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外周血及鼻分泌物中IL-16和IL-17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IL—16和IL-17可能参与AR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AR患者(AR组)与NAR患者(NAR组)各45例,健康对照者45例(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采集患者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检测其中IL-16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AR及NAR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中,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水平高于NAR组(P〈O.05);N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鼻分泌物中,AR组和NAR组中IL-16和IL-17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6和IL-17可能参与AR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舌下脱敏治疗。比较两组症状积分、药物评分、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及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Th17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IL-17表达、TGF-β1表达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 均<0.05)。观察组症状总积分与药物评分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 均<0.05)。结论 粉尘螨滴剂舌下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显著临床症状,而调节Th17/Treg免疫平衡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γ-促分泌酶抑制剂(GSI)DAPT对变应性鼻炎小鼠鼻中隔黏膜病理学改变、血清IgE表达、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Th型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变化,来研究DAPT对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8周龄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变应性鼻炎组、DAPT组、对照组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每组各8只。分析比较不同组小鼠IgE表达水平及鼻腔黏膜病理改变;并检测各组小鼠鼻中隔黏膜Notch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外周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4、IFN-γ)的表达量。结果①DAPT处理小鼠后,鼻中隔黏膜的病理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炎症改变明显减轻;②DAPT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浓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结果显示DAPT组小鼠鼻中隔黏膜Notch1、Notch3、Notch4的mRNA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Notch2的表达则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细胞因子的检测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DAPT组小鼠外周血血清及鼻腔盥洗液中IL-4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IFN-γ的表达却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APT能改善小鼠鼻中隔黏膜的病理损伤并减少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的表达;②能影响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促进Th0细胞向Th1方向分化,进一步影响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gE、IgG、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探讨该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方法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经鼻内镜行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术前、术后1、2、4周分别检测患者血清总IgE(tIgE)、IgG、ECP水平,并以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治疗前变应性鼻炎患者的tIgE和EC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本身术前水平相比较,手术治疗后1、2周时,其tIgE、IgG和ECP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手术治疗后4周时,其tIgE和ECP水平均低于术前,IgG又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IgE与ECP水平存在高度正相关(r=0.943,P=0.001)。结论前组筛窦开放术联合下鼻甲激光消融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可能是破坏筛前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反射,减少神经肽的释放,进而调节血清IgE、IgG、ECP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接受3年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组)的资料。2006年对其进行调查随访;取同期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对照组,症状发作时服用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联合治疗;10例健康人为健康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静脉血IL-2、IL-4、IL-5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后平均症状、体征积分为(3.88±2.71)分,与治疗前(11.10±1.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清IL-2、IL-4、IL-5测定:对照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IL-2水平低下,IL-4、IL-5水平升高,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脱敏治疗3530次,发生全身反应4例,共6例次,总发生率为0.17%(6/3530);局部反应发生12例,共54例次,总发生率为1.53%(54/3530)。局部及全身反应均较轻。结论:特异性免疫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炎康片联合地氯雷他定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血清IL-4、IL-8、FN-γ、IgE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8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中单一组41例,仅予地氯雷他定治疗;联合组42例,予地氯雷他定加鼻炎康片治疗。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比较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血清IL-4、IL-8、FN-γ、IgE水平。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各项检测值。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5.24%(40/42),明显高于单一组的73.17%(30/4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比值、细胞因子与TgE水平比较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CD3~+T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但CD8~+T细胞水平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CD4~+T细胞水平均下降,但联合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单一组,CD4~+/CD8~+T细胞比值、CD4~+T细胞水平则均低于单一组(P0.05);两组血清IL-4、IL-8、IgE水平均下降,FN-γ水平上升,但联合组IL-4、IL-8、IgE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组,FN-γ水平明显高于单一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鼻炎康片疗法可有效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L-8、IgE水平及外周血CD4~+T细胞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提高FN-γ和CD8~+T细胞水平,效果更为显著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滨蒿内酯(Scoparone)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血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模型组(模型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ex组)。