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Xiao WB  Wang ZM  Xu SL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35-237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亚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的CT和MRI表现,按不同病理组织学亚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21例腹膜后原发性脂肪肉瘤中,高分化11例,黏液性4例,圆形细胞性3例,多形性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分化型脂肪肉瘤主要由脂肪瘤样和硬化性成分组成,脂肪瘤样成分的CT密度、MRI信号与脂肪成分相似,而硬化性成分与肌肉的密度和信号相似。黏液性脂肪肉瘤CT平扫密度和MRI信号同水相似,CT增强扫描表现为网状延迟强化。圆形细胞性和多形性脂肪肉瘤表现为无明显脂肪、但有灶性坏死的软组织肿块。去分化脂肪肉瘤表现为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成分与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成分,二者分界清楚。结论不同病理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和MRI表现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肿瘤所含的主要组织学成分。了解肿瘤不同的组织学亚型与影像学表现之问的关系,有助于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分析影像学评价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lipid poor 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s, LPRL)的 CT 和 MRI 表现及其临床诊断、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及 CT、MRI 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和组织学表现对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病变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物,大小为(12.5±8.0)cm,范围为1.9~21.0 cm。肿瘤边界清晰者12例,边界不清者9例。病变呈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肿瘤位于肾周间隙者12例,位于肾旁前间隙者6例,位于肾旁后间隙者3例。9例患者的肿瘤伴粗大血管影,11例伴分隔,7例伴坏死,4例伴钙化(粗大、散在、多发钙化)。该病有特征性的CT、MRI 表现,多表现为软组织实性肿物;平扫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病变多伴坏死或分隔、血管影。结论 CT 及 MRI 对无脂肪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MRI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软组织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有7例行CT检查,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原发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例,肿瘤形态多样,以卵圆形、分叶状多见。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影,7例病变内可见低信号之分隔影。13例病变内见坏死或黏液样改变,2例伴出血。明确有包膜3例。增强扫描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做对照。结果26例GISTs中,位于小肠10例,胃8例,大肠6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学表现如下:(1)肿块多为外生性生长(19例, 73.1%),边缘光整,压迫邻近结构,肿瘤直径为5.1-23.5 cm,平均直径(11.6±5.9)cm;(2)肿块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瘤内见坏死21例(80.8%),出血15例(57.7%),钙化3例(11.5%);(3)在增强后的CT和MRI图像上,不均匀强化者21例(80.8%),表现为肿块周边及内部斑片样强化,并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12例;均匀强化5例(19.2%);(4)远处转移见于肝(7例)和腹膜(4例),但不伴淋巴结转移;(5)病理学:梭形细胞型18例(69.2%),上皮细胞型6例(23.1%),混合型2例(7.7%);免疫组化染色:26例患者CD117全部阳性,22例患者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典型特征为外生性生长,体积较大,瘤内可见条状血管影、出血和坏死;转移多见于肝和腹膜,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以梭形细胞型最多见,其次为上皮细胞型。CT和MRI是诊断GISTs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发病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就诊治疗并已病理证实的6例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分析影像学内容,包括病变部位、骨质破坏、肿块形态、肿瘤骨、肿瘤软骨钙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和周围侵犯范围等。[结果] 6例患者男女性各3例,年龄12~64岁,平均年龄(27.8±17.01)岁。骨端3例,干骺端1例,髂骨1例,锁骨1例。6例患者均有骨膜反应,即放射状骨膜反应及骨膜三角;6例患者均有软组织肿块,与周围分界不清。肿瘤骨、瘤软骨钙化、骨膜反应及环绕骨皮质均匀厚度的肿块为主要特征,病灶纯软骨成分强化表现为间隔强化和边缘强化,MRI增强扫面软组织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呈“花瓣样”。[结论] 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结合患者年龄、性别、部位和临床等特点可提高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刘亮  龙葵  周晖 《中国肿瘤临床》2022,49(5):269-270
