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急性期模型的建立。 方法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组(n=12)、模型组(n=48),空白组给予自由饮食,模型组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7天。应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组织学评分(HI)对各组进行对比。 结果模型组DAI及H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腹泻、隐血试验阳性、脓血便,病理可见炎症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 结论DSS诱导的UC急性期模型的临床和病理表现与人类UC相似,是理想的UC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小鼠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模型的组织学特点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类似。5-羟色胺(5-HT)是胃肠道重要的神经递质,其在UC中的变化和意义鲜见报道。目的:测定小鼠DSS结肠炎模型结肠黏膜中5-HT和5-HT转运蛋白(SERT)的变化,探讨UC是否与5-HT信号转导失衡有关。方法: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急、慢性DSS结肠炎组和正常对照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HT和SERT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ERT的免疫反应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慢性DSS结肠炎组远段和近段结肠黏膜5-HT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含量增加,P〈0.05),远段结肠黏膜SERT平均灰度值显著增高(含量降低,P〈0.05)。正常对照组、慢性和急性DSS结肠炎组结肠黏膜依次发出耀眼、明亮和微弱的黄绿色荧光,提示DSS结肠炎组SERT免疫反应性减弱。结论:DSS诱导的结肠炎促使小鼠结肠黏膜中5-HT含量和SERT的表达发生变化,5-HT和SERT可能参与了UC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建立适当的结肠炎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的小鼠UC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将1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中一组饮用5%DSS溶液7天诱发急性结肠炎,另一组饮用5%DSS溶液7天后继续饮用蒸馏水14天诱发慢性结肠炎;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观察小鼠每日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饮用5%DSS溶液7天,BALB/C小鼠可发生腹泻、血便等症状,全结肠表现为以隐窝破坏为特征的多灶性小溃疡,伴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停止饮用5%DSS溶液14天后,BALB/C小鼠的腹泻、血便等症状消失,全结肠表现为更局限的灶性小溃疡伴邻近上皮细胞再生、修复,以及突出的隐窝扭曲变形伴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急、慢性期肠道病变均以远段结肠为重。结论:单次使用DSS诱发的小鼠急、慢性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UC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陈曦  杨世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1326-1327,F0004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rohn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关于IBD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因而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IBD常用动物模型的主要机理,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用途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我们选择了病理学特征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十分相似的大鼠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实验性结肠炎发病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首次报道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制备出仓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证明DSS结肠炎模型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相似.该模型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及治疗应答均与人类UC相类似;对于研究UC病因、发病机制及UC相关增生和肿瘤,确定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虽然DSS模型制作简单;但该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DSS浓度、给药时间、DSS相对分子质量和动物种属等.如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因素,很难制造出成功的DSS结肠炎模型.本文主要针对DSS造模影响因素及尚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鹤  周毅  赵易平  苏国阳  叶松 《胃肠病学》2010,15(12):729-731
背景:动物模型对阐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和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葡聚糖硫酸钠(DSS)因价格较昂贵而使其在结肠炎模型制作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目的:探讨DSS加乙酸复合法制作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7 d,第8 d和第16 d,以8%乙酸2 ml灌肠;对照组大鼠予等体积纯净水饮用和等体积纯净水灌肠。实验第24 d处死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I评分(0.87±0.61对-1.92±1.03)、结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3.00±0.71对0.00±0.00)和组织病理学评分(4.60±1.52对0.00±0.00)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DSS加乙酸复合法能较好地复制出具备人类UC特点的大鼠模型,且成本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的精细化及高脂饮食摄入量的增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和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该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部分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结肠癌.目前,关于UC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多使用抗炎药物对其进行,但疗效均不理想.因此,建立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建立UC动物模型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针对实验常用动物大鼠、小鼠,就化学物质诱导法建立UC模型的机制、特点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康复新液在临床上对溃疡性结肠炎(UC)具有良好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的关键酶,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对MMPs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康复新液治疗组。模型组和康复新液治疗组大鼠以3%DSS溶液制备急性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第10d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学损伤评分和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MMPs功能基因芯片检测筛选表达差异的基因,并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康复新液治疗组大鼠DAI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1),MPO活性显著降低(P〈0.01)。康复新液治疗组表达差异在2倍或以上的基因有16个,PCR结果显示MMP-3、MMP-13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与芯片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康复新液可改善DSS诱导的急性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减轻腹泻、血便症状。康复新液抑制MMP-3、MMP-13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确选择炎症性肠病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华田 《胃肠病学》2007,12(3):132-13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治疗上也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旧。因此,为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建立理想的、类似于人类IBD的动物模型就显得非常重要。理想的IBD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①肠道炎症的发生、病程、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改变与人类IBD相同或相似;②实验动物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③以已知抗原易于诱导免疫反应;④传统IBD治疗药物治疗有效;⑤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常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然而,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应当明确的是,目前所建立的所有IBD动物模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IBD动物模型.而只能称为肠道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急性期模型的建立。方法 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组(n=12)、模型组(n=48),空白组给予自由饮食,模型组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7d。应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组织学评分(HI)对各组进行对比。结果模型组DAI及HI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腹泻、隐血试验阳性、脓血便,病理可见炎症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结论 DSS诱导的UC急性期模型的临床和病理表现与人类UC相似,是理想的UC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2.
