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2019年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相关信息,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4 347例HIV/AIDS,其中死亡组1 449例,对照组2 898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影响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发生耐药、最近一次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且未检测耐药、最近一次病毒载量无结果且未检测耐药分别是不耐药的1.75倍(95% CI: 1.22~2.52, P=0.003)、2.26倍(95% CI: 1.69~3.03, P<0.001)、35.27倍(95% CI: 26.54~46.87, P<0.001);30~50岁和≥50岁分别是18~30岁的1.40倍(95% CI: 1.01~1.94, P=0.042)和4.02倍(95% CI: 2.80~5.77, P<0.001);男性是女性的1.37倍(95% CI: 1.08~1.74, P=0.011);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传播途径的6.27倍(95% CI: 2.00~19.61, P=0.002);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Ⅲ期/Ⅳ期是Ⅰ期/Ⅱ期的1.41倍(95% CI: 1.12~1.76, P=0.007);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350个/μL的1.95倍(95% CI: 1.50~2.54, P<0.001)。  结论  耐药、耐药检测、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WHO临床分期、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安徽省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发生死亡的影响因素。加强HIV/AIDS的耐药监测对减少艾滋病死亡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及时进行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西省南昌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南昌市1994—2018年5月纳入的2 996例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 996例HIV/AIDS患者中,914例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平均死亡率为2.4/100人年;截至观察终点时,中位数生存时间为2.3年,抗病毒治疗组1、2、5、7、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0%、92.0%、86.0%、82.0%、74.0%;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0岁年龄组死亡风险是20岁年龄组的1.27倍(95%CI=1.03~1.63),男性患者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27倍(95%CI=1.03~1.56),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缺失组死亡风险是200个/mm3组的1.24倍(95%CI=1.02~1.50),未治疗患者死亡风险是抗病毒治疗患者10.44倍(95%CI=8.71~12.50)。结论确诊时年龄、性别、本地出生、初诊CD4值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能感染途径等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1996—2019年HIV/AIDS病例艾滋病相关死亡影响因素。 方法 运用累积发生函数 (CIF )估算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率,部分分布比例风险回归模型(F-G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纳入HIV/AIDS研究对象11616例,随访期间死亡2730例,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866例(31.7%),CIF估算HIV/AIDS随访1、2、5、10、15年艾滋病相关死亡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55%、3.69%、7.26%、11.84%和15.96%。F-G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及以上(HR=1.64, 95%CI: 1.13~2.38)、维吾尔族(HR=2.13, 95%CI:1.29~3.53)、农牧民(HR=1.32, 95%CI:1.07~1.62)、确诊时病程阶段为AIDS(HR=2.22, 95%CI:1.64~3.01)、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R=9.70, 95%CI:8.25~11.40)、基线CD4+T计数≤200(HR=4.50, 95%CI:3.17~6.38)、未检测CD4+T(HR=2.80, 95%CI:2.25~3.50)的HIV/AIDS患者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HR=0.59,95%CI:0.37~0.94)、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R=0.82,95%CI:0.67~0.99)HIV/AIDS艾滋病相关死亡发生危险较低。 结论 应持续加强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强化重点人群对艾滋病的风险感知,增加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同时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及时率和CD4检测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河南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转服二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治疗1年后发生病毒抑制的失败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河南省“艾滋病常规治疗数据库”收集河南省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转服二线抗病毒药物HIV/AIDS患者抗病毒情况的相关信息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二线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发生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18名患者HIV/AIDS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235,95%CI:1.053~1.448),感染途径为输血(OR=1.566,95%CI:1.238~1.980),HIV阳性时长>6年(OR=1.676,95%CI:1.206~2.330),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D4T+3TC+EFV/NVP(OR=1.385,95%CI:1.135~1.691),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例(HIV/AIDS)流动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纳入凉山州2020年有随访记录的28 772例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流动情况,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的相关因素, 绘制HIV/AIDS流入地的疫情地图。结果 28 772例HIV/AIDS中, 2020年发生流动的占20.89%(6 010/28 7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HIV/AIDS流动的促进因素包括15~24岁年龄组(相比于0~14岁年龄组, OR=2.74, 95%CI:2.04~3.69)、彝族(相比于汉族, OR=2.44, 95%CI:2.19~2.72)、初中文化程度(相比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OR=1.25, 95%CI:1.14~1.38)、未婚(相比于已婚, OR=1.29, 95%CI:1.20~1.39)、职业为商业服务(相比于农民, OR=1.96, 95%CI:1.31~2.92)、抗病毒治疗时间<1年(相比于抗病毒治疗时间>3年, O...