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腭部腺源性肿瘤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源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收集98例腭部腺源性肿瘤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98例腭部腺源性肿瘤,发病部位以软硬腭交界处最多(46.9%),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发病率分别居良、恶性肿瘤之首,良性肿瘤发病低于恶性肿瘤,嗜酸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结论: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原学特征,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63~1978年首都医院收治209例腮腺肿瘤的病理分类、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病理分类参照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①多形性腺瘤,本组共125例,其中典型多形性腺瘤39例,上皮成分为主者27例,间质成分为主者59例;②单形性腺瘤,本组共20例,其中腺淋巴瘤11例,其他类型9例;此外本组尚有粘液表皮癌16例,腺泡细胞癌14例,腺样囊性癌10例,多形性腺癌恶变及恶性混合瘤各9及3例。作者等在治疗上重点指出: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2006年间收治的469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40.2岁和48.7岁,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0.7∶1和1.3∶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2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二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腮腺和腭部的小涎腺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之一。我科自1983~1995年间共收治114例,现将临床有关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在114例肥腺肿瘤中;男性60例,女性54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17岁25~62岁为88例(占77.2%)。良性肿瘤99例(占86.8%),恶性肿瘤15例(占13.2%)。病理组织分类为:混合瘤75例、眼淋巴瘤9例、淋巴上皮瘤5例、单一性腺瘤3例、囊肿6例、血管瘤1例、恶性混合瘤4例、腺样受性癌4例、腺泡细胞癌2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鳞状细胞癌2例、转移癌1例。症状:本组中病程最短的20多天;最长的为16年。106例思者就诊时均无自觉症状,仅8例有…  相似文献   

5.
腮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中,以多形性腺瘤居多。根据本院15年(1985—2000年)583例腮腺肿瘤病例统计,多形性腺瘤所占比例为62.5%,其它良性肿瘤为17.5%,恶性肿瘤为20%,其中腮腺腺泡细胞癌所占恶性肿瘤比例为3%。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偶有报导,而以腮腺癌为主伴多形性腺瘤的病例作者尚未见到报导。现有一例腮腺腺  相似文献   

6.
腮腺肿瘤9HD%来自腺上皮,良性者以多形性腺瘤为最多见,约占腮腺肿瘤的70%。而腮腺多形性腺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且有低度恶变及复发倾向,故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要求保护面神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复发,面神经解剖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经典手术需要切除腮腺导管及腮腺浅叶,从而导致腮腺功能丧失及面容改变,为此我们改进术式,保留腮腺导管行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43.7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37: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腭部小涎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降低,腺样囊性癌位居病理类型的首位,腮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两位。  相似文献   

8.
722例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的构成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722例涎腺肿瘤患者的就诊年龄、性别、部位、组织类型及不同病种间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颌面部涎腺肿瘤患者722例,男女比例为1.1:1。良性患者430例,占总数59.6%,恶性患者292例,占40.4%,其中,多形性腺瘤(74.4%)与黏液表皮样癌(33.4%)分居良恶性肿瘤首位。结论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首位,且发病率较高,腮腺区及腭部为高发部位,女性患者有增加趋势,30~50岁组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CD44v6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表达规律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9例粘液表皮样癌、14例多形性腺瘤和9例正常涎腺组织的表达进行检酗。结果 CD44v6在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4.6%、50.0%和0.0%(P<0.01);其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P<0.025)、年龄(P<0.025)和预后(P<0.05)成负相关;与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成分有关。结论 CD44v6的表达与粘液表皮样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能参与了粘液表皮样癌的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涎腺肿瘤多为上皮来源肿瘤,一般认为hMSH2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细胞核内表达,亦在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表达,但在导管上皮来源的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良恶性肿瘤的导管上皮细胞胞浆未见表达,其意义和机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腮腺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正常腮腺组织,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作为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对91例儿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按年龄、性别、分类、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平均发病年龄为7.8岁。男童占57%,女童占43%。上皮性恶性肿瘤占36%,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粘液表皮样癌,占12%,其次是恶性多形性腺瘤和鳞状细胞癌,各占5.5%。间叶性恶性肿瘤占64%,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横纹肌肉瘤,占22%,其次是纤维肉瘤和恶性神经纤维瘤,分别占7.7%。发病部位多见于颌骨、腮腺、颊等。  相似文献   

