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8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透明细胞汗腺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透明细胞汗腺瘤中男3例,女5例。病变主要位于头面部,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呈皮色、淡红色等,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瘤体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大的透明细胞和嗜碱性多角形小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主要表达上皮源性标记。 8例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下肢象皮肿溃疡继发鳞状细胞癌。患者女,65岁。双下肢肿胀、皮肤增厚60年,左踝出现溃疡21年。溃疡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可见大量鳞状细胞团块,细胞有异形性,核深染,见核分裂相,可见瘤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K(+++)。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39岁。左侧头皮、面部丘疹、结节、斑块39年,部分菜花样隆起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面部前额斑块病理片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层皮脂腺明显增生。菜花样增生物病理片示真皮可见一个或多个上皮肿瘤细胞团,呈巢索状;肿瘤细胞团内见多角形、核位于细胞中央的的鳞状细胞样瘤细胞和含丰富的糖原且细胞膜清楚的浅染瘤细胞,核分裂相多,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可见局灶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结节混合性CK(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内导管结构EMA(上皮膜抗原)强阳性,PAS染色可见胞浆内糖原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鼻部巨大皮肤混合瘤。患者男,72岁。鼻根部皮下结节4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呈结节状生长,有边界,但无明显包膜、纤维黏液背景中可见分化成熟的脂肪、汗腺导管、肌上皮及角化鳞状上皮多种成分,阿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5%+),S-100蛋白(+),诊断皮肤混合瘤手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5.
41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41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情况。方法:对41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中,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9岁(34~82岁),多发于头面部,共39例,占95.1%,通过组织病理检查,41例均证实为基底细胞癌。其中9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示CK(+),S-100(-)。临床诊断为基底细胞癌24例,占58.5%,误诊为脂溢性角化4例,黑素细胞痣3例,鳞状细胞癌、黑素细胞瘤、寻常狼疮各2例,误诊为其他4例。结论:被误诊的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大多数年龄较大,病程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尽早行组织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识别,可提高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7例基底细胞上皮瘤和20例脂溢性角化病、10例正常人皮肤中埃兹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埃兹蛋白在正常人皮肤、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5.0%,66.7%和91.3%,除脂溢性角化病组外,各肿瘤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40.061,P < 0.01)。埃兹蛋白表达水平与皮肤肿瘤良恶性、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0.80,0.89)。COX回归显示,埃兹蛋白表达水平是皮肤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埃兹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皮肤肿瘤的良恶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恶性增生性甲外毛根鞘样囊肿。患者男,78岁。右手拇指指甲增厚、破溃30年,伴疼痛。组织病理检查见甲床下方大量囊肿样的肿瘤细胞团块,瘤细胞为鳞状上皮,异形性明显,中央可见毛鞘样角化,未见颗粒层,可见透明细胞,瘤细胞未侵入指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K1阳性,CK6阳性,CK10部分阳性,CK7阴性、CK15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0%。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恶性增生性甲外毛根鞘样囊肿。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恶性小汗腺汗孔瘤。患者男,54岁。左胫前结节20余年,破溃3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肿瘤位于表皮内,胞浆浅染的上皮细胞呈巢索状,细胞异型明显,核形不规则,分裂象多,可见派杰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上皮膜蛋白(EMA)和角蛋白AE1/AE3阳性, 角蛋白7(CK7)阴性,PAS染色阴性。诊断:恶性小汗腺汗孔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尖锐湿疣(CA)患者表皮角蛋白及其相关蛋白表达模式与CA发病和复发的内在关系。方法:对15例CA患者进行γ干扰素(IFN-γ治疗。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角蛋白(CK)10、14、16及其相关蛋白丝聚合蛋白(filaggrin)的表达,并与5名正常人皮肤及5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皮损进行对照。结果:CK10、14、16及filaggrin在正常人表皮、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皮损、CA皮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模式;15例CA患者皮损中5例HPV表达阳性,同时缺乏CK10、filaggrin的表达,CK14、16的表达亦显示其独特的模式,这5例患者均对IFN-γ治疗无效,皮损复发。结论:作为增生、分化标志分子的各种角蛋白及其相关蛋白表达模式的异同,在提示CA病情的复发及预后方面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皮脂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皮脂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化,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31例皮脂腺瘤中男9例,女22例,年龄(53.90±15.40)岁,病程(9.41±13.75)年,皮损位于面部者最常见,形态为丘疹,颜色分别呈红色、黄红色、正常肤色、淡褐色,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内,所有肿瘤组织结构对称,其中9例与表皮相连。肿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及少许成熟皮脂腺细胞和部分过渡细胞,26例肿瘤组织中偶见成熟皮脂腺细胞(<1%),2例成熟皮脂腺细胞<20%,3例成熟皮脂腺细胞占20%~40%。