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陕西省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以下简称为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对接受抗病毒治疗六个月以上的1 046例HIV/AIDS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病毒载量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1 046例HIV/AIDS患者中,≥1 000 copies/ml占9.6%(100/1 046),50~999 copies/ml占9.1%(95/1 046),<50 copies/ml占25.4%(266/1 046),TND(未检出病毒)占55.9%(585/1 04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毒载量结果<1 000 copies/ml与≥1 000 copies/ml HIV/AIDS患者在民族(P<0.05)、教育程度(χ2=10.901,P<0.05)、感染途径(χ2=14.286, P<0.05)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是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保护因素(OR=0.344,95%CI:0.121~0.979),HIV感染途径中注射吸毒是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的危险因素(OR=5.237,95%CI:1.272~21.556)。 结论 陕西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但需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病毒抑制失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宁波市鄞州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的生存率及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鄞州区2005年5月—2014年12月接受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病例资料,采用寿命表法估算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HAART治疗HIV/AIDS病例327例,截至随访结束死亡24例,失访3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63±1.98)年。治疗1年、5年和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92%和9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治疗时年龄小(HR=1.053,95%CI:1.001~1.108)、异性性接触(HR=0.026,95%CI:0.003~0.253)和血液途径(HR=0.043,95%CI:0.006~0.309)感染、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HR=0.993, 95%CI:0.988~0.998)、治疗6个月后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HR=0.028,95%CI:0.009~0.084)的HAART治疗HIV/AIDS病例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结论 HAART治疗HIV/AIDS病例生存率较高,开始治疗时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治疗6个月后病毒载量是HAART治疗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可持续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19年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与死亡者基本和随访信息,按病例数2倍抽样组成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为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3 355例,死亡组1 179例,对照组共2 176例。其中,30~49岁占81.34%,男性占69.09%,彝族占99.55%,已婚或同居占91.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5.77%,农民占8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死亡风险因素中,年龄≥50岁是18~29岁的5.08倍(95%CI:3.05~8.48)、女性是男性的0.70倍(95%CI:0.52~0.94)、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性传播途径的1.43倍(95%CI:1.06~1.9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μl是CD4<200个/μl的0.38倍(95%CI:0.30~0.48)、最近1次使用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方案的0.04倍(95%CI:0.01~0.18)、耐药是不耐药的3.40倍(95%CI:2.13~5.42),无病毒载量结果且未做耐药检测是不耐药的12.98倍(95%CI:10.28~16.40)。结论 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CD4、最近1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检测情况是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应扩大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覆盖面,科学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医务人员培训,降低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和艾滋病相关羞辱歧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ART覆盖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现存活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及ART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社会支持及艾滋病相关羞辱与歧视情况,运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HIV/AIDS接受ART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 294例HIV/AIDS,其中接受ART的有1 047人,治疗率为80.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分数高的HIV/AIDS比分数低者更愿意接受ART (OR=1.06, 95%CI:1.03~1.08);与不知晓ART副作用的HIV/AIDS相比,知晓者更愿意接受ART (OR=1.49, 95%CI:1.12~2.00);与家庭歧视分数高的HIV/AIDS相比,分数低者更愿意接受ART (OR=0.98, 95%CI:0.96~0.99);与未婚HIV/AIDS相比,已婚有配偶(OR=1.49, 95%CI:1.09~2.04)...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HIV/AIDS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毒载量和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阿克苏地区5个区(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毒载量判断治疗成功或失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2019—2021年共检测3 912例HIV/AIDS患者,其中813例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3 099例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为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12.548)、性别(χ2=10.913)、受教育程度(χ2=15.731)及治疗方案(χ2=89.441)是病毒载量的影响因素(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OR=0.807,95%CI:0.687~0.948)和初中教育程度(OR=0.760,95%CI:0.614~0.941)治疗有效率较高;21~30岁(OR=1.950,95%CI:1.071~3.551)、3TC+TD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泸州市50岁以上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发生病毒学失败的耐药影响因素和耐药特征,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 对2021年泸州市50岁以上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病毒学失败的患者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采用统计学Logistic回归分析病毒学失败患者耐药发生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招募575研究对象,成功获得序列550例(95.65%),其中281例(51.09%)耐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为艾滋病患者是HIV感染者的1.49倍(95%CI:1.04~2.6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0个/μl组是≤200个/μl组的0.68倍(95%CI:0.47~0.97);治疗时间≥36个月是治疗时间<12个月的1.96倍(95%CI:1.06~3.64);感染CRF08_BC亚型毒株是CRF07_BC亚型毒株的1.71倍(95%CI:1.11~2.65)。