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其发生发展机制仍待研究。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合的环状结构的单链RNA, 其生物学功能包括作为微小RNA的海绵、调节基因转录、影响同源信使RNA(mRNA)剪接、与蛋白质交互作用、翻译蛋白质等。研究显示circRNA在胰腺癌中表达失调, 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进展, 并调节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本文综述circ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胰腺癌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 为其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 5年生存率仅有9%。近年来, 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发病群体也将出现年轻化趋势。筛查胰腺癌高危人群可能是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手段, 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基因、外泌体等以实现肿瘤的辅助诊断, 具有易于获得和允许实时监测肿瘤演变等优势。本文聚焦于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以及基于胰腺癌不同样本类型的辅助诊断技术和新型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钙化防御(calciphylaxis), 又名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alcific uremic arteriolopathy, CUA), 是好发于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 ESKD)患者的系统性血管钙化综合征, 该病罕见且预后恶劣。近年来钙化防御研究在早期诊断与药物治疗方面有显著进展, 其中非创伤性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硫代硫酸钠(sodium thiosulfate, STS)使用方案的改良以及新型血管钙化抑制剂SNF472疗效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结果最为引人注目。本文就近年来上述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生题录     
本文以平行病历的形式, 记录了医护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后, 患者却因心理问题拒绝治疗, 后来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帮助下, 积极接受治疗, 重新融入社会的感人故事。医护人员不仅要治疗疾病, 更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胰腺癌细胞增殖相关的关键基因并进行验证。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生成的胰腺癌以及正常组织数据集产生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R软件包的limma算法识别DEGs, 校正后P<0.01且表达变化大于2倍的基因被鉴定为DEGs。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DEGs的功能进行富集分析。使用R软件包进行WGCNA分析。使用R软件包的Survival功能进行生存分析;取30例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胰腺癌患者的新鲜胰腺癌临床样本及癌旁组织,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部分筛目标基因mRNA表达水平。数据分析使用R软件及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DEGs分析结果显示, 在胰腺癌组织中有12 044个基因表达上调, 有694个基因表达下调(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其中855个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的基因(P<0.01)。对影响预后的DEGs进行富集分析, 发现与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转化、蛋白激酶活性调控等多种功...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 尽管近年来胰腺癌的诊治有较大进展, 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但5年生存率仍较低, 因此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特别是针对胰腺癌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调控可能是治愈胰腺癌的希望所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调控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不同的功能基团进行加工、转运及与底物蛋白结合, 影响底物蛋白的理化性质、空间构象和结合能力, 从而在定位、稳定性及活性等多个方面调控底物蛋白。研究结果显示翻译后修饰在调控胰腺癌增殖、侵袭、凋亡、细胞周期、放化疗抵抗等多个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有可能为胰腺癌治疗提供有效治疗方法。本文重点阐述翻译后修饰在胰腺癌中的作用研究现状, 并展望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更正题录     
本刊2023年第43卷第9期发表的文章"合并扩张型心肌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高龄患者行单孔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第一作者单位更正为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石河子 83200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特异性蛋白1(SP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联, 分析其在肝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30例住院接受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 其中男28例、女2例, 年龄(48.0±7.3)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SP1的表达。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肝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以及临床信息, 以分析SP1在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SP1区分肝癌和正常组织的能力。根据SP1表达中位数, 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181例)和低表达组(181例), 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研究SP1调控的潜在分子机制。结果 IHC显示SP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0%(24/30)比40%(12/30), χ2=8.403, P<0.01]。对TCGA和GEO数据集分析显示SP1的表达水平与肝癌分化程度相关(r=0.197, P<0...  相似文献   

9.
更正题录     
本刊2023年第43卷第10期发表的文章"GSTM1表达在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系", 通信作者单位更正为:1南京医科大学青岛临床医学院, 青岛 266071;2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科, 青岛 26607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 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 胃体部8例, 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转移10例, 肝转移2例, 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 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 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 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 95%CI:2.141~188.315, 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 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将选择前期在PDAC患者外周血及石蜡标本中筛选出的20个高表达circRNA进行基因敲除后行细胞划痕实验, 进一步筛选迁移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ircRNA, 同时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间收治的6例早期PDAC癌及癌旁组织及41例PDAC患者的术前外周血, 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6种差异circRNA的表达水平, 并且采用t检验、非参检验、卡方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细胞划痕实验筛选出6种迁移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ircRNA, 检测出circ0075346、circ0005654、circ0027491在PDAC患者的外周血中显著高表达(P<0.05), 而在癌组织中未发现明显差异表达(P>0.05)。其中外周血中circ0075346表达水平与PDAC患者淋巴结转移(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检测混合型肝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 探讨PD-L1表达水平与混合型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75例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14例, 年龄范围36~77岁, 中位年龄55岁。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5例癌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 并分为PD-L1阴性组(n=66)和阳性组(n=9), 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低分化混合型肝癌的癌组织中PD-L1表达阳性比例为21.1%(8/38), 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的2.7%(1/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 P=0.037)。PD-L1阳性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分别为12.3个月和15.1个月, 低于PD-L1阴性患者的中位DFS 14.4个月和OS 23.3个月, 但仅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 P=0.044)。在多因素分析中, 仅有大血管侵犯(DFS:HR=1.965, 95%CI:1.119~3.450, P=...  相似文献   

14.