<正>患者女性,37岁,因体检CT发现左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于2019年11月7日入院治疗。患者无眼睑下垂,无胸痛。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表现:于2019年11月8日行胸部CT平扫增强(图1)及MRI增强(图2)扫描示:左前上纵隔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大小约为35 mm×25 mm,肿块可见多发结节状钙化(CT值约为546 HU,图1红箭)及小片状脂肪成分(CT值约为-72 HU,图1蓝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骨尤文氏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尤文氏肉瘤患者的 X 线、CT 及 MRI 表现。结果30例患者病变均发生于长管状骨干骺端及骨干。X线特点:30例患者均出现骨质硬化伴有局限骨质疏松;20例出现放射状骨膜反应;15例可见 Codman 三角及软组织肿块。CT 表现:30例患者均出现骨髓腔内呈软组织密度,骨皮质局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20例患者可见骨膜新生骨呈葱皮样改变并可见放射状骨针。MRI 信号特点:肿瘤在 T1 WI 呈不均匀长 T1信号,在T2 WI 呈不均匀长 T2信号;20例患者可见骨膜新生骨,呈等 T1短 T2信号;放射状骨针呈长 T1短 T2信号;30例患者病灶周围软组织内均可见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30例患者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X线、CT 及 MRI 对骨尤文氏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三者综合应用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PET/CT影像学表现,探讨PET/CT在腹膜后脂肪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48例,根据WHO2013版软组织肿瘤分类及FNCCLE分级,分为G1组(9例高分化),G2组(7例黏液样),G3组(29例去分化、2例多形性、1例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比较不同分级组间FDG代谢的程度及代谢均匀度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1)高分化型以脂肪密度为主,内有索条和(或)小结节伴轻度代谢;黏液样型为代谢轻度增高的稍低密度肿块,伴或不伴脂肪;去分化、多形性、圆形细胞型为高代谢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脂肪;(2)48例均有局部浸润,无淋巴结转移,1例复发去分化型纵隔转移,1例圆形细胞型腹膜种植转移;(3)SUVmax值G1P<0.05),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亚型腹膜后脂肪肉瘤PET/CT表现不同,术前PET/CT可以准确判断肿瘤范围及转移情况,初步判断肿瘤病理亚型,帮助指导手术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CT、MRI和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平扫.4例行CT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肿瘤位于前颅窝2例、中颅窝3例、后颅窝3例、顶叶大脑镰旁1例;肿块直径5.8cm,呈分叶状.并与脑膜广基相连,肿瘤周围有水肿伴占位效应.肿块内可见囊变和坏死区。CT平扫肿瘤均为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2例有骨侵蚀,9例均无骨质增生和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平扫为等或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影。注人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血管造影示肿瘤血供丰富,血供来自脑内、外血管。结论:当影像学上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时,应考虑颅内血管外皮瘤:(1)起自脑膜较大的分叶状、无钙化肿块,肿瘤有囊变及瘤周明显水肿;(2)CT及MRI增强检查时肿块明显强化;(3)血管造影检查为富血供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0例软组织肿瘤的MRI表现(大小、部位、边界、信号强度、瘤周水肿、液化坏死、囊壁特征及侵袭性特点),总结其不同影像学征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WI信号的均匀性、瘤周水肿、囊壁特征及侵袭性在软组织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大小、肿瘤边界及液化坏死在两组肿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脂肪源性肿瘤均含有脂肪成分;神经鞘瘤呈梭形,典型特征为靶征、神经出入征;血管瘤分为皮下和肌肉内,前者边界较清,后者通常累及多块肌肉,界限不清,最典型的特点是肿瘤内部或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结论 MRI在软组织肿瘤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区分软组织肿瘤良、恶性及其组织起源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儿骶前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淼  彭谦  王晓燕  孟悛非  李子平 《癌症》2009,28(4):420-424
背景与目的:小儿骶前肿瘤有不同于成人骶前肿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而CT和MRI检查对于术前了解肿瘤的位置、内部成分、周围侵犯等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分析小儿骶前肿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对小儿骶前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骶前肿瘤的CT和MRI检查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骶前肿瘤中,囊性占位病变6例,病灶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病灶有多个囊腔;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病变。实性占位病变5例,肿块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囊实混杂或实性成分内明显坏死囊变13例,其中7例为囊实性畸胎瘤,内可有条状钙化、软组织及脂肪密度,病理4例为良性肿瘤、3例为恶性肿瘤;5例为内胚窦瘤,呈蜂窝样强化;1例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内部可见大片状坏死,肿瘤部分伸入椎管,骶骨受侵犯。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者共5例,其中畸胎瘤3例,横纹肌肉瘤及内胚窦瘤各1例。侵犯骶骨者畸胎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和淋巴管瘤各1例。结论: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小儿骶前间隙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其中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2.