5例部分区域偶见核分裂像。1例合并小汗腺汗孔瘤。31例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导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上皮膜抗原在皮脂腺瘤导管及成熟皮脂腺细胞全部呈阳性表达,上皮抗原在所有皮脂腺瘤中均不表达,20例皮脂腺瘤的导管癌胚抗原阳性,24例雄激素受体阳性,28例D2?40阳性。结论皮脂腺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查抗上皮膜抗原抗体、抗雄激素受体抗体和D2?40的组合有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男性乳腺癌皮肤转移.患者男,66岁.右下肢红斑、水肿1年余,曾被诊断为“血管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转移性皮肤癌,乳腺肿块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浸润性导管癌,皮肤转移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阳性。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Poroid汗腺腺瘤。患者女,53岁。右手背肿块2个月,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有一境界清楚的肿瘤,由囊腔和团块组成,团块由两种细胞构成,并可见向管腔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阳性,管腔CK、CK7、EMA阳性。本病是汗孔瘤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汗孔瘤是谱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总结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idroacanthoma simplex,H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5例HS患者及CNKI中检索文献报道的16例HS患者资料。结果示21例患者平均年龄61.1岁(36~86岁),其中男8例,女13例,病程5个月至50年,皮损主要见于躯干、下肢(17/21),也可见于上肢(4/21),皮损表现为斑块,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胞质内含有糖原,呈透明状,局部可见导管分化,真皮内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MA阳性,CEA在导管分化处阳性。1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随访无复发及恶变,5例患者具体治疗方式不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7年4月-2015年8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5例小汗腺汗孔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小汗腺汗孔癌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6.8岁,中位年龄69岁,平均病程1.5年。皮损部位:鼻部1例,颞部1例,下肢3例。临床表现多为结节及斑块,多数皮损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疼痛、糜烂及破溃。皮损组织病理可见排列紧密的团块状嗜伊红鳞状样细胞或基底样细胞,分布不典型,团块中央可见导管分化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结论该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治疗上应早期予以手术切除皮损。若无转移病灶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毛胚瘤一例     
国内首次报道一例良性毛囊性肿瘤——毛胚瘤.患者男,48岁,前胸壁无症状皮下结节10年.组织学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境界清楚,边缘有纤维性假包膜,瘤团由结节和囊肿构成,大多数结节显示中央透明细胞呈同心圆分布,周围嗜碱性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肿瘤向毛球、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毛囊漏斗部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角蛋白AE1/AE3、CK5/6和CK17,不表达CK7或CK20.中央透明细胞和周边栅栏状细胞显示完全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方式.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改变诊断毛胚瘤.  相似文献   

16.
国内首次报道一例良性毛囊性肿瘤——毛胚瘤.患者男,48岁,前胸壁无症状皮下结节10年.组织学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境界清楚,边缘有纤维性假包膜,瘤团由结节和囊肿构成,大多数结节显示中央透明细胞呈同心圆分布,周围嗜碱性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肿瘤向毛球、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毛囊漏斗部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角蛋白AE1/AE3、CK5/6和CK17,不表达CK7或CK20.中央透明细胞和周边栅栏状细胞显示完全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方式.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改变诊断毛胚瘤.  相似文献   

17.
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1例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52岁女性,反复左鼻唇泡溃疡结痂11年,近3月余来,溃疡加深,血性分泌物增多,上唇挛缩明显。病理诊断为基底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人上皮抗原(Ber EP4)阳性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乳房外Paget病(EMPD)中汗腺上皮组织CK7和CE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5例EMPD皮损和周边正常皮肤CK7和CE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5例中有8例在汗腺腺体及导管部见CK7和CEA呈阳性,其中仅5例发现汗腺上皮细胞呈异常改变。结论:免疫组化方法在诊断和鉴别诊断EMPD中汗腺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发上皮瘤1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毛叟皮瘤与皮肤附属器结构的关系。方法:观察与分析12例毛发上皮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多发性毛发上皮瘤10例(83.3%),20岁以下发病9例(75%),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是基底细胞样细胞增生,向毛囊及皮腺脂导管分化。结论:毛发上皮瘤是一种向毛囊分化为主的皮肤附属器错构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9--2012年经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5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高峰发病年龄为70~89岁,皮损见于头面部27例(46.55%),外生殖器部位20例(34.48%),四肢9例(15.52%),躯干2例(3.45%)。临床上表现为结节隆起型27例,占46.55%,深在浸润型19例,占32.76%,溃疡型12例,占20.69%。组织病理表现为经典型51例,特殊类型7例(疣状型5例、腺性鳞癌1例、透明细胞型1例)。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应及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