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发上皮瘤是一种向毛囊分化的良性肿瘤,常与基底细胞癌混淆。应用人类原始抗原(CD34)检测7例毛发上皮瘤和12例基底细胞瘤中表达,结果:在正常皮肤血 皮细胞、血管周围和真皮内梭形细胞、毛囊、小汗腺周围梭形细胞阳性。毛发上皮瘤瘤团周围梭形细胞阳性,而基底细胞癌外周间质阴性,说明CD34染色有助于临别这两种肿瘤。  相似文献   

2.
毛母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又称Malherbe钙化上皮瘤、毛囊漏斗毛母质瘤、毛囊漏斗毛母质囊肿,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毛母质细胞分化的原始上皮胚芽组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毛母质瘤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毛发上皮瘤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毛叟皮瘤与皮肤附属器结构的关系。方法:观察与分析12例毛发上皮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多发性毛发上皮瘤10例(83.3%),20岁以下发病9例(75%),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是基底细胞样细胞增生,向毛囊及皮腺脂导管分化。结论:毛发上皮瘤是一种向毛囊分化为主的皮肤附属器错构瘤。  相似文献   

4.
毛母质瘤又称毛发基质瘤或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以毛发基质上皮或毛母质细胞分化为特点[1],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常因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高[2]。本文对2008-2013年间我院经病理确诊为毛母质瘤的25例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强对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毛母质瘤的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为提高毛母质瘤的临床诊断率提供一些线索。方法:收集分析行病理学检查及皮肤镜检查的毛母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毛母质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3~22岁。7例(70%)毛母质瘤位于头面部,2例(20%)位于上肢,1例(10%)位于肩颈部。初步临床诊断包括毛母质瘤、皮肤肿物、瘢痕疙瘩、化脓性肉芽肿、表皮囊肿、传染性软疣、皮脂腺增生、Spitz痣,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20%。毛母质瘤最常见的皮肤镜特征包括黄白色无结构区(90%)、紫红色均质区域(80%)、不规则分枝状血管(60%)及白色条纹(60%)。结论:毛母质瘤初步诊断误诊率高,皮肤镜常见表现为黄白色无结构区、紫红色均质区域、不规则分枝状血管及白色条纹等。  相似文献   

6.
毛母质瘤中β联蛋白的突变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β联蛋白的突变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与毛母质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67例毛母质瘤的组织标本进行β联蛋白的免疫染色,提取基因组DNA,进行β联蛋白的PCR扩增及测序,用克隆、测序及限制性内切酶的方法证实突变的存在。结果 毛母质瘤中嗜碱粒细胞β联蛋白免疫染色阳性率为81%(26/32),β联蛋白外显子3基因突变率为61%(14/23)。其突变均位于β联蛋白外显子3的磷酸化位点或邻近位点。结论 β联蛋白的基因突变及其核阳性与毛母质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毛母质瘤中凋亡的原位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母质瘤是一种向毛发细胞尤其是毛皮质 分化的良性上皮附属器肿瘤,由比例不等的嗜碱粒细胞、影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其中过渡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特点类似凋亡细胞。该作者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10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毛母质瘤标本进行了凋亡的原位标记检测。同时对1例标本作了常规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皮脂腺毛囊瘤.患者男,36岁.因右颧部结节2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一大而不规则的腔,腔壁由鳞状上皮构成,腔内有不同粗细的毛发及角质碎屑,周围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皮脂腺毛囊与腔相连.诊断:皮脂腺毛囊瘤.治疗: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毛发上皮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又名囊性腺样上皮瘤(epithelioma adenoides cystieum),是一种皮肤附属器肿瘤,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基底细胞,并有向毛发分化的趋势。现将笔者1986-2004年4月诊治的23例毛发上皮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表皮肿瘤细胞中β-连环蛋白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在表皮肿瘤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选择Bowen病(BD)、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患者各20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肿瘤细胞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表皮相比,β-连环蛋白在BCC和SCC肿瘤细胞膜上的表达显著降低,而在SCC和BD肿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中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SCC和BD肿瘤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区的β-连环蛋白的聚集可能源于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并可能在表皮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尖锐湿疣治愈后皮肤及毛囊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患者经治疗后原患处外观正常的皮肤和周围的毛发毛囊是否还携带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CA患者常规微波治疗后2~3周,取治疗后外观正常的原患处皮肤黏膜和周围的毛发毛囊,进行HPV-DNA-PCR检测。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皮肤黏膜HPV检测阳性者中,HPV6/11型为15/71例(21.13%),HPV16/18型为5/71例(7.04%)。总复发率:阳性患者为65.00%,阴性患者为15.69%,P<0.005,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患处周围的毛发毛囊处HPV检测阳性者中,HPV6/11型为8/39例(20.51%),HPV16/18型为2/39例(5.13%)。总复发率:阳性患者为60.00%,阴性患者为20.68%,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HPV可潜伏于治疗后外观正常的皮肤黏膜和周围毛发毛囊处,潜伏的HPV作为病毒储存库与CA的复发相关。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对有HPV潜伏的患者要进行随访观察和亚型检测分析,尤其是有癌变可能的高危型携带者。  相似文献   