13.
卢山  许亮 《中原医刊》2011,(23):3-6
目的探讨MRI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腮腺肿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全部行轴位T1WI及T2WI、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矢状位T,WI及轴位DWI(b值取0和1000s/mm2)扫描,并经工作站自动生成ADC图。结果多形性腺瘤31例,全部单发;腺淋巴瘤19例,9例单发,10例多发,共30个病灶;恶性肿瘤12例,其中黏液表皮样癌6例,淋巴瘤3例,涎腺导管癌3例,3例淋巴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共18个病灶。腮腺良性肿瘤发生于腮腺浅叶者多见(43/51),恶性肿瘤以深叶多见(8/18);良性肿瘤体积一般较恶性肿瘤小;良性肿瘤一般边界清楚,恶性肿瘤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恶性肿瘤大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10/12);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DWI均呈高信号,信号高于多形性腺瘤,但腺淋巴瘤AI)C值(0.92×10-3mm2/s)明显低于恶性肿瘤(1.19×10-3mm2/s,P〈0.05)。结论腮腺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I检查能为常见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腮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发病情况,为腮腺肿瘤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6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了腮腺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组织学分类构成.结果:261例腮腺肿瘤患者中,男性147例(56.32%),女性114例(43.68%),男女之比为1.30∶1;20~29、30~39、40~49、50~59、60~69岁腮腺肿瘤患者分别占15.71%、22.22%、17.62%、16.48%、16.09%;组织学表现:腮腺良性肿瘤212例中多形性腺瘤占54.02%,沃辛瘤占11.49%;恶性肿瘤49例中腺样囊性癌占4.60%,粘液表皮样癌占3.45%.结论: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居多,术中快速冰冻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诞腺恶性肿瘤中,腮腺是最常发生的腺体,约占48%-62%,其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恶性程度亦显各异。现对我院1965~1998年收治61例腮腺恶性肿瘤总结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1例,男性34例,女性27例。年龄在8~79岁之间.平均年龄43.76岁。肿瘤大小不等,小的直径为0.50cm,大的可达7.10cm。粘液表皮样损19例,腺癌19例,腺样囊腺癌9例、恶性淋巴上皮病6例,腺泡细胞癌5例.恶性混合瘤2例,鳞癌1例。按照1988年美国抗癌协会TNM肿瘤分期标准[1]本组病例分:Ⅰ期14例,Ⅱ期24例.Ⅲ期13例,Ⅳ期10例,其中T118例,T227例.T338例,…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瘤为头颈肿瘤外科较常见疾病。其中约80%为良性肿瘤,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等。恶性肿瘤约20%,主要有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肌上皮癌等。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是在保留面神经的基础上的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恶性肿瘤需要根据病理分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是否行联合进行颈淋巴结廓清术。本文回顾我院头颈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32例,总结手术室护士的护理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108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璐  柴松岭 《中外医疗》2009,28(16):72-73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1986~2006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经病理确诊的108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9.97,男女性别之比为1.20∶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颌下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占98.15%;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别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低,腺样囊性癌占首位,腮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2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上皮源性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2011年小于19岁的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2例患儿,105例为良性,17例是恶性。最易受累的部位是患儿的腮腺。在良性病例中,混合瘤占91.4%,恶性病例中,黏液表皮样癌占47.1%。1例患儿诊断为腺淋巴瘤。在我们的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颈部复发。恶性涎腺肿瘤患儿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是81.8%和66.7%。结论:上皮源性涎腺肿瘤少见,混合瘤和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恶性涎腺瘤患儿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21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21例患者中,I类70例,除3例腺淋巴瘤外,6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II类34例,其中16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混合瘤,7例腺淋巴瘤,4例血管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III类17例,其中恶性混合瘤6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囊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分辨良恶性腮腺肿瘤仍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阻力指数(RI)在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14例腺淋巴瘤和17例恶性肿瘤术前超声的血流信号特点,并测量其初级供血动脉的RI,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腮腺恶性肿瘤的RI阈值,并计算其对腮腺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①良性多形性腺瘤中90%(20/22)肿瘤血流信号在Ⅰ-Ⅱ级之间,腺淋巴瘤中79%(11/14)肿瘤血流信号在Ⅱ-Ⅲ级之间,恶性肿瘤中76%(13/17)肿瘤血流信号在Ⅲ-Ⅳ级之间,且3组之间的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RI≥0.69作为诊断标准,对腮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70%。结论: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血流信号的特征与其病理学基础相关,通过确定的RI阈值,有利于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尤其有利于血供均较丰富的腺淋巴瘤与高度恶性肿瘤之间,低度恶性肿瘤与良性多形性腺瘤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