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初中生与正常初中生的精神运动功能的差异.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55例LD初中生及55例正常初中生进行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结果 LD组初中生的JPB各项指标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LD组JPB总分[(297.25±35.40)分]与对照组[(339.29±35.80)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LD组JPB总T分≤315的精神运动功能影响率(71.4%)明显高于对照组(23.8%)(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符号记入、视觉保持对语文成绩有显著影响,划消数字和选择反应时对数学成绩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LD组初中生精神运动功能低于正常组初中生,在精神运动功能的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提示LD初中生大脑支配的运动效应以及运动反应中枢的某些功能有异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23岁,因停经8个月余,全身皮肤瘙痒1个月伴胎动减少1周入院。入院诊断:孕3产0孕36周头位待产,胆汁淤积症(ICP),中度贫血。出院诊断:孕3产1孕36周剖宫产一女婴,ICP,晚期产后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中度贫血。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中风后遗症,文章通过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做出综述,得出针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针刺方法多样,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足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等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中风后遗症,文章通过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做出综述,得出针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针刺方法多样,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足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等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康复训练3个月后肌力达到Ⅳ~Ⅴ者占53.8%,肌力达到Ⅲ~Ⅳ者占35.4%,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7例占10.8%。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很好地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科患者,女性,57岁.自诉2005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左侧胸前区憋闷,左侧颈根部、肩臂部剧烈疼痛,双下肢酸软无力.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高发病,且致残率高,早期药物甚至手术治疗可及时挽救生命,但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方面研究仍有诸多不足.针灸在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肢体运功功能障碍方面取得明显疗效,且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但临床上具体针刺方法较多,无统一操作规范和疗效评定标准,且不同方法间存在一定疗效差异,现对针灸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展开综述,望对今后治疗卒中后弛缓性瘫痪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患者王某某,男性,79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2小时于2016年04月05日收入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患者2小时前劳动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伴言语不清,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查体:体温36.0℃,脉搏5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70 mmHg。意识模糊,情绪烦躁,查体欠合作。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率61次/min,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模糊,部分混合性失语,双眼向右凝视,左侧鼻唇沟浅,左侧口角低,伸舌左偏,左侧软腭抬举差,悬雍垂左偏,余颅神经查体不能配合;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左侧上下肢肌力2级,四肢肌张力增高,右上肢可见摸索动作,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左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右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行心电图:心房颤动。头颅CT:右额叶脑梗塞,双侧基底节区腔梗,双侧脑室前后角周围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萎缩。颅脑MRA+DWI:右额、颞、顶、枕叶新鲜脑梗塞;基底动脉显示欠佳;右颈内动脉岩段管壁欠光整。入院诊断:脑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给予活血、抗血小板聚集、营养心肌、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调节血脂、脱水降颅压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左侧背部、臀部及左下肢皮肤出现散在红色条索状隆起,部分有水泡,左手食指、中指背侧远端指指关节处见黄豆大小水泡,请皮肤科会诊后,取皮损处皮肤行组织活检,确诊为昏迷性大疱。给予皮损处涂百多邦、卤米松软膏处理,并嘱勤翻身、拍背。2d后部分水泡破溃结痂,约1周后痂皮脱落,皮肤隆起处逐渐变暗,呈紫红色。病情平稳,家属放弃治疗要求出院,嘱出院后加强护理、保持清洁,出院1周后随访皮损已完全愈合,未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执行功能与正常对照儿童的差异。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对37例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观察组)和37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WCST测验中,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可能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应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定颈椎病中疼痛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深入了解其病变.方法 选择2012年1~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颈椎病中疼痛患者48例为试验组.颈椎病根据临床症状结合CT和(或)MRI影像学检查确诊.