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斌  邵福源  赵忠新  李莉 《上海医学》2002,25(5):308-309
脑缺血性损害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起重要作用,它通过与整合素家族的结合,介导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白细胞黏附外渗,阻塞微血管,产生氧自由基对脑组织造成损伤,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主要的2种.  相似文献   

2.
唐彦慧 《广西医学》2007,29(3):375-377
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分为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钙黏附素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随着免疫生化技术,特别是单克隆抗体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黏附分子和它所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E-选择素成为研究的热门.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粘附分子-1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les,CAMs)是由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类膜表面糖蛋白分子.它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1].迄今已证实了有百余种细胞粘附分子,根据编码粘附分子的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功能特点将其分为五大家族,即①钙粘素家族(CF);②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③整合素家族(IF);④选择素家族(SF);⑤其它尚未分类的粘附分子:如CD44[2].本文对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迄今为止,EM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可1927年Sampson等提出的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经血逆流时进入腹腔的内膜细胞必须先与腹膜发生黏附,才可能成功地种植与浸润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黏附作用是EM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黏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位于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来介导的。按照结构和功能不同,CAMs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黏附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本文就近年来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汪红英  徐红 《广西医学》2007,29(5):726-72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1927年Sampson等提出的经血逆流学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可,许多体外试验已经证明了逆流的子宫内膜碎屑可以黏附、植入腹腔.黏附作用是Ems发生过程中的第一步,它是通过一系列位于细胞表面的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 molecules,CAMS)来介导的.按照结构和功能不同,CAMS分为整合数家族、选择素家族、钙黏附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D44分子五大类.  相似文献   

6.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附分子是指由细胞产生 ,能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跨膜糖蛋白 ,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及各种白细胞表面。其种类很多 ,根据结构特点分为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附素家族及尚未分类的粘附分子 ,研究较多的是前三种 ,本文对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的结构人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 (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 - 1 ,VCAM - 1 )或CD1 0 6为 1 0 0 - 1 1 0KD的跨膜糖蛋白 ,包含 7…  相似文献   

7.
谭春雨  徐列明 《医学综述》2003,9(8):465-467
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 ,ICAM 1 )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 ,其配体是整合素家族 β2 组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 (lymphocytefunctionantigen 1 ,LFA 1 ;CD1 1 a/CD1 8)、巨噬细胞抗原复合体 1 (macrophagousanti gencompounds,Mac 1 ;CD1 1 b/CD1 8)、p1 50 .95 (CD1 1 c/CD1 8)。LFA 1、Mac 1、p1 50 .95都仅限于白细胞表达。ICAM 1分子形成来源广泛 ,各种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都可表达ICAM 1 ,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ICAM 1的表达上调。另外 ,各种内皮细胞也有表达。ICAM 1分子…  相似文献   

8.
中药对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黏附分子(CAMs)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大都为分布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CAMs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并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黏附分子,将已发现的黏附分子分为五类:①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IgSF):主要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即CD54、ICAM-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CD31),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②选择素家族(SF):包括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其成员通过与其碳水化合物配体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滚动.  相似文献   

9.
胞间黏附分子-1在脑缺血后炎症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脑组织由于解剖位置及生理特性处于“免疫逃逸”的状态 ,近来研究结果表明 ,脑缺血后确实存在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早期产生的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胞间黏附分子 - 1 ( ICAM- 1 )是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重要物质。笔者就ICAM- 1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  ICAM- 1的结构、表达与调控ICAM- 1是分子相对质量 76~ 1 1 4k D的单链糖蛋白 ,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它的胞外区含 5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 ,作为配基与白细胞表面表达的配体 LFA- 1 ( CD11a/CD18)、Mac- 1 ( CD11b/CD18)分子相结合 ,介导不同细胞间的黏附。人类 ICAM- 1基因定位于 1 9号染色体 ,包括 7个外显子和 6个内含子 ,5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各被一个独立的外显子所编码。 ICAM- 1 m RNA是长约 3.3~ 3.5 kb的基因转录而成。ICAM- 1与一系列炎症性疾病和状态有关 ,众多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表明了ICAM- 1基因调控的复杂性 [1-2 ]。ICAM- 1分布广泛 ,正常情况下 ...  相似文献   