15.
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 生长棒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为脊柱侧凸的矫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期特邀请仉建国教授撰写"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一文, 全面、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生长棒的背景、发展历史及适应证、传统生长棒治疗过程中畸形的控制与脊柱的生长、传统生长棒的"毕业"策略及"毕业"后疗效、顶椎控制技术在传统生长棒技术中的使用、生长棒技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 并针对传统生长棒技术的缺点(多次手术创伤、反复多次全身麻醉、并发症风险高等), 展望了新型撑开型生长友好型技术:磁控生长棒和Spring系统, 为脊柱骨科医生尽早突破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瓶颈提供了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折多涉及跟距后关节面, 将明显移位的关节面解剖复位并良好固定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关键, 载距突作为内侧不易移位的锚定结构, 为置入螺钉提供了解剖条件, 临床上对载距突的形态和范围并没有详细的界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载距突并不是孤立骨性突起, 跟骨骨折线汇总热图分析可见骨折分布带与骨小梁组分布相关, 跟骨内侧面骨折块往往是包含载距突在内更大的范围。为了解跟骨载距突骨小梁延续范围及其相应骨皮质解剖特征, 肖发娇等撰写的"载距突骨块的CT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一文, 引入载距突骨块的概念, 界定载距突骨块为跟骨中央三角内侧第一条连续骨小梁以内部分, 并在跟骨轴向坐标系测量载距突骨块的解剖学范围, 汇总载距突骨块在跟骨外侧壁投影, 并根据投影范围, 选择特定的入钉点, 测量入钉点至跟骨内侧面距离, 希望能够为载距突螺钉固定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为置钉位置和螺钉长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手术治疗也越来越多。然而, 传统颈椎后路术式存在较多局限性,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本期赵斌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系统阐述颈椎后路手术的发展史, 总结分析各种术式的优势和不足, 介绍了其结合临床实践和颈椎解剖结构研发设计的一款新型钛板, 同时描述了首次提出的穹顶式可控椎管扩大成形颈椎后路手术技术的操作步骤和优势。希望广大学者能触类旁通, 积极传承与创新临床术式, 提高手术疗效, 更好地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18.
后壁骨折是髋臼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约占所有髋臼骨折的25%~33%。虽然髋臼后壁骨折是Letournel-Judet分型中的简单类型, 但是X线片的简单表现往往掩盖了其潜在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包括邻近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后壁骨折块的严重粉碎及合并伤多等。与年轻患者不同, 老年患者骨质量差且伴随其他老年慢性疾病, 使得骨折的情况更为复杂;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暂无长期随访结果证实。因此, 其治疗策略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期特邀请孙玉强教授撰写了"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诊疗现状"一文, 详细阐述了老年髋臼后壁骨折的流行病学、致伤机制、骨折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等, 并结合自身近20年的手术治疗经验建议:对于合并股骨颈骨折或(和)圆韧带止点以上的股骨头骨折、原来有症状的严重骨关节炎老年患者, 一期行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可优先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自1840年法国巴黎Malgaigne医生首次应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以来, 经过180余年的发展, 其基础理论日渐成熟, 临床上用于各种复杂骨折、骨不连、骨缺损、骨髓炎、肢体延长及畸形矫正、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骨外固定研究与应用始于1976年, 期间外固定支架的构型不断简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骨搬运技术已成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金标准"。诚如徐永清教授所言, "’’水无常形, 兵无常势’, 任何技术的运用都要因势利导"。本期特邀请徐永清教授再次组织"外固定支架技术"重点刊, 就我国该领域目前最新的理念与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旨在引导骨科医生准确掌握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核心内容和治疗原则, 进而推动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应用, 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创新及疾病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 精准外科理念持续推动消化系统疾病, 特别是胃肠肿瘤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等领域发展取得系列突破。本期重点选题为"胃肠癌精准诊疗", 旨在总结和分享胃肠癌精准诊疗领域临床科研与实践经验, 共同探讨难点与争议问题, 展示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