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自问世以来, 其手术理念、技术和设备历经20余年的创新与发展, 手术效果也大幅提升。时至今日, 仍有大量研究对比前入路、后入路、侧入路、经膀胱入路和经会阴入路等不同术式在控制肿瘤、恢复功能、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优劣并对不同术式加以改进, 以期最大程度实现无术后并发症、手术切缘阴性、长期肿瘤控制、保留尿控和保留勃起功能的目标。随着5G远程手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 应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 科学探索并积极尝试将新技术融入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实践中, 使广大前列腺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全解剖性重建(TAR)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单一术者行RARP的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行TAR+膀胱尿道吻合(VUA)者38例, 为TAR+VUA组;仅行VUA者61例, 为VUA组。TAR+VUA组与VUA组患者年龄[65.5(60.8, 71.0)岁与66.0(61.5, 69.0)岁]、体质量指数[(24.92±2.65)kg/m2与(25.51±2.80)kg/m2]、前列腺体积[28.13(25.21, 36.53)ml与26.33(19.75, 47.84)ml]、PSA [15.67(9.02, 31.49)ng/ml与14.58(9.23, 30.06)ng/ml]、术前新辅助治疗[50.0%(19/38)与63.9%(39/61)]、Gleason评分(6/7/8/9~10分:8/16/5/9例与16/25/9/11例)、临床分期(T1/T2/T3期:4/29/5例与3/53/5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R技术主要步骤为:①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活检组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相结合用于前列腺癌诊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9月苏北人民医院PSA>10 ng/ml且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均≥4分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6G活检针行mpMRI/经直肠超声图像融合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靶向活检, 每例患者活检2~3针, 活检组织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者立即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LP);对不能诊断前列腺癌者, 应用18G活检针行前列腺靶向+系统活检, 系统活检18~22针, 行常规病理检查。记录患者的基线数据、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患者, 平均年龄69.9(66~73)岁。平均体质指数22.8(19~26)kg/m2。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3.2(14.25~32.00)ng/ml, 平均前列腺体积45(32~52)ml, 平均PSAD 0.54(0.33~0.75)。PI-RADS评分4分3例、5分8例。直肠指检阳性5例。11例活检组织快速冰冻病...  相似文献   

4.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是局限期前列腺癌常用的治疗方法。RP后伴有不良病理特征(APF)的患者, 选择辅助放疗还是挽救性放疗(SRT)尚存在争议。近年研究结果显示, 部分患者采取早期挽救性放疗(ESRT)与辅助放疗的控瘤效果相当, 且可以减少过度治疗。列线图和基因分类器可预测RP后复发风险, 有助于个体化选择辅助放疗或ESRT。PSMA PET/CT在生化复发后检测远处转移病灶的敏感性较高, 有助于决定是否实施SRT。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癌种植转移罕见。本文报道1例前列腺混合性癌, 于外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示前列腺腺泡腺癌, 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前列腺混合性癌, 小细胞癌为主。术后5个月于外院发现穿刺孔转移。于我院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6个周期, 维持药物去势及免疫治疗。化疗结束后3个月, 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完全缓解。免疫治疗维持治疗10个月后因不良反应停药。免疫治疗停药后15个月肿瘤无进展生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盆底稳定结构合并前方高位逆向松解神经血管束(PEEL)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的功能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3月20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接受PEEL技术治疗的27例RARP患者资料, 均为男性, 年龄(62.5±5.2)岁(范围:50~73岁), 临床T分期≤T2b期18例, T2c期9例。PEEL技术的手术流程是从前列腺尖部靠近中线处沿盆筋膜脏层与前列腺固有包膜之间的层面进行游离, 同时保留盆筋膜壁层和脏层, 从尖部开始逆向松解神经血管束。通过扩展前列腺癌综合指数和男性性健康调查量表分别进行尿控恢复和性功能恢复的功能结局随访。尿控恢复定义为没有漏尿且不使用尿垫, 性功能恢复定义为在一半以上的性行为尝试中达到满意勃起。所有患者接受3个月以上的随访。从同期接受保留盆底稳定结构(PPSS)技术的RARP患者中, 以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 选出27例与PEEL组进行术后功能结局比较。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概率曲线, 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功能结局差异。采用Cox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突入膀胱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及基底部切缘阳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4±7.8)岁, 其中61例≥70岁, 49例<70岁;穿刺前中位PSA 12.23(0.78~110)ng/ml, 其中PSA<10、10~20、>20 ng/ml者分别为44、36、30例;穿刺Gleason评分6、7、≥8分者分别为27、35、48例;临床分期T1~2期73例, T3期37例;中位前列腺体积38.16(11.83~163.36)ml, 其中前列腺体积<30、30~50、>50 ml者分别为31、47、32例。前列腺突入膀胱长度(IPPL)定义为MRI检查矢状位测量突入膀胱前列腺组织顶点至膀胱基底部的垂直距离;IPPL术前中位值3(0~27)mm, 其中72例<5 mm, 38例≥5 mm。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外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记录患者切缘情况及阳性切缘位置等。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多因素...  相似文献   

8.