耐药突变位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中的M184V/I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中的K103N、V179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04 - 2016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及耐药病例情况。方法 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4 - 2016年6月在贵州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做过病毒载量检测的4 34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 4 349例研究对象中,男性占68.5%(2 977/4 349),平均年龄为(45.0±13.7)岁,未婚者居多,占76.2%(3 316/4 349),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67.2%(2 924/4 349)。4 349例病毒抑制失败占20.7%(899/4 3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5岁(OR = 0.809,95%CI:0.694~0.9420),婚姻状况为未婚(OR = 0.500,95%CI:0.382~0.653)、已婚或同居(OR = 0.722,95%CI:0.539~0.967),感染途径为同性性行为(OR = 0.282,95%CI:0.205~0.388)和异性性行为(OR = 0.735,95%CI:0.608~0.889),治疗时长为6~47个月组(OR = 0.782,95%CI:0.634~0.964)与其他组比较,病毒抑制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7例送检病例中耐药占59.5%(147/2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时长为6~34个月的病人对耐药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0.459,95%CI:0.211~0.998,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病毒抑制失败率较高,耐药突变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来宾市HIV/AIDS患者配偶HI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当地艾滋病随访管理中促进与完善配偶检测相关工作、控制配偶间HIV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2020年报告的、现住址为来宾市、能随访到的、已婚有配偶的HIV/AIDS患者配偶纳入监测对象,调查其HIV抗体检测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患者配偶感染HIV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411例HIV/AIDS患者配偶,HIV抗体阳性率为52.31%。性别以女性为主(63.99%),年龄以60岁及以上为主(46.47%),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46.96%),民族以壮族为主(74.70%)。单因素分析显示,HIV/AIDS患者配偶感染HIV与性别、年龄、知道获得免费咨询与检测情况、知道需要定期检测HIV以及知道早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等因素均存在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AIDS患者配偶感染HIV的风险:女性是男性的0.362倍(95%CI:0.226-0.580),20~39岁、40~59岁分别是60岁及以上的0.293倍(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21年新疆阿克苏地区6个区(县)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阿克苏地区6个区(县)2021年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检测其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病毒载量(VL)结果,采用单因素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测3 034例HIV/AIDS患者,其中541例VL≥1 000 copies/mL,2 493例VL<1 000 copies/mL,为治疗有效,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为8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药物方案及治疗时间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不同(P<0.05或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264)HIV/AIDS患者ART有效率较高;维吾尔族(OR=0.382)、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OR=0.549)、药物方案中3TC+AZT+EFV(OR=0.649)与其他方案(OR=0.420)、治疗时间>2年(OR=0.674)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有效率较低。结论 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三门峡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简称“HIV/AIDS”)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首次检测情况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新报告HIV/AIDS CD4检测及时性,推动快速启动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三门峡市每年新报告HIV/AIDS的历史卡片,以首次CD4检测时间间隔报告卡录入日期≤14 d定义为检测及时,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新报告HIV/AIDS的首次CD4检测及时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三门峡市新报告的1 040例HIV/AIDS中,942人(90.6%)检测CD4,首次CD4检测及时率为2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报告病例的首次CD4检测及时性是疾控中心报告病例的2.595倍(95%CI:1.460~4.612),省市级单位报告病例的首次CD4检测及时性是县区级单位报告病例的1.634倍(95%CI:1.159~2.302)。结论 三门峡市新报告病例首次CD4检测及时率低,疾控中心应该合理安排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无锡市梁溪区非在治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未治疗原因,为提高治疗覆盖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索梁溪区HIV/AIDS病例资料,对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当面访谈或电话调查。结果截至2019年3月31日,梁溪区共有符合纳入治疗标准HIV/AIDS病例688例,在治621例(占90.26%),非在治67例(9.74%);非在治患者中未治疗占77.61%,停药占22.39%。52例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原因主要是"患者自觉健康状况良好,无需服药"(占28.