12.
bcl-2在毛母质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由于正常毛母质的生长期过程受到破坏,导致毛母质瘤的发生,而凋亡则是调节生长期的重要机理。bc1-2是一种抑制良、恶性肿瘤凋亡的原癌基因,也是正常毛囊生长发育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检测bc1-2在毛母质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转化生长因子(TG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皮肤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鳞状细胞癌、20例基底细胞上皮瘤、15例Paget病、15例脂溢性角化病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α、VEGF及CD34表达.结果:TGF-α、VEGF和CD34的表达在4种皮肤肿瘤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但其在基底细胞上皮瘤与正常皮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种皮肤肿瘤中,TGF-α、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TGF-α可能与VEGF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血管新生和皮肤肿瘤形成.  相似文献   

14.
毛母质瘤又称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发生于皮内或皮下,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良性肿瘤,肿瘤表现呈多样性,囊性毛母质瘤临床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囊性毛母质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家旌性毛发上皮瘤(multiple farnilial trichaepithelioma,MFT),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来源于毛母细胞并不同程度向毛囊分化的良性肿瘤。目前已证实多发性家庭性毛发上皮瘤的基因定位于9P2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儿童毛发上皮瘤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图像特征,探讨RCM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为毛发上皮瘤患儿15例,行RCM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RCM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15例患儿中毛发上皮瘤13例,传染性软疣1例,汗管瘤1例.13例确诊为毛发上皮瘤患儿RCM表现: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见瘤体团块...  相似文献   

17.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10):583-588
目的:探讨儿童毛母质瘤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手术治疗的皮肤毛母质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9例患儿中男49例,女50例,发病年龄4个月~15岁,平均年龄(3.1±2.8)岁,发病部位以面部为主(69.7%)。光镜下可见瘤体主要由影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所有患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25例肿瘤间质内可见钙化灶,30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55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36例可见多核巨细胞。CT示25.0%(8/32)瘤体可见斑点状稍高密度影。所有患儿予手术切除肿物,术后均无复发或恶变。结论:儿童皮肤毛母质瘤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征较为典型,熟练掌握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毛母质瘤又称Malherbe钙化上皮瘤,首先由Malherbe和Chenantais于1880年报道[1]。临床上偶可见到穿通型毛母质瘤、水疱型毛母质瘤及巨大型毛母质瘤等罕见类型[2]。我科自2012—2014年共收治4例穿通型毛母质瘤患儿,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女,4岁7个月。主因右侧颈部肿物2年、破溃1.5年,于2012年12月24日就诊。2年前无明  相似文献   

