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发生马尾综合征等神经毒性的报道逐渐增多,局麻药对脊髓神经的毒性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局麻药脊髓神经毒性的临床表现、损伤部位、相关因素、发生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1898年第一例腰麻的实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随着硬膜外麻的广泛应用,腰麻在区域麻醉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然而,上世纪后期,腰-硬联合麻的出现,以及局麻药种类的增多又使腰麻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同时,局麻药所导致的脊髓神经毒性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毛冬一 《甘肃医药》1995,14(2):111-112
在临床治疗和麻醉工作中,局麻药的并发症和副作用日见增多,现将我院2例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1.1 例1 患者,女性,45岁,因左侧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术前各项检查正常,普鲁卡因皮试阴性。术前药为常量的鲁米那钠阿托品。入手术室  相似文献   

4.
(一)临床表现 局部麻醉药应用于椎管内或周围神经阻滞,由于其主要作用于神经纤维或脊髓初级神经元,因此局部麻醉药神经毒性的表现主要以神经纤维或脊髓初级神经元的损伤为主.P1eym等在观察21例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应用丁哌卡因和利多卡因所致神经损伤的患者发现局部麻醉药的神经毒性表现主要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背下部及T9水平以下疼痛、大小便失禁、勃起障碍、膀胱充盈感觉丧失、股四头肌麻痹.  相似文献   

5.
硬膜外镇痛效果肯定 ,但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副作用 ,常加入一些药物 ,从而使硬膜外镇痛的药物种类繁多、复杂。这些药物注入硬膜外腔是否对脊髓产生毒性作用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作者选用 6种临床常用药物与生理盐水对照注入兔硬膜外腔 ,进行病理学观察 ,为硬膜外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指导临床正确用药。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分组 :取日本大耳大白兔 6 4只 ,雌雄不拘 ,体重1 8~ 2 5kg ,随机分为 8组 ,每组 8只。动物模型的制作 ,取材及灌注固定方法参见文献 [1 3]。按向硬膜外腔注入的药物将动物分组 :生理盐水 (1ml)…  相似文献   

6.
1病历报告患者,女,‘z岁,体重song。临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拟在预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一般情况佳,各项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术前肌往安定l加吧。进入手术室后血压15/10kPa,心率96/ndn,呼吸19/nun。采用颈4一针穿刺法,行双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为2%利多卡因Ind和0.5%布比卡因Ind混合液。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后绿与颈外静脉交点外Icm处。常现消毒、穿刺。在左侧遇到颈4横突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注入混合液6nil。退针至皮下注药4nd阻滞颈浅丛。然后准备行右侧颈深浅…  相似文献   

7.
王忱 《广东医学》2002,23(3):238-239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脊髓的作用与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耐药的关系。方法 将45只长期蛛网膜下腔置管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蛋白激酶C抑制剂GM1神经节苷酯(GM1 ganglioside)160nmol或500nmol,或蛋白激酶C抑制剂白茁菜季铵碱(chelerythrine)160nmol或500nmol(n=9)。10min后用3%氯普鲁卡因0.3ml依次3次阻滞大鼠坐骨神经,用热板、触觉复位、单足跳和肌力测试记录阻滞时间。结果 蛋白激酶C抑制剂GM1神经节苷酯和白屈菜季铵碱在低剂量160nmol对局麻药耐药反应无显著影响,但是在高剂量500nmol两个药物都可显著抑制局麻药耐药的程度。结论 大鼠蛋白激酶C可以通过脊髓作用抑制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的耐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全身麻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中,有些甚至不可替代。与健康人群相比,正处于大脑发育关键时期的婴幼儿、大脑认知功能减退的老年人以及自身有脑损伤的患者,在必须使用全身麻醉药进行手术的情况下,术后导致神经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会增加。如何减少并应对这种风险,是临床麻醉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近年来全身麻醉药导致术后神经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以及对易感人群全身麻醉后神经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对该类疾病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5岁,因"胸腰部酸胀伴双下肢麻木无力踏棉感半年,加重半个月"入院。该患半年前行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即感双下肢麻木、无力,麻木平面为双膝关节以下,活动受限,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近一月感觉障碍平面迅速上升至胸部,并伴有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及行走,排尿无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SCI组)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MP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h、12h、24h三个时相组,每组6只,采用Allen's打击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在各时相提取伤段脊髓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Ⅲ态(R3)、Ⅳ态(R4)、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结果:SCI组在伤后6h、12h和24h的R3、RCR和P/O显著低于对照组,R4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MP组伤后6h和12hR3、RCR和P/O高于SCI组,R4低于SCI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MP组R3、R4和RCR在6h和12h时相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4h时相R3、RCR和P/O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局部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受到影响,线粒体内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程度明显受到抑制。早期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改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保护伤段脊髓线粒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氯丙烯对脊髓神经元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取新生4d Wistar大鼠的脊髓,原代培养12d后氯丙烯染毒,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脊髓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随氯丙烯浓度的增加,脊髓神经细胞贴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突起变短、断裂成串珠状,最后破碎消失。结论:氯丙烯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脊髓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和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ONM)在脊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脊髓手术患者,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4组。A组(腹侧肿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监测;B组(髓内肿瘤)行SEP+MEP监测;C组(髓外硬膜下肿瘤)行SEP+EMG监测;D组(马尾神经病变)行EMG监测,分析术中监测情况与术后神经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3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B组6例, 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5例恢复,1例未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C组9例,其中7例术中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D组6例,术中均有监测报警,手术结束前均恢复,但有1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结论:IONM可及时提醒术者患者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功能损伤,从而采取补救措施,有助于减少术后神经功能恶化,但部分患者采取措施后监测虽恢复,仍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恶化,IONM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杨本孝  贾涛 《西部医学》2010,22(2):301-303
目的评价早期脊髓复苏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1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69例。早期脊髓复苏方案包括: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足够有效的血容量,维持平均动脉血压在10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②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③行颅骨牵引制动或复住颈椎。④早期进行颈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⑤术后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死亡6例,失访4例,76例获得12~54个月的随访。随访病例中56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23.5%,不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73.9%,总有效率为65.1%。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早期复苏治疗是保留和恢复残存脊髓神经功能较为有效的措施,应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曹中华  王金光 《海南医学》2012,23(6):123-12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患。早期、全面的医疗干预和康复治疗对减轻SCI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和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近几年SCI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脊髓损伤,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大致包括外科手术、药物、物理治疗等。近些年来,在亚低温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和亚低温预处理保护髓内切开手术的研究。现将亚低温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发伤中脊柱脊髓损伤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亿芬 《吉林医学》2012,33(13):2833-283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多发伤中脊柱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多发伤伴脊柱脊髓损伤患者58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0~51分,经早期治疗及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随访3~24个月,ISS均≥30分。死亡5例,无神经功能恶化者,6例伤口深部感染,其中4例换药愈合,2例再次手术清创后愈合。结论:根据多发伤中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及早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抢救生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 6、 5 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 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 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 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 ±111)、(369 ±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从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 ml(共18 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165-168
脊柱截骨短缩术是脊柱外科常用的一种术式,其能将局部神经压迫解除,缓解局部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改善。随着脊柱截骨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手术安全性、疗效也相应提升,但其可能引起的脊髓损伤一直是医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脊髓损伤会削弱脊髓功能,并引起运动能力下降、感觉功能异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造成完全性截瘫,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目前,医学研究中关于截骨短缩术的影响、安全范围均未形成统一标准,仍存在较多争议。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短缩与脊髓功能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