保留勃起功能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重要目标。由于与勃起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血管束难以被识别和定位, 在术中易受到损伤, 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神经电刺激、超声和MRI等手段在术中实时定位神经血管束时均有较大局限性。荧光成像技术在外科手术导航应用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为实现神经血管束的术中实时可视化提供了可能。目前, 国际上已有众多针对轴突、髓鞘、神经束膜和滋养血管等神经内部结构的荧光显像剂, 它们在与神经的亲和力和成像效果上各具特点。已有部分亲脂性小分子、恶嗪类染料和多肽-染料偶联物在啮齿类动物体内或人离体标本中实现了对前列腺周围自主神经的成像, 非特异性神经血管染料吲哚菁绿已在临床上被用于辅助保留性神经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本文对荧光神经成像技术和其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用于实时定位神经血管束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连续性全尿道保留技术在单孔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前瞻性收集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病理学分期≤pT2c期, Gleason评分≤7分,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20 μg/L, MRI检查结果提示尿道和前壁无肿瘤侵犯, 既往无尿道严重外伤史), 术前充分沟通后明确接受此术式的2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67.2±7.6)岁(范围:61~76岁)。手术由熟练开展单孔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医师实施。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尿控、肿瘤控制和手术并发症等;日尿垫用量0~1片为恢复尿控, 拔除导尿管后24 h内尿垫用量0~1片为即刻尿控。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28.4±22.4)min(范围:100~145 min), 术中出血量(68.2±13.7)ml(范围:50~120 ml), 4例发生尿道损伤并进行缝合修补。术后24 h、1周、4周和7周尿控恢复率分别为80.0%、84.0%、92.0%和100%。术后大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1例前列腺基...  相似文献   

10.
盆腔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盆腔内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术后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由于手术方式和调查方法的不同, 对盆腔根治性手术后ED发生率的认识尚不统一。术后ED的原因主要包括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精神心理因素、术前患者特征等, 其中术中神经血管束损伤最常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积极干预能预防术后ED发生, 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对近年来盆腔根治性手术后E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术后ED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免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对尿控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3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4例行免缝扎DVC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改良组);18例行常规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尿道狭窄率、术后尿控功能、勃起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改良组术后的早期日间尿控率和术后半年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输血率、漏尿率、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尿道狭窄率、血肌酐变化值、远期日间尿控率、夜间尿控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缝扎DVC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技术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新膀胱术中是安全可行的, 能显著改善术后早期日间尿控功能与勃起功能, 且不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靶向穿刺1~2针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29例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70(64~78)岁, 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11.00(6.63~16.52)ng/ml, 中位前列腺体积35.72(22.59~47.71)ml。所有患者穿刺前均行双参数磁共振(bp-MRI)检查, 术中对bp-MRI诊断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3分病灶区域(主要病灶靶区)行经会阴MRI-超声认知融合靶向穿刺, 靶向穿刺1~2针组织术中即刻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然后行包含上述靶区的常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记录冰冻病理诊断时间、病理诊断和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以相应靶区的常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分析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 以及病理分级分组的准确性。结果本组29例, 共送检29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标本, 诊断前列腺癌20例, 阳性率69.0%, 其中ISUP分级分组1组9例(45.0%), 2组5例(25.0%), 3组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入路机器人辅助逆行松解神经血管束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机器人辅助经后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S-RARP), 根据前列腺尖部包膜和神经血管束分离方向将患者分为优化组51例和标准组62例。