软组织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软组织血管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征象,探讨CT和MRI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软组织血管瘤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动态增强扫描8例,MRI检查15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9例,蔓状血管瘤8例,毛细血管瘤3例,混合型血管瘤2例,血管瘤病3例。CT平扫肿瘤呈结节状、分叶状、管状或团块状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后血管成分显著强化,可呈扭曲血管状,而非血管成分不强化或轻度强化。MRIT1WI上肿瘤呈略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其中夹杂不均匀信号,病理上代表了脂肪、纤维组织、平滑肌、血栓、静脉石和钙化。结论:CT和MRI对血管瘤均可作出定性诊断,但MRI在显示血管瘤内特征性的血管及血管成分间的脂肪纤维组织方面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 探讨胃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胃IMTs的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以胃体为最常见(5/6),其次为胃底(1/6),无发生在胃窦的病例;肿瘤呈肿块结节型、胃壁增厚型或肿块结节伴邻近胃壁增厚型,瘤体大小不一,呈软组织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瘤体内可出现小的坏死灶,钙化可见但较少见;动态增强扫描除坏死灶无强化外,肿瘤强化均较明显;肿瘤边界大部欠清,胃浆膜层、胃周脂肪间隙可受浸润,尚未发现胃周、腹膜后等淋巴结肿大,亦未发现其他脏器转移等征象。[讨论] 胃IMT的CT征象较多,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目前确诊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MRI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软组织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有7例行CT检查,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原发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例,肿瘤形态多样,以卵圆形、分叶状多见。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影,7例病变内可见低信号之分隔影。13例病变内见坏死或黏液样改变,2例伴出血。明确有包膜3例。增强扫描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滑膜肉瘤MRI影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JY  Liu QY  Ye RX  Zhong JL  Liang BL 《癌症》2005,24(1):87-90
背景与目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检查软组织肿瘤最好的影像学方法。滑膜肉瘤是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之一,本研究探讨滑膜肉瘤的MRI影像特征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以期提高MRI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12例滑膜肉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位于上肢2例,位于下肢lO例;患者年龄35~50岁,中位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3:1。MRI扫描采用PHILIPS GYROSCAN 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序列采用SE、FSE、FFE和Stir等序列,所有病例均作T,WI、T2WI和T1W Gd-DTPA静脉内注射增强扫描检查。取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滑膜肉瘤MRI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结果:MRI可见12例肿块均位于关节旁,其中2例向关节内侵犯,3例侵犯邻近的骨质。在T1W12例肿块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肿块.但其中3例肿块可见部分斑片状和囊状高信号区。在T2W6例肿块信号表现为三重信号;6例肿块表现为多结节状,3例呈不规则状,3例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例肿瘤内可见分隔征象,液-液平面征l例,肿块最大直径3~13cm。T1WGd-DTPA增强肿块均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12例滑膜肉瘤病理分型:低分化单相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高分化3例;双相分化2例。肿块内有大范围出血和囊性变6例,大量瘤组织坏死5例,钙化2例。结论:滑膜肉瘤的MRI具有一些特征性,并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 探讨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8例前纵隔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5例胸腺瘤中40岁以上的有38例(84%),17例(38%)伴重症肌无力的症状,29例(64%)表现为偏侧性生长。17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中14例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物,28例侵袭性胸腺瘤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及明显不均匀强化的肿物;8例胸腺囊肿表现为边界清的液性密度肿物,增强检查无强化;14例淋巴瘤表现为肿块周围多发或孤立的结节,10例向纵隔两侧生长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1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为30岁,10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中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的肿物,9例(90%)病变内可见脂肪密度。1例精原细胞瘤表现为右前纵隔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物,增强检查为中度强化。不同前纵隔肿瘤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CT检查是诊断前纵隔肿瘤类型的重要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对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病理特点与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的大小:11.4cm×4.4cm×10cm至27.9cm×22.7cm×34cm,肿瘤形态不规整。18例脂肪肉瘤中,高分化型脂肪肉瘤4例,以脂肪密度肿块为主,内有条网状分隔及小结节影;黏液性脂肪肉瘤3例,其中1例以囊性密度肿块为主,强化不明显,2例以棉絮样低密度肿块为主;多形性脂肪肉瘤3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病灶内可有坏死液化;去分化脂肪肉瘤2例,为脂肪密度与软组织密度混杂肿块;混合型脂肪肉瘤6例,表现为脂肪、囊性、实性、钙化等多成分混合肿块。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分型,是造成CT表现多样性的主要因素,认识其CT表现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腹膜后去分化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光学显微镜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6例中为复发再次手术者10例.所有患者肿瘤均发生于腹膜后.CT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的生长范围及对周围脏器的推挤、浸润,影像学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镜下观察显示去分化脂肪肉瘤含有分化性成分和去分化成分,去分化成分可表现为纤维肉瘤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恶性外周神经鞘瘤样、平滑肌肉瘤样、横纹肌肉瘤样、血管肉瘤样、血管外皮瘤样等.肿瘤可以以一种成分为主,也可以几种成分同时存在,免疫表型表达各异.16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其中9例为单纯肿物切除,7例同时切除了肿物及周围粘连的脏器.随访至2012年1月(随访3-24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去分化脂肪肉瘤中的去分化成分表现各异,低级别和高级别区域可在同一肿瘤内并存.对于复发病例仍然应该争取再次手术切除,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15例外生性肾AML和23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分析其CT图像资料及术前误诊原因。结果: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8),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6),最大径小于脂肪肉瘤(P<0.001)。肾皮质缺损、肾动脉分支供血、瘤内可见粗大扭曲血管影、肿瘤血管延伸至肾实质(肾实质血管蒂征)、瘤内出血主要见于外生性肾AML(P<0.05)。肾脏移位和肿瘤内出现非脂肪成分异常强化结节则主要见于腹膜后脂肪肉瘤(P<0.05)。发病位置、伴发其他含脂肪成分病灶在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生性肾AML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可能具有部分与腹膜后脂肪肉瘤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在诊断中还需对肿瘤形态学细节进行仔细分析以发现其特征性CT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诊断,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