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少数民族HIV/AIDS患者未治疗率是汉族的10.039倍(95%CI:1.931~52.205);CD_4~+T淋巴细胞(CD4细胞)水平350~499/μl组和≥500/μl组HIV/AIDS患者未治疗率分别是200/μl组的20.188倍(95%CI:2.561~159.141)和93.072倍(95%CI:12.323~702.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梁溪区HIV/AIDS非在治比例较高。应及时做好抗病毒治疗的宣传和动员,提高抗病毒治疗率和随访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相关信息,计算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计算病例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为5.37/100人.年(95%CI=5.10~5.64),标化全死因死亡率7.99/100人.年(95%CI=7.40~8.58)。HIV/AIDS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0年(95%CI=16.1~17.9),1、5、10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2%、73%和68%。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离异或丧偶和不详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婚的1.248倍、1.481倍和1.914倍,确诊时年龄≥5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15~49岁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466倍、0.501倍、0.357倍和0.146倍。结论近年来,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未婚、15~49岁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成都市1992—2019年HIV/AIDS死亡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成都市1992—2019年报告的现住址为本地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计算死亡率和累积生存率,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率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41 299例HIV/AIDS纳入研究,死亡率为5.16/100人年。自2008年起死亡率逐年下降,从12.95/100人年下降至2019年的3.68/100人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5.57(95%CI:14.52~16.63)年,1、5、10和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16%、79.35%、71.88%和57.4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死亡风险为男性的0.74(95%CI:0.69~0.79)倍;≥60岁组的死亡风险为<30岁组的3.20(95%CI:2.83~3.61)倍;少数民族的死亡风险为汉族的0.69(95%CI:0.54~0.88)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死亡风险为文盲的0.58(95%CI:0.50~0.67)倍;干部职员的死亡风险为农民的0.76(95%CI:0.61~0.96)倍;通过检测咨询发现者死亡风险是医疗机构发现者的0.62(95%CI:0.57~0.68)倍;同性性传播者的死亡风险是异性性传播者的0.71(95%CI:0.63~0.79)倍;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350个/μl者死亡风险为CD4<200个/μl者的0.37(95%CI:0.34~0.40)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为接受治疗者的10.36(95%CI:9.65~11.12)倍。结论 成都市HIV/AIDS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中老年、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和异性传播HIV/AIDS死亡风险较高,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检测结果高、通过检测咨询发现HIV/AIDS死亡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风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就诊的200例初治HIV/AIDS患者, 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分为睡眠良好组、睡眠障碍组,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和抗病毒治疗前焦虑抑郁情况, 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2.5%(45/200);CD4+T细胞计数为(414.13±202.16)个/μl, 其中29%(58/200)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睡眠良好组、睡眠障碍组患者CD4+T细胞计数及合并梅毒感染、共病焦虑、共病抑郁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合并梅毒感染(OR=4.606;95%CI:1.973~10.752;P<0.001)、共病焦虑(OR=2.496;95%CI:1.086~5.737;P=0.031)和共病抑郁(OR=2.087;95%CI:0.9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HIV单阳家庭抗病毒治疗与及时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选取中国艾滋病疫情重点地区(云南省、四川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累计报告数200例以上的40个县(区),收集截至2013年12月31日HIV单阳家庭的基本情况和随访信息,根据抗病毒治疗状态,定义为治疗和未治疗。同时,对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新发现并在2013年底前入组治疗的HIV单阳家庭,从发现到入组治疗时间在2个月之内定义为及时治疗,大于2个月定义为未及时治疗。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V单阳家庭阳性配偶入组抗病毒治疗和治疗及时性的因素,入组抗病毒治疗可能性和及时性采用OR(95%CI)值表示。结果10213个HIV单阳家庭中,阳性配偶中男性占73.9%(7550/10213),女性占26.1%(2663/10213);参加抗病毒治疗占66.4%(6780/10213),未参加占33.6%(3433/10213)。2012—2013年发现的阳性配偶并入组抗病毒治疗的有1733例,其中及时治疗的占64.9%(1125/1733),未及时治疗的占35.1%(608/1733)。影响阳性配偶参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参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是女性的0.81(0.71~0.92)倍,彝族是汉族的0.29(0.25~0.35)倍,维吾尔族是汉族的1.57(1.28~1.93)倍,其他职业是农民的0.85(0.75~0.96)倍,医疗机构检测发现者是自愿咨询检测者的0.61(0.53~0.71)倍,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349、350~550、>550个/μl者分别是<250个/μl者的0.75(0.64~0.89)、0.17(0.14~0.19)、0.10(0.08~0.11)倍,随访时间13~36、≥37个月者分别是≤12个月者的0.55(0.48~0.63)、0.32(0.28~0.37)倍。影响阳性配偶治疗及时性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彝族、维吾尔族治疗及时性分别是汉族的0.63(0.44~0.91)、0.40(0.29~0.56)倍,注射吸毒感染HIV者是异性传播者的0.64(0.47~0.86)倍,其他检测来源者是自愿咨询检测者的0.58(0.43~0.78)倍,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349、350~550、>550个/μl者分别是<250个/μl者的0.75(0.56~1.00)、0.44(0.34~0.58)、0.31(0.22~0.45)倍。结论男性、彝族、从事其他职业者、医疗机构检测者、高CD+4 T淋巴细胞计数者、随访时间较长者参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低;彝族、维吾尔族、吸毒感染者、高CD+4 T淋巴细胞计数者参与抗病毒治疗及时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