选择成年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结果 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31.78±32.06) pg/ml vs (108.85±41.48) pg/ml;(1.64±0.49) mol/ml vs(1.14±0.40) mol/ml;(0.40±0.17) pg/ml vs (0.19±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中疼痛患者炎症反应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含量高于正常组,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在颈椎病中疼痛患者椎间盘退变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在长期坐位颈部保持不动的人群中高发。脊髓型颈椎病因其不多见且危害严重更应引起临床重视,部分患者临床表现类似脑梗死,常首诊于神经内科,从而导致误诊、误治,影响预后。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例颈椎病误诊为脑梗死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颈源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多由颈部肌肉劳损、僵硬、痉挛、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椎体位移等导致,进而压迫血管或神经导致血压身高变化。本病X线表现多为颈椎体骨质增生、椎体旋转、颈椎小关节增生等颈椎病骨质和关节变化。临床治疗多对因治疗,常用推拿、肌肉松解法、整脊、针灸以及特定治疗手段等。其临床报道相对较少,治疗标准欠妥,数据缺乏科学性。相信随着学科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对于此病能有一个标准化、规范化治疗体系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颈椎病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进行初步的临床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手术的55岁以下男性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减退的病例共19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统计术前和术后随访时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和JOA评分的改善率及两者相关性.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8.8岁,其中12例行前路手术,7例行后路手术.随访5~18个月,平均11.8个月.所有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颈椎病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学上均有脊髓受压表现.IIEF-5评分为(12.1±5.6)分.术后末次随访时84.2%的病例勃起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IIEF-5为(17.6±5.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勃起功能改善率平均为39.8%,而同期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59.3%,但相关分析显示两者间无相关性(P=0.172).另外不同的手术入路间勃起功能障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结论 颈椎病脊髓压迫除了可导致常见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受损外,还可能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相关.手术减压则可能有助于改善该功能,但反应神经脊髓功能的JOA评分和勃起功能障碍评分两者的改善率没有相关性.上述结论尚待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并深入研究其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神经科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需要,本文用20例(40侧)成人项段脊柱标本,对颈椎间管内段(根管段)和行于该段的颈神经根的长度、各椎间孔及颈神经根的纵、横径,面积等进行观察和测量,计算其对应关系,探计其与颈椎病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三种颈椎平衡支架与颈椎解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脊柱在三种颈椎平衡支架上的解剖状态,评价三种颈椎平衡支架治疗预防颈椎病的可能性。方法9例颈椎病人随机地平卧于特强型、特弱型、通Ⅰ-1型这三种颈椎平衡支架和零支架、木棉枕、杜邦枕这三种对照支架上,用CT分别测量每一种支架上颈脊柱的弧弦距、弧形态数量,比较数据用组间对照法,统计用t检验。结果颈脊柱弧弦距均数,特强型支架3.5±2.3,零支架-0.4±3.7(P<0.0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弱型支架0.8±3.0,通Ⅰ-1型支架1.1±3.7,木棉枕-2.6±2.7,杜邦枕-2.8±3.6,它们与零支架比较P>0.05,五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弧数量分数均数,特强型支架1.4±2.8,零支架6.7±12.4(P<0.0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弱型支架4.1±12.5,通Ⅰ-1型支架6.5±14.9,木棉枕7.3±11.6,杜邦枕7.0±12.7,它们与零支架比较P>0.05,五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特强型支架能治疗预防颈椎病,特弱型、通Ⅰ-1型支架不能治疗预防颈椎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用类Ⅰ-1型颈椎平衡支架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和依从性。方法对18例颈椎病人,只使用通用类Ⅰ-1型颈椎平衡支架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是颈项痛分数,治疗观察期1年,统计采用t检验法。结果治疗前颈痛分数8.0±2.5,治疗后颈痛分数1.1±1.2(P<0.001)。结论通用类Ⅰ-1型颈椎平衡支架治疗颈椎病是有疗效的,依从性是好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颈源性头痛发病率不断升高,难以彻底治愈的头痛使患者不但生活质量下降,而且会丧失较多的身体物理功能,故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多,特别是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手术治疗等都有明显的进步。本文综述最近几年在颈源性头痛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治疗组45例采用电针疗法,对照组45例采用理疗方法(超短波、温热式低周波),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颈椎病临床评价积分。治疗组总有效率93%(4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4%(38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愈显率(痊愈率和显效率)及颈椎病临床评价积分方面,2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理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Maitland手法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对照组则只行中医推拿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aitland手法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两种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