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水学派是探讨脏腑发病机理的一大学派,特别是对脏腑虚损病机的探讨,注重脾胃、肾命水火在脏腑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擅用温补,故亦称之为温补学派。其创始人张元素,系易水人(今河北易水县)。后人称师承这一学术思想的派系,为易水学派。张元素汇集前人有关脏腑辨证的成就,并加以发展。倡言以寒热虚实论脏腑病机;发明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学说;治病以养胃气为本;首倡命门为相火之原,主三焦元气等说。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李果师承元素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暑热”类方剂的服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由此发现张元素立足病机关键确立服药方法、用方服药尊古不泥古、关注小儿用药护理等特点,为进一步认识与挖掘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元素为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其弟子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继承其学术思想,形成易水学派独特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后代医家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在易水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命门学说,重视脾肾,形成了温补学派。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中有关“燥”类方剂的用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其在方剂剂型选择、送服溶液选择、服药时机确立以及病情变化观察与判断等方面均立足于病情与病机本质,确立了一套严谨规范的用药护理体系。此研究可为进一步认识与挖掘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5.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翟玉民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20-120,122
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首推代表。其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总结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创药物归经学说,张氏的学术思想堪称临证者的典范,后学的津梁。  相似文献   

7.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论仲景之方,以及对仲景之药的融汇运用。经梳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李杲引用仲景之语共计5处,论述仲景之方共计12首、26处;通过对此研究,发现李杲运用升补思想与脏腑议病思想对仲景之方的临床应用与解读进行了全新的发挥;另外,还发现李杲深谙仲景之意,提炼其药对配伍的主旨并在次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易水学派医家李杲学术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厘清了仲景之学在金元时期的影响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学术思想上承张元素,私淑于李东垣,其脏腑辨证思想根源于易水学派,并发展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士材学派",是易水学派及其分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李中梓关于易水学派主要代表医家"脾肾相关"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进行评述,并举验案以示其临床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艳秋 《中医研究》2011,24(6):F0003-F0004
易水学派以金代张元素为始祖,因张元素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易水学派有突出的创新思想特点,其注重致病的内因,创立了脏腑辨证及其遣药制方的体系,强调因病、因时、因境施治,重视扶正祛邪。自金至明清,易水学派师承授意,代有薪传。自张元素后,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赵献可、张介宾等继往开来,其中明代赵献可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继河间学派之后,能与刘完素媲美者,首推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他们是以脏腑的寒热虚实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同时又是分析脏腑证候的病机主张辨证施治的一个学派。本文就这一学派的发展及学术贡献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危害公共卫生的重大难题,从中医古籍挖掘对老年痴呆的认识与治法是当前中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金元时期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所论治疗“健忘”的诸方为入手点,通过扎实有据的文献考据研究,对李杲“升补”思想进行了溯源,认为其源于《黄帝内经》,承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并形成了以“升补”思想指导处方用药的鲜明特点。对于健忘,李杲以脾胃不足、清阳不升为论,以升阳风药与补益脾胃之药合用,临床常以升麻、柴胡、防风、羌活与人参、甘草、黄芪等药进行治疗,而现代研究所证明的AD起于“肠道菌群失调”之说,为李杲之“升补“思想治疗AD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易水学派不仅在脏腑辨证与用药体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对于中医方剂的用药护理的内涵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该文立足于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风”类方剂的用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由此总结出张元素中医方剂用药护理方法具有“助药力”“护正气”的两大基本特点,为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谈张元素针灸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创者,不仅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同时在针灸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在其弟子的医书中均有体现,主要有: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取同经原穴治疗脏腑病、特定穴放血疗法等,这些思想均被运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作为易水学派代表性医家,其学术传承是易水学派乃至燕赵医学流派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传承对于指导中医临证大有裨益。本文以东垣学术特点及其方药运用为线索,对比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其学说的相关例述,以及东垣在枳术丸等方剂上的发挥,承其师,补其全,以此研究从发现医家“不全”到后世医家“补全”的中医传承模式,以期对中医学派传承研究与学习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难经》是五行体系的代表性著作,在五行思想的指导下难经形成了以"五邪"思想为主导的辨证体系,以"补母泻子"思想为主导的论治体系。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完美继承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在五行思想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与补母泻子为主体的易水学派,并先后经过了李东垣,王好古等弟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独特的学术流派。本文一方面详述易水学派继承《难经》体系的思想概况,一方面详述易水学派对五邪思想的应用,一方面阐释易水学派利用补母泻子思想的广泛度。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使易水学派的思想来源与思想主体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医家现存著作中有关“行经”理论的描述,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阐释;并从临证与用药的角度分析了“行经”理论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易水学派学术理论传承与“行经”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说”篇幅宏大,约占《素问》篇幅的近1/4,其所涉病机、治疗等内容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基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著作《医学启源》,运用考据学的方法,探讨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张元素在充分继承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以“六气主治要法”统括运气学说中“六气为病”之繁,以“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阐明运气学说之气味升降理论,以“五行制方生克法”统括运气学说之五味治法,并据此创立了以“脏腑议病制方”与“药类法象”为特色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由此开创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易水学派。  相似文献   

18.
金元时期疫疾广泛传播,易水三家对疫病论治做出了或隐或现的贡献。前人对易水学派的研究多从脏腑辨证入手,但对疫病论治的整理探析较为少见。通过收集张元素、李杲和王好古三位易水医家所处年代的气候特点、社会思想乃至学术观点等相关信息,剖析探查易水学派论治疫病经验。易水先师张元素以“古方今病不相能”立论,高屋建瓴构造论治金元疫疾的初步认知;张氏高足李杲身逢“大头天行”和“壬辰之变”,详细鉴别外感与内伤的不同,搭建“阴火”模型及气火失调理论;易水传人王好古总结易水治疫经验,提出内伤三阴理论,丰富三焦寒热证用药,成为抵抗疫病的中坚力量。梳理易水学派治疫经验,整理金元时期易水论疫思路,或对临床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医家张元素伊始,藏象理论的临床运用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以研究脏腑辨证为核心的学派——易水学派。张元素在全面总结《内经》《华氏中藏经》以及钱乙、孙思邈等医著、医家有关藏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脏腑辨证理论系统化并补充相关脏腑用药心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藏象观,本文尝试解析其藏象观特点并探讨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医学发展到了南宋金元时期,在今河北省中部崛起了两大学术流派,这就是以刘完素为首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洁古)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前者以发挥火热论为主,追随者有张从正等人,表现在针灸临床方面,以善用放血疗法著称;后者以发挥脏腑经络证治为核心,支持者有张璧(云歧子)、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之流,表现在针灸运用上,以善灸温补脾肾闻名。但是,两派共同特点是放血与灸法并重,有时很难看出其侧重点,故本文所谓“洁古云歧针法”,实际上包括张氏的全部针灸学成就,并不局限于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