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总结AMI早期(发病24h内)不典型ECG的表现特点,提高凭借早期不典型ECG诊断AMI的水平。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AMI患者在发病24h内早期不典型ECG83例,与各自发病前ECG进行对比分析,归类总结。结果:83例不典型ECG共归纳17个表现特点。结论:部分AMI早期ECG表现虽不典型,但具有与AMI相关的固有特点,有助于AMI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李淑颖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4):320-322
目的 探讨如何分析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 对2例不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例Ⅱ、Ⅲ aVF导联出现宽的q波,其深度〉3mm,且伴房室传导阻滞,另1例非Q波型心肌梗死出现Ⅰ、aVL、V2-6出现ST—T明显改变,冠状T波并有动态改变,伴有心肌酶谱变化。结论 不能仅根据无Q波(或Q波深度〈1/4R)来否定存在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20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7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最终确诊不典型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改变,54例患者心电图未见病理性Q波,但可见ST段抬高,T波直立呈单向曲线,其余24例患者心电图仅见非特异性ST-T改变。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多样,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患者心电图变化特点是正确诊断治疗和避免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方法:对我院门诊及急诊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初诊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49例患者中以消化系统为主要表现误诊的14例,以呼吸系统为主要表现误诊的8例,以心悸为主要表现误诊的19例,以脑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误诊的8例。结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加强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重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诊断及早作出相应处理,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方法选择该院6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患者根据主要症状分别误诊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异位疼痛等;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26例,非Q波性心肌梗死34例;心肌酶谱检测发现95.0%的患者均明显升高。治愈49例(81.7%),死亡11例(18.3%)。结论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不易说明的胃肠道、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症状时,首先应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检测,排除心梗后再行其它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莫宗秋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2011,(2):151-152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典型心电图的特征,以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对AMI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AMI患者早期不典型心电图资料.结果 8例不典型心电图均见于AMI早期,3例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2例出现右胸导联V1~V3呈前间壁心肌梗死QRS波形;2例出现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1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结论 对疑似AMI心电图不典型的患者,必须进行连续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如果有必要再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以提高AMI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典型的心肌梗死发作时,表现为心前区剧痛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但由于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缺乏上述表现,症状因人而异可表现为多种多样,而心电图改变也各有不同。由于症状及心电图均多为不典型表现,以致常不易作出早期诊断,甚至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9.
院外急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通过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在院外即可做出诊断,但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诊断较困难,需要认真思考判断加以识别,现将院外急救中所遇到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7例,年龄50~70岁。既往有胆囊炎病3例,有高血压病6例,有胃炎、胃溃疡病5例,有肋间神经痛2例,有前列腺炎6例,无任何病史10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胸痛的心电图特征,提高对AMI的诊断能力。方法:分析38例老年不典型胸痛的心肌梗死心电图资料。结果:AMI不典型心电图常见于心肌梗死早期,不典型胸痛的AMI早期误诊率约为74%[1],38例中13例死亡,死亡率33%。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不断动态追踪,从心电图改变及实验室检查,及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方法:观察52例急性心肌梗死超忽性期心电图的动态改变。结果:非透壁性心肌梗死6例(11.5%),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20例(38.5%),侧壁、下壁、后壁心肌梗死23例(44.3%),右室心肌梗死3例(5.7%)。结论:超急性期心肌缺血、损伤与坏死的指标未完全表现出来,再发性、多发性、合并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心电图掩盖了心肌梗死的图形,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找出预防对策。方法:对41例误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误诊为消化道疾病;7例误诊为呼吸道感染;3例误诊为肺心病;3例误诊为心绞痛;2例误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误诊为感染性休克,1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应重视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复习近几年文献报道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244例,及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178例,共计422例,分析误诊原因,探讨防止误诊对策,以便及早确诊急性心肌梗塞,采取有效措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挽救更多濒临坏死的心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86-88
目的探讨心电图应用于诊断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比较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4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与40例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首发症状、心电图特征、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检测结果及诊断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首发症状和心电图特征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 Tn I、CK、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但观察组患者c Tn I、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心电图诊断:观察组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联合心肌酶谱诊断:两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效果良好,但对于不典型心肌梗死需联合心肌酶谱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方法:取糖尿病36例和非糖尿病38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及预后。结果: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高于非DM组,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结论: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性多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改善DM合并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外伤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其他有关问题。方法:对21例外伤病人伤后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外伤类型、以及心梗的临床表现、心梗的类型、诊断及转归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病机制和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21例病人外伤后至心梗的发病时间最短者0.5小时,最长者24小时,多数在伤后1~2小时发病,由于外伤症状的掩盖,有的病人症状常不典型,但常规的心电图及酶学等检查均能明确诊断。经积极的治疗,1例由于病人高龄、1例入院时情况危重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预后良好。结论:外伤性心肌梗死在外伤的病人中较常见,接诊医生提高警惕能及时给予明确的诊断,预后良好。不同类型的外伤与心肌梗死的关系、以及不同部位心梗与外伤的关系,由于病例较少,未能进行分析。其发病机制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因素而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酷似心肌梗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的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8例.分析归纳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经及时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后21例患者乏力、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恢复大致正常范围;5例患者阵发性心悸,发作时心电图分别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性早搏;2例发作性胸闷、胸痛,心电图示ST-T改变(ST段下移0.1~0.2 mV,T波低平);2例心电图遗留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偶发早搏;1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3例急性期死亡.结论 酷似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改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注重把握临床资料,及时掌握客观诊断依据,积极合理诊治是临床医生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资料.结果 本组多发性大动脉炎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2例.其中,合并冠状动脉三支病变3例,双支病变1例,单支病变1例.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左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及分支也可受累.3例患者行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植入术后病情好转,1例经药物治疗后仍有胸痛发作,1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受累的冠状动脉病变较重,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43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随机抽取的43例6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老年组多数患者于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较广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并发症、伴发症、病死率均较非老年组高(P<0.05)。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因此要提高认识,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