19.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个有22个成员的细胞因子家族,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基质合成并参与炎症反应,其作用与细胞分化及生化状态和理化环境有关。目前发现有4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种受体在正常皮肤和伤口处的表达。结果:①正常皮肤中FGFR的表达:FGFR-1表达于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竖毛肌、血管和真皮成纤维细胞;FGFR-2在表皮、毛囊、皮脂腺、小汗腺、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有表达,而且在基底层呈强阳性;FGFR-3在基底层的上部和毛囊内层呈强阳性;FGFR-4主要见于血管平滑肌、竖毛肌和小汗腺;②头皮生长期毛囊FGFR的表达:FGFR-1在毛发基质细胞、内外根鞘和毛乳头细胞强表达;FGFR-2的表达定位与FGFR-1相似,并且在毛囊根部基质细胞呈强阳性而角化区较弱;FGFR-3在毛球至峡部的内毛根鞘内段强表达,也见于外毛根鞘峡部和已分化的皮脂腺细胞及皮脂腺导管;FGFR-4仅见于毛囊周结缔组织鞘;③伤口处FGFR的表达:新生表皮基底层细胞FGFR-1和3呈强表达,而FGFR-2和4的表达较弱;基底层上部的细胞FG.FR-3强表达,而FGFR-1和2表达弱;肉芽和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面FGFR-1和3的表达较强,而2和4呈弱阳性,而浸润单核细胞表面FGFR-1和3表达较强。讨论:正常表皮中4种FGFR表达的变化,提示在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过程中4种受体的表达发生着改变。研究表明,表皮细胞特异性表达FGFR-3亚型Ⅲb,而间质细胞同时表达FGFR-3的两个亚型Ⅲb和Ⅲc。其中Ⅲb与aFGF和FGF-9结合,而Ⅲc与aFGF和FGF-4高亲和力结合,与bFGF结合力弱而不与FGF-5结合。bFGF位于表皮基底层而aFGF则主要存在于棘层。aFGF和FGFR-3在基底层上部的正在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共表达,提示aFGF可能通过自分泌作用参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过程。Finch等发现基质细胞表达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有强促分裂作用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并发现其受体表达于正常人表皮基底层及银屑病表皮基底层和基底层上方的角质形成细胞。本研究发现,基底层中FGFR-2的表达,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表皮基底层和外毛根鞘的定位。Gonzalez等发现FGFR-1及其mRNA主要表达于表皮生发层,由此推测bFGF可能通过FGFR-1对基底细胞有促分裂作用,而aFGF则促进棘细胞的有丝分裂。动物实验表明:FGF和FGFR的表达与毛发的生长周期和发育有关。作者发现4种FGFR在正常人皮肤生长期毛囊的表达模式不同,特别在毛球根部毛母质细胞中FGFR-2的表达呈强阳性,结合动物实验结果,本研究提示真皮乳头FGF-2活化毛母质细胞表达FGFR-2并刺激毛母质细胞增生和毛发生长;毛囊内FGFR-1的表达,提示FGFR-1可能在角质形成细胞向毛发分化的终末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FGFR-3在生长期毛囊中内外毛根鞘和皮脂腺的终末分化细胞中表达而在毛基质细胞内不表达,这可能是由于分化类型的差异,角质形成细胞表达不同的FGFR。  相似文献   

20.
皮肤肿瘤     
972196 58例毛母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王万惠…∥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6,3(4).-10~11毛母质瘤(Pilmat rixoma)又名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ilioma)为一种发生在皮肤向毛发特别是向毛干细胞(Hai Calfex Cell)分化的良性肿瘤.发生在头面部35例,颈部11例,四肢8例,胸部1例,肩部1例,手指2例.临床特点多发生在青少年,表现为真皮或皮下单发圆形坚实硬结,临床上易误诊为血管瘤、皮脂腺囊肿等,只有通过病理切片才能确诊,病理检查肿瘤实质部分通常有二类细胞,嗜碱细胞和影细胞,这两种细胞的比例与肿瘤生长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早期以嗜碱性细胞为主,分化成熟钙化该细胞减少.影细胞正是该瘤的特征性诊断细胞.参3(严学孝)972197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王玖华…∥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1).-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