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最佳护理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结合临床,总结急救护理主要措施: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准确评估病情,及时作出护理诊断,迅速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措施.结果 50例患者(GSC评分3-8分)抢救取得满意效果,抢救成功率90.0%,有效预防了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结论 急诊科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最前线,实施积极超前的治疗护理,可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颅脑外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重型颅脑损伤约占颅脑损伤的20%,其特点为病情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创伤现场、院前急救、神经外科专科处理、康复是一个连锁过程,尤其是现场与院前急救十分关键。2002年9月-2005年4月,我们共救治了2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现将其院前急救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马冰 《中原医刊》2007,34(11):69-6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方法对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4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情况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抢救成功,成功率69.42%,病死率30.5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致死率高,正确合理的院前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何芳  何慧  邓卫丽 《中外医疗》2014,(23):159-16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措施对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3月期间该院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0例为深圳市急救中心出车院前急救患者,对照组50例为边远基层卫生院转入路途超过1 h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84.0%(42/50),预后良好率76.0%(38/50)显著高于对照组34.0%(17/50),中度残疾率8.0%(4/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0%(11/50),重度残疾率8.0%(4/50)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4.0%(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减少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94例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与预后,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 分析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和疗效.结果 转运途中死亡3例,院内急诊科死亡4例,主要死于晚期脑疝所致呼吸心跳停止;87例先行CT检查明确颅内伤情后送神经外科,其中30例行急诊开颅手术,恢复良好47例,20例遗留有不同程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死亡18例.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院前急救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之一,良好的专科治疗是救治的根本,不但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87例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车辆剧增,工业技术与建筑业也蓬勃发展,使颅脑损伤患者日益增多,日常见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占颅脑损伤病例的20%以上,单纯颅脑损伤病例诊断较为容易,但是部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合并严重胸腹部损伤和或脊柱、四肢骨折等,病情复杂、凶险、死亡率高,必须争分夺秒救治.我院自2006年4月到2007年3月院前急救重型颅脑损伤及合并伤患者87例,现对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毅敏  郑玉成  何荔苍 《吉林医学》2010,(33):6068-606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院前救治的具体方法。方法:分析重型颅脑损伤95例院前救护方法。结果:死亡7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8例,中度残废16例,生活自理15例,恢复社会功能且正常参加社会活动48例。结论:通过早期干预和处理,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成活率并极大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孔质彬  刘翔  刘洁 《华夏医学》2011,24(6):685-687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如何为患者赢得时间,尽可能挽救其生命.方法: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抢救仪器,对院前9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预防窒息,止血,防止休克,抗脑水肿及正确转运等急救措施,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68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420例患者经进一步手术后挽救了生命,340例患者直接住院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67例院前急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67例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探讨院前急救要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对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通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采取相应急救处理措施。结果:在本组67例患者中,生存48例(生存率71.6%),其中恢复良好18例(26.7%),中度残疾13例(19.5%),重度残疾17例(25.4%),死亡19例(28.4%)。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加强院前急救是成功救治的关键之一,良好的专科治疗是救治的根本,不但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48例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体会,探讨院前急救要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4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抢救脱险42例,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为87.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患者的成活率,降低患者的伤残及致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竹芳  毛青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06-108
目的 探讨快捷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快捷护理路径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69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对比两组APACHEⅡ、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急救死亡率、住院死亡率和急救费用.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病情稳定,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救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救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快捷护理路径的应用能显著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经济负担,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和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95-95,98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尤其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回顾及总结。结果:本组治愈29例,死亡15例,致残6例,其中1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因多种原因易并发肺部感染、急性应激性溃疡及术后多发血肿而危及生命,必须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元姝 《吉林医学》2013,34(7):1214-12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4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ALB及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8天时ALB及T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以来收治的13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结果本组救治成功6例,死亡7例。结论重性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上应兼顾颅脑损伤和肺部,尽早适时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以及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68例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可聪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361-1362,1365
目的:通过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探讨和总结手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0年68例我院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观察组38例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非手术治疗.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指标如意识、呼吸、颅内压、心电图、以及预后等情况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结果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17.