优化RS-RARP是指钝性分离狄氏筋膜并向前游离至前列腺尖部, 然后沿尖部左右分离, 紧贴尖部和前列腺包膜逆向松解两侧神经血管束(NVB)。优化组和标准组的年龄分别为(67.5±6.4)岁和(67.7±6.1)岁, 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5.0±3.2)kg/m2和(24.9±3.1)kg/m2, 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2.8±15.4)ml和(41.0±17.9)ml, 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分别为(13.5±13.1)ng/ml和(11.9±16.0)ng/ml, 术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分别为(15.0±4.0)分和(14.8±4.2)分, Gleason评分分别为(7.2±0.8)分和(7.1±0.9)分,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吲哚菁绿是一种非放射性的水溶性化合物, 可通过近红外荧光辅助识别解剖结构及实现血管的可视化。现就吲哚菁绿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对于前哨淋巴结识别、盆腔淋巴结清扫及神经血管束保留等所发挥的作用及注射技巧作一综述, 以便为今后提高该术式的手术效果、降低手术难度、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参考, 并评估这项技术未来的潜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 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  相似文献   

16.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尿失禁仍是该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关于术中如何保护尿控功能的观点和看法。本文现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护尿控功能的理论与实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女性盆底的解剖学特征, 简化、组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的手术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 应用四步断离法RARC治疗女性膀胱癌(Bca)66例。关键步骤有, 断输尿管、断血管蒂、断尿道、断阴道除标本。记录改良技术的应用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取出方式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66例RARC手术均成功, 无膀胱或尿道破裂, 未见直肠或盆腔大血管损伤。膀胱切除手术时间(60.6±14.7)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为(232.2±63.5) ml, 3例膀胱侧血管蒂出血、2例子宫血管出血均有效控制。术后未见迟发性大出血,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和阴道残端炎各2例, 保守治愈。结论简化的四步断离法RARC手术步骤可重复, 操作流程优化, 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前列腺癌指南在手术这一章节进行了大幅更新,新增了大量内容。推荐意见上"开放、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整体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和"当怀疑肿瘤存在包膜外侵犯时不应行同侧保留性神经手术"两点推荐等级调整为"弱"。同时介绍了大量手术技术的改进,外科医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用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内前列腺突出(IPP)程度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并由同一名医师完成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2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前列腺MRI上测量的IPP值分为非显著IPP组(IPP≤10 mm,n=146)和显著性IPP组(IPP10 mm,n=66),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术后尿控恢复的因素。结果:212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尿控率分别为32.5%、50.5%、82.1%和91%。单因素分析显示,IPP、体质量指数(BMI)、膀胱颈部保留(BNP)、保留神经血管束(NVB)以及临床T分期是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的影响因子(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P10 mm(P0.01)、BMI≥25 kg/m~2(P=0.004)和BNP(P=0.032)是术后3个月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P、BMI、BNP以及临床T分期是术后6个月尿控恢复的影响因子(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PP(P0.01)和BMI(P0.01)是术后6个月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P、BMI、BNP、保留NVB以及临床T分期是术后12个月尿控恢复的影响因子(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P(P0.01)和BMI(P=0.033)是术后远期尿控恢复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IPP10 mm和BMI≥25 kg/m~2不利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长期尿控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总结耻骨上三臂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STA-RL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15例行STA-RLRP,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新增操作通道或中转开放手术等。术后中位随访8(6, 12)个月, 患者恢复良好, 肿瘤控制良好, 尿控功能恢复满意, 美容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