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的症状和结肠组织学改变更类似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UC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的研究工具。长期以来,用白头翁及白头翁汤水煎剂治疗UC取得了肯定疗效,但作用机制不明,缺乏严格对照。本研究拟通过白头翁醇提物对DS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国外从30年代就开始制作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阶段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虽然迄今在病程及病理表现方面与人类IBD相似且重复性好的理想动物模型尚少,但这些动物模型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类IBD的特征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IBD动物模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模型,另一类是通过实验方法制作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背景: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一种CC型趋化因子,主要功能为趋化各种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组织或器官归巢。既往研究发现结肠组织SLC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目的:明确SLC在UC中的作用及其作为UC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和地塞米松(DXM)治疗组,后两组饮用5% DSS溶液7 d诱导实验性结肠炎以模拟人类UC,DXM治疗组于造模第3 d起腹腔注射DXM 0.4 mg/kg qd×5 d。实验过程中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第8 d处死各组小鼠,行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以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检测结肠组织SLC表达。结果:对照组结肠组织SLC表达微弱,DSS模型组SLC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DXM治疗组SLC表达较DSS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伴DAI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改善(P〈0.01)。结论:结肠组织SLC表达增高与UC发病有关,针对SLC的靶向治疗可作为UC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由饮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鼠类急性结肠炎模型均一性欠佳,动物死亡率较高。目的:评估2%DSS自由饮用或定量灌胃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模拟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和均一性。方法:予ICR小鼠2%DSS自由饮用或定量灌胃建立急性结肠炎模型,检测并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两组模型小鼠的症状出现时间和频率、疾病活动指数(DAI)、DSS消耗量、死亡率、结肠长度、结肠损伤大体评分(MACD)、结肠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两组模型小鼠均出现类似人类UC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肠显著短缩,DAI、MACD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DSS自由饮用组相比,DSS定量灌胃组小鼠症状出现时间更为一致,症状出现率显著增高,动物死亡率和DSS消耗量显著减低。结论:2%DSS定量灌胃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能较稳定地模拟人类UC,均一性高,动物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束缚应激对葡聚糖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方法64只BALB/C小鼠分为6组,单纯应激组、正常对照组各16只,应激 2DSS组、应激 4DSS组、2DSS组、4DSS组各8只。采用自制的束缚笼对应激组小鼠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采用小鼠自由饮用DSS溶液的方法建立UC模型。每日观察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并在实验结束后测量结肠组织损伤评分(HS)、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HS评分通过在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学改变得出。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肠组织中MPO的活性。结果单纯应激组小鼠体重增长较正常对照组缓慢(P<0.05)。4DSS组小鼠DAI评分、HS评分及结肠组织MPO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应激 4DSS组上述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变化更显著,与4DSS组比较亦增高(P<0.05)。2DSS组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应激 2DSS组上述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慢性束缚应激可以使小鼠发生UC的易感性增加并加重DSS结肠炎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霞  钟捷 《胃肠病学》2009,14(9):558-560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IB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相当一部分IBD的研究成果源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就几种常用的IBD实验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I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有关As斑块的形成机制、发展进程、斑块特性及斑块治疗方面的各类研究一直都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因此,建立一种经济、快捷且有效的As动物模型对于As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国内外关于As的研究中,鼠类、家兔及猪是目前较为常用的As动物模型。而其中鼠类由于其具有繁殖快、体型小、基因容易获得、易喂养等诸多优势,更是成为医学领域最常应用的一类实验动物,其应用历史已逾百年。本文就目前常用的鼠类As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各常用鼠类As模型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测定右旋葡聚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诱导建立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三氯蔗糖的浓度来评估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寻找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评估UC患者肠黏膜损伤以及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1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UC模型组(UC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C组,n=6),UC组大鼠自由饮用DSS溶液(浓度为40 g/L)7 d,建立急性UC模型组,NC组正常饮水,两组均正常进食,每天记录大鼠体质量、粪便性状、粪便隐性或显性出血情况.第8天造模成功后予灌注含乳果糖120 mg、甘露醇80 mg、三氯蔗糖60 mg的糖溶液,在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量,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尿液中糖分子探针排泄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大鼠尿中乳果糖排出率显著增高(1.63±0.33vs 0.055±0.0035,P<0.05),甘露醇排除率下降(0.016 ±0.0022 vs 0.017±0.0054,P<0.05),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模型组显著增加(107.50±29.25 vs3.84±2.29,P<0.05);三氯蔗糖总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9 ±0.13 vs 0.12 ±0.095,P<0.05),三氯蔗糖/甘露醇比值在模型组显著增加(45.14±9.57vs 8.40 ±6.41,P<0.05).结论 DSS诱导的UC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检测糖分子探针是一种较好的评估肠黏膜受损及反映肠道通透性改变的非侵入性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鉴于人体实验受到诸多限制,建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葡聚糖硫酸钠(DSS)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的症状和结肠病理改变,以期为UC相关研究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予Sprague-Dawley大鼠自由饮用4%DSS 7 d或予100 mg/kg TNBS-50%乙醇单次灌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动态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分批取模型大鼠全结肠标本,观察不同时点的结肠损伤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等指标。结果:DSS和TNBS模型组DAI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实验第7天和第2天,其后呈下降趋势,两组造模过程中分别有6只和1只大鼠死亡。DSS模型组结肠炎症持续时间短,损伤轻,停药后病变逐渐好转,18 d时结肠损伤评分和MPO活性分别为0.25±0.50和(0.80±0.33)U/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NBS模型组结肠炎症持续时间长,损伤重,21 d时结肠损伤评分和MPO活性分别为3.60±0.55和(1.60±0.39)U/g,组织学上呈现慢性炎症特征。结论:DSS和TNBS均可成功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后者可体现急性炎症向慢性转化的动态过程,可能更适用于UC治疗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