井翠  王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42-1244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鼻饲中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脑外伤行鼻饲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对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鼻饲时间和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腹泻、食物反流、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67%,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60.42%,营养中等31.25%,营养不良8.33%,对照组患者干预后营养良好43.75%,营养中等27.08%,营养不良29.17%,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外伤鼻饲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也可帮助降低并发症发生,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机体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6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依据病情给予呼吸支持,治疗组给予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均依据病情给予外科治疗或保守治疗,连续监测两组患者脑灌注压(CPP)、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组织氧分压(PbtO2)、脑动静脉氧压差(AVDO2)及脑组织摄氧率(CERO2),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并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比较患者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PP、SjvO2、PbtO2、AVDO2及CERO2无差异,治疗后6、12、24、48 h及72 h,治疗组CPP分别为(67.0±7.2)、(65.9±7.4)、(71.4±9.1)、(78.2±12.6)、(75.9±10.7)mm Hg,对照组CPP分别为(55.4±6.9)、(55.4±6.9)、(49.6±5.6)、(51.9±8.0)、(56.4±7.8)mm Hg,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CPP高于对照组(6 h t=4.31,P=0.006;12 h t=5.25,P=0.003;24 h t=7.10,P=0.000;48 h t=10.39,P=0.000;72 h t=5.10,P=0.002),治疗组SjvO2分别为(0.48±0.11)%、(0.52±0.16)%、(0.56±0.12)%、(0.54±0.12)%、(0.58±0.14)%,对照组SjvO2分别为(0.40±0.11)%、(0.38±0.12)%、(0.36±0.14)%、(0.32±0.13)%、(0.38±0.11)%,治疗组各时间点SjvO2高于对照组(6 h t=4.28,P=0.005;12 h t=4.79,P=0.004;24 h t=4.29,P=0.005;48 h t=3.84,P=0.009;t=4.26,P=0.005),治疗组PbtO2分别为(34.7±4.0)%、(35.2±3.8)%、(37.6±3.2)%、(39.2±4.1)%、(40.6±3.7)%,对照组PbtO2分别为(31.2±3.1)%、(28.4±3.3)%、(30.6±3.6)%、(29.5±3.9)%、(33.6±4.0)%,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PbtO2高于对照组(6 h t=4.10,P=0.009;12 h t=3.82,P=0.010;24 h t=11.03,P=0.000,48 h t=6.14,P=0.002;72 h t=3.17,P=0.012),治疗组AVDO2分别为(3.84±0.33)、(3.34±0.35)、(3.28±0.29)、(3.16±0.22)、(3.19±0.34)mm Hg,对照组AVDO2分别为(4.92±0.51)、(5.30±0.47)、(5.46±0.35)、(5.31±0.40)、(5.38±0.51)mm Hg,各时间点治疗组AVDO2低于对照组(6 h t=6.02,P=0.002;12 h t=4.06,P=0.007;24 h t=8.02,P=0.001;48 h t=4.09,P=0.008;72 h t=4.11,P=0.007)。治疗组CERO2分别为(30.1±7.6)%、(22.4±6.5)%、(21.6±5.4)%、(20.4±4.6)%、(18.2±3.7)%,对照组CERO2分别为(4.92±0.51)%、(5.30±0.47)%、(5.46±0.35)%、(5.31±0.40)%、(5.38±0.51)%,治疗组各时间点CERO2低于对照组(6 h t=3.57,P=0.011;12 h t=5.10,P=0.004;24 h t=5.20,P=0.003;48 h t=5.77,P=0.003;72 h t=6.20,P=0.002)。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073,P=0.038)。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能够改善STBI患者氧供,降低脑组织氧耗及神经损伤,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电监测及脑电图(EEG)分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评价及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脑电监测并将EEG分级和格拉斯哥(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相结合判断患者脑功能变化和预后结果。结果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初次EEG检查全部异常。EEG分级与其对应的GCS评分成负相关(r=-0.795,P〈0.01),EEG分级与其对应的GOS评分示亦成负相关(r为-0.583~-0.806,P均〈0.01),初次EEG分级与其相应的GO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脑电监测及其EEG分级可从电生理学角度客观地评价重型颅脑损伤脑功能变化,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