以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并予相应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及鼻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5水平。结果在Sco组动物,其行为学评分(1.93±0.70)明显低于AR模型组(6.69±0.88,P<0.01),与Dex组(2.06±0.55)和NC组(1.45±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黏膜炎性反应表现明显轻于AR模型组;血清IFN-γ水平(51.01±5.27)明显高于AR模型组(37.41±4.66),IgE、IL-4和IL-5水平则明显低于AR模型组(均P<0.01),但与Dex组和NC组比较均P>0.05。结论滨蒿内酯可能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并抑制IgE分泌而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按照2009年武夷山标准选取变应性鼻炎患者32例作为实验组,同时以22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收集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中IL-4、IFN-γ,术中取AR组和对照组下鼻甲黏膜,行免疫组化检测Occludin的表达,比较两组间Occludin表达强度,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中IL-4、IFN-γ与鼻黏膜Occludin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平均含量(53.65±20.6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5.65±9.50)ng/L,而变应性鼻炎组血清IFN-γ平均含量(19.38±11.28)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80.26±65.10)n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Occludin表达评分(2.78±1.96)较正常组(5.59±2.86)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Occludin蛋白的表达强度与IL-4含量呈负相关(r=0.783,P〈0.05),与IFN-γ含量呈正相关(r=0.748,P〈0.05)。结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表达强度明显下降,提示其表达下降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IL-9)及其受体IL-9R mRNA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实验组卵清蛋白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每组随机取4只小鼠,病理检查证明造模成功。每组剩余4只小鼠取其鼻黏膜,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IL-9及IL-9R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实验组小鼠鼻黏膜中IL-9及IL-9R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鼻黏膜中IL-9 mRNA表达水平与IL-9R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857,P<0.05)。结论 IL-9及其受体IL-9R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并起到重要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变应性鼻炎靶向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屋尘螨过敏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皮肤试验同IgE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变应原皮肤试验反应强度同血清特异性和总IgE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9例对屋尘螨过敏的散发变应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8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6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和屋尘螨的特异性IgE水平的检测,所有个体均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结果 实验组变应原皮肤试验反应强度同血清特异性IgE之间有相关性(r=0.379,P=0.001),血清总IgE水平同特异性IgE水平、变应原皮肤试验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实验组血清总IgE的几何均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4IU/ml和50IU/ml,P〈0.001)。结论变应原皮肤试验反应结果同血清屋尘螨的特异性IgE水平有相关性,在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在疾病诊断中有参考价值,但通过血清总IgE水平对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和特异性IgE水平进行预测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分布特点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滴度的关系,评价鼻分泌物Eos细胞学检查对变应性鼻炎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同期非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和3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鼻分泌物涂片Eos细胞学检测和血清sIgE检测,分析各组鼻分泌物Eos分布特点和血清sIgE的关系。结果 鼻分泌物Eos分布程度与血清sIgE水平呈一致性(κ=0.264,P =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鼻分泌物Eo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标准误差为0.025,95%置信区间为0.841~0.924;当鼻分泌物Eos涂片分级为3级时,ROC曲线尤登指数最大,其敏感度为88.5%,特异性为99.4%。结论 鼻分泌物Eos细胞学检测对变应性鼻炎诊 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便宜简洁快速,可作为基层医院诊断变应性鼻炎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及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变应性鼻炎患者(18例,实验组)症状的严重程度。用RT-PCR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12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C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2组细胞因子TGF-β与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VAS评分为8.5±0.8,全体变应性鼻炎为6.2±1.6;②实验组FOXP3mRNA、TGF-β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RORC mRNA、IL-17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在其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学龄前儿童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家居环境尘螨及尘螨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相关性,为小儿过敏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出生于芜 湖市第二人民医院,3~4周岁时,对患有变应性鼻炎儿童进行家庭内随访,评估患儿变应性鼻炎症状积分,采集患儿家居环境灰尘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尘样中屋尘螨第1组分变应原(Der p1)和粉尘螨第1组分变应原(Der f1)含量,并对患儿进行血清尘螨sIgE水平检测。结果 对采集的64份尘螨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屋尘螨sIgE和粉尘螨sIgE之间有正相关性(P <0.05);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Der p1 和Der f1 之间有正相关性(P <0.05)。患儿居室内Der p1 和Der f1 暴露水平与屋尘螨sIgE及粉尘螨sIgE相互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 >0.05)。结论 小儿变应性鼻炎症状与家居环境尘螨含量及尘螨sIgE呈正相关,给临床科研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提示可通过检测sIgE水平初步预测变应性鼻炎症状严重性,通过加强尘螨健康教育及降低居室环境尘螨含量来防治过敏性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探讨变应性鼻炎小鼠与正常小鼠、抗IL-17抗体治疗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行为学、组织病理学,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数量以及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评价Th17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卵清蛋白致敏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予IL-17抗体治疗.