10.
β2-整合素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的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在炎症发生过程中,β2-整合素通过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对于白细胞稳定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为白细胞穿越血管内皮提供了条件。本文就β2-整合素与炎症反应中白细胞的稳定黏附的关系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何敏慧  李红 《浙江医学》2002,24(3):F003-F004
粘附分子是由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类膜表面糖蛋白分子。它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的许多研究表明 ,粘附分子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笔者对此作一综述1粘附分子概述细胞粘附分子根据它们的分子结构主要分为五大类 :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粘附素家族和粘蛋白样家族。选择素家族是一个较大的蛋白质家族 ,其结构特征是具有与植…  相似文献   

12.
王晓彦 《医学综述》2000,6(3):104-105
<正>细胞粘附分子(CAMs)是近10年才认识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介导细胞-细胞之间、细胞-基质之间重要的生理及病生理过程,在多种免疫及炎症反应中起作用。CAMs家族到目前为止被分为6类50余种,包括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素家族、软骨连接蛋白,涎粘蛋白。下面就CAMs和紫外线(UV)照射皮肤后发生炎症反应的关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P-选择素(CD62P,颗粒膜蛋白140)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是细胞黏附分子家族的重要成员,P-选择素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血小板源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选择素、血小板源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粘附分子与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主要包括五大类:选择素(selectin)家族、粘蛋白样(mucin-like)家族、整和素(integrin)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和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简称钙粘素),此外,还有一些尚未归类的,如CD44、CD36等,它们在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粘附分子与肿瘤的关系,并简述其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冠心病(CH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分子β2整合素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的变化以及短期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导睡眠图(PSG)评价CHD患者是否存在OSAS,对76例CHD患者及23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β2整合素、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并采用ELISA法检测P-选择素的表达。对于存在OSAS的CHD患者使用Auto-CPAP进行治疗,时间1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76例CHD患者中,41例存在OSAS,36例不存在OSAS。CHD组细胞黏附分子以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OSAS的CH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β2整合素、血清sICAM-1和sVCAM-1、P-选择素的表达显著高于不存在OSAS的CHD组,而在经CPAP治疗后明显下降。结论:CHD患者存在明显外周血管炎性损伤,OSAS可能够加剧CHD的炎性损伤,而对于存在OSAS的CHD患者应当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6.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与其他黏附分子共同参与了白细胞或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引导白细胞或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炎症性损伤作用。VCAM-1还能促进血管的增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为缺血组织提供新的血液供应。痛风的急性发作,主要是血液中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相互作用,最终白细胞经由血管内皮迁移到外周组织。而VCAM-1与白细胞的跨膜移动、内皮细胞的激活、炎症损伤等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VCAM-1与痛风的关系也受到研究人员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β2整合素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P选择素的水平以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对住院的76例冠心病患者用多导睡眠监测确定是否存在OSAHS,并与23例对照组一起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β2整合素、sICAM1和sVCAM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选择素。对存在中、重度OSAHS的41例冠心病患者使用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1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76例冠心病患者中,41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5,35例AHI<15。冠心病组细胞黏附分子及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HI≥15的冠心病患者β2整合素、sICAM1和sVCAM1、P选择素的表达均显著高于AHI<15的冠心病组,在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这些指标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外周血管炎性损伤,OSAHS可能加剧冠心病的炎性损伤。对于存在中、重度OSAHS的冠心病患者应当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3例复发性脑梗死和42例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整合素Mac-1的β亚单位(CD18)、细胞间黏附分子3(CD50)、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非常晚抗原4(VLA-4)的α和β亚单位(CD49d和CD29)、CD44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结果:与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CD18、CD50、CD54、CD49d、CD29、CD44、CD62L和血小板CD41的阳性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血小板CD62p的表达和血清中sP-选择素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sICAM-1和sP-选择素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莹  韦敏怡 《医学综述》2008,14(8):1165-1168
CD15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癌基因,属于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是该家族中惟一的癌基因,能与其他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和(或)整合素等结合形成复合体,通过蛋白激酶C、磷脂酰肌醇4激酶等信号通路将胞外信号转导入胞内,从而介导细胞的黏附、迁移及血管形成,实现其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文章就CD151基因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细胞粘附分子 (Celladhesionmolecule ,C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extraucel lularmatrix ,ECM)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一般可分为 5大类 ,即选择素家族 (selectinfamily)、粘蛋白样家族 (mucin -likefamily)、整合素家族 (inte grinfamily)、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su perfamily ,IGSF)、钙粘附素 (cadherin) ,此外未归类分子如CD4 4 等亦属于粘附分子[1] 。肿瘤的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