法进行 Hp感染的定量检测。清晨空腹以约 2 0 m l凉开水送服 0 .75微居里 (μci) 1 4 C-尿素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毫米波(mmw)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2001年1~10月我们应用上海大学研制的HZ—Ⅰ型毫米波治疗仪,对经胃镜组织学等检查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120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人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某部111名执行正常勤务官兵,HP感染率为63.9%。有上腹症状者HP感染率67.7%,高于无症状者58.1%(P<0.05)。胃镜检出的溃疡病、十二指肠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正常人的HP感染率分别为10%、83.3%、71.4%、64.8%和37.5%(P<0.05)。再次论证了HP感染与慢性胃病发病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5.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Warren和Marshall发现胃粘膜存在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以来,中外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业已证实其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及复发原因;为胃癌的重要病因团素,被WHO/NIH定为Ⅰ型致癌原。其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关系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十余年来对HP的研究导致上述疾病的理解上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有人称之为幽门螺杆苗革命。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表明,氧自由基(OFR)和免疫机制参与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胃粘膜疾病的发病过程[1,2]。然而有关HP感染患者体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含量变化与细胞免疫状态之间的联系至今尚未见报道,本...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张万岱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是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癌因子。Hp的典型形态为S状、海鸥状弯曲,但Hp在体外长期培养时可出现球...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的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HP的生物学特性,诊断方法,治疗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在100例消化不良患者中HP的阳性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为80.8%(51/63),慢性萎缩性胃炎为75%(15/20),而正常胃粘膜中为11.7%(2/17)。电镜下,HP寄居处胃粘 绒毛变稀疏或消失,上皮细胞粘液颗粒减少,而当HP清除后胃粘膜超微结构恢复正常,这些均提示HP的致病性。HP对酸是敏感的,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液中的尿素产氨起到了自身抗酸保护作用,此举有助于HP在胃中高酸环境中存在,并由此可以通过测定胃液尿素氮(GUN)含量来诊断HP感染。对多种诊断HP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改良Giemsa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可满足临床应用。用庆大霉素,铋剂治疗HP阳性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出量与氧自由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测71例不同程度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者组)和7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浆-一氧化氮(P-NO)、血浆维生素C(P-VC)、血浆维生素E(P-VE)、血浆β-胡萝卜素(P-β-CAR)、血浆过氧化脂质(P-LPO)含量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红细胞过氧化氢酶(E-CAT)、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E-GSH-PX)活性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E-LP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P-VC、P-VE、P-β-CAR、E-SOD、E-CAT和E-GSH-PX水平均值均显著降低(P<0.001),且随HP增多而降低;P-NO、P-LPO和E-LPO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01),且随HP增多而升高。并均呈一定程度的直线回归和相关(P<0.001)。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的NO代谢异常,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且与HP检出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幽门螺杆菌(Hp)是否为慢性胃病的主致病因素。[方法]用概率、构成比、相对比对378例慢性胃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活动性胃炎213例,Hp阳性概率为0.2535,Hp阳性例数构成比为25.35%;Hp阴性概率为o.7465,Hp阴性例数构成比为74.65%,Hp阴性例数与Hp阳性例数的相对比为2.94(倍)。溃疡病(A1期)165例,Hp阳性概率为0.4061,Hp阳性例数构成比为40.61%;Hp阴性概率为0.5939,Hp阴性例数构成比为59.39%,Hp阴性例数与Hp阳性例数的相对比为1.46(倍)。[结论]Hp不是胃炎及溃疡病的主致病因素,Hp可能对胃黏膜屏障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治疗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经国内外专家的不懈努力 ,幽门螺杆菌 (Hp)的规范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大多数Hp感染均能得到根除 ,但仍有部分患者常规治疗Hp难以根除。为了规范临床Hp的治疗及治疗失败时的补救措施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约请国内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危险因素。Sipponen报告70%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慢性萎缩性及非萎缩性胃炎有关,15%与Hp阴性自身免疫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有关,15%组织学显示胃粘膜正常。Hp感染在慢性胃炎中所起的作用使得人们推测Hp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关。近几年国外及国内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道疾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2年Marshall和Mareen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为幽门螺杆菌(Hp)。本文概括了Hp与上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并评估其感染的治疗。现已确认Hp与4种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1)慢性胃炎;(2)消化性溃疡病;(3)胃癌;(4)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增加了胃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而且也涉及到胃MALT淋巴瘤发生的致病机理。Hp感染的治疗是以PPI、铋制剂以及RBC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当三联疗法失败时则推荐四联疗法。四联疗法是传统的三联疗法(铋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十PPI组成。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临床治疗采用庆大霉素疗效满意。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所有的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并Hp感染者为观察对象,年龄25岁—68岁。1.2 Hp检测 治疗前后均作胃镜幽门前区活检1块,测尿素酶;采用福建三强的Hp试剂盒,并定量检测其程度。1.3 治疗 将Hp阳性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庆大霉素8万u,3次/d;安慰刑(VB_620 mg3次/d),疗程皆为4周,门诊治疗,2周内镜复诊一次,庆大霉素组(A组)38例,安慰组(B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DA)的关系以及HP相关性IDA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3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中青年患者进行内镜下组织病理检查,胃黏膜活检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时所有患者作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血清HP抗体(HP-IgG)检测。将HP感染伴慢性胃炎的IDA患者(36例)随机分成A,B2组,A组给予铁剂联合HP根治治疗,B组仅给予HP根治治疗,治疗后复查上述血液学指标。结果:HP感染的92例患者中IDA者有52例,IDA的患病率为56.5%;40例无HP感染患者中IDA者有6例,IDA的患病率为1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IDA患者中,有52例为HP感染,HP感染率为89.7%;74例非IDA患者中,有40例为HP感染,HP感染率为54.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治疗前后其血红蛋白(Hb),SI,SF均有显著性恢复,且A组比B组上述血液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可能为中青年IDA的病因之一,铁剂联合根治HP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中青年HP相关性IDA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1月~1998年6月,我们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法自拟中药清幽片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病根除作用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资料完整的4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也与许多胃肠外疾病有关。由于H.pylori感染可引起上消化道正常生理状况发生变化,而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与上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系又极为密切,故人们推测H.pylori感染与胰腺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并就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此文就该方面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年澳大利学Barry MashalI和Robin Warren在胃内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iori,HP)以来,人们在这一领域作了大量工作。研究表明,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传播主要为口——口和粪——口途径,人群感染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发生有紧密联系,已确定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生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还揭示,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粘膜致病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幽门螺杆菌粘膜致病机理研究现状蒋树林姚希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石家庄050000螺旋杆菌样微生物早在十九世纪初即于动物粘膜组织中发现,二十世纪早期于人类粘膜组织中检出[1,2],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忽视,直到1983年Marshal和Waren[...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公认的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近年来在溃疡病的治疗中,除研制出许多强力制酸药外,还着力寻求根治Hp的治疗方案。实践证明,抑酸剂加上敏感的抗菌素,明显提高了溃疡病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而且明显减少溃疡病的复发率。然而有趣的是,人们发现,随着H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