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对照.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IL-17、IL-4和IFN-γ.并取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RT-PCR法测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模型组IL-17、IL-4及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IFN-γ降低;治疗后前三者降低而后者升高(P<0.05).结论:Th17细胞与Th2细胞在变应性鼻炎中大量表达,说明两者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本实验从IL-17抗体局部治疗有效方面提出治疗依据,通过调控Th17细胞可能成为有效阻止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给予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小鼠变应性鼻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6~8周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IL-22组。以卵白蛋白(ovalbumin/OVA)为致敏原,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制备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于激发前给予小鼠鼻腔局部滴注重组小鼠IL-22。观察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三组小鼠鼻黏膜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侵袭情况、外周血清中OVA-特异性IgE(OVA-sIgE)浓度及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小鼠IL-22干预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症状较模型组缓解,鼻腔黏膜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侵袭减少, OVA-sIgE浓度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5浓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浓度在IL-22治疗组和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局部给予重组小鼠IL-22可以抑制变应性鼻炎小鼠的免疫反应,它有望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4例持续性AR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IL-16水平,并分析与A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IL-5、IL-16均明显升高(P <0.05)。持续性中重度组患者血清中IL-5、IL-16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IL-5与IL-16水平呈正相关(r =0.566,P <0.05)。结论 IL-5、IL-16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在AR的临床诊断、 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IL-16具有较高特异性,对AR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治疗过程中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观察组41例(孟鲁司特钠联合氯雷他定+玉屏风颗粒),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栓素B2、转化生长因子-β、白三烯水平以及人类软骨糖蛋白-40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68%VS75.6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素B2显著低于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白三烯水平、人类软骨糖蛋白-4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治疗过程中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孟鲁司特钠、氯雷他定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AR)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血清TGF-β、IL-10和IL-17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症状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8例AR患者血清TGF-β、IL-10和IL-17水平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及免疫治疗1、2年后的变化,对鼻部症状计分。并取35例健康者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AR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TGF-β和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治疗2年后的血清TGF-β和IL-10水平均低于免疫治疗1年后,但高于免疫治疗前(均P<0.05);同时免疫治疗2年后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R患者免疫治疗前血清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免疫治疗,IL-17水平逐渐下降,但治疗2年后仍高于对照组(P<0.05)。③AR患者治疗前与免疫治疗2年后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水平分别与症状评分存在负相关,IL-17则与症状评分存在正相关(均P<0.05);AR患者免疫治疗1年后血清中IL-10、TGF-β及IL-17与症状评分均没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免疫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中IL-10、TGF-β呈波动性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但始终高于免疫治疗前,而IL-17则呈持续性下降。IL-10、TGF-β及IL-17水平变化在免疫治疗2年后才与症状相关,提示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后,IL-10、TGF-β及IL-17可作为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为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和药物靶点找到新的思路。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鼻腔分泌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白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骨膜蛋白(POSTN),同时采集样品时采用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评价方法评价试验组患者,得出指标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4、IL-13以及POSTN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试验组中IL-4、IL-13与POSTN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OSTN与患者发病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结论 POSTN似乎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L-4和IL-13在诱发变应性鼻炎时可能会合成POSTN,且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检测患者鼻腔分泌物POSTN含量,可协助诊断和判定变应性鼻炎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滨蒿内酯(scoparone,Sco)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的行为、病理,血清中IL-17、IL-23及鼻黏膜组织中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 gamma t,RORγt)、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 mRNA含量的影响。方法 构建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变应性鼻炎组(AR组)、滨蒿内酯组(Sco组)和地塞米松组(Dxm组),对大鼠症状进行评分,HE染色鼻黏膜,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含量,RT-PCR 检测鼻黏膜组织中RORγt、IL-17及 I L-23 m RNA表达。结果 实验组经滨蒿内酯治疗后症状及炎症病理缓解。Sco组和Dxm组血清IL-17、IL-23较NC组稍高。AR组大鼠RORγt、IL-17及IL-23 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Sco组和Dxm组RORγt、IL-17及IL-23 mRNA较NC组稍高。结论 Sco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过敏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或消除作用,能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