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性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并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MESTK, 免疫组化染色为ER(+), PR(+), SMA(+)。术后随访4个月, 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无肿瘤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患者女性,50岁。有20年口服避孕药史。主诉腰部不适和血尿半年,CT及MRI示左肾上极囊实性8cm×6cm肿物,术前诊断囊性肾癌,2004年7月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术后见左肾上极7.9cm×8.9cm×9.0cm多房囊性肿瘤,边界清楚,内充满咖啡色粘稠液体,囊腔直径0.5~2.0cm,部分囊壁较厚呈实性。病理检查:肿瘤均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和靴钉样,可见明确的胃肠道上皮分化细胞。间质成分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可见特征性呈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间质细胞ER(+)、PR(+)、SMA(+)。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为良性肿瘤,罕有胃肠道上皮分化特征,需与肾脏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例老年女性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病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且经病理证实,术后分别随访10个月和1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通过描述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NAB2-STAT6融合基因相关的间质源性肿瘤, 发生于肾脏者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16岁男性患者, 因左侧腰背部疼痛3年余入院, 腹部CT/MRI检查可见左肾巨大占位性病变, 行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因肿瘤巨大, 术中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后随访2个月, 患者症状消失, 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细胞肉瘤与移行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的病理及组织化学特性。方法通过1例病人的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组织来源。结果病理检查证实该肿瘤为巨细胞肉瘤与移行细胞癌的混合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肉瘤来源于间质,而癌部分来源于上皮。结论该类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借助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等明确诊断及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6.
原发于肾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占肾脏上皮恶性肿瘤不足1%, 合并马蹄肾者更罕见, 本文报道1例高分化肾NET合并马蹄肾。患者因左侧腰背部疼痛1个月余就诊, 增强CT检查示马蹄肾, 左肾肿物, 大小约5.0 cm×4.0 cm, 肿物距峡部约2 cm;峡部有单独血液供应。行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术中离断峡部, 完整切除肿瘤及左肾。术后病理为肾高分化NET。术后未行辅助治疗, 术后随访15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7.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2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患者资料。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7及21岁。例1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B超、CT及MRI示右肾下极至肾门处一直径约8.0cm的囊性肿物,可见较多分隔。例2体检发现右上腹肿物。B超示右肝内大片强回声,肝内有多个小的无回声区,术前误诊为肝血管瘤,边界尚清。检索Medline及国内CBM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共报道51例,进行复习。结果 2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及同侧肾脏,大体观肿瘤由多发囊性和实性区域构成,镜下肿瘤由包含肾小管的梭形细胞间质和囊肿构成。免疫组化上皮抗体、vimentin、SMA及desmin等为阳性。2例术后分别随访22及60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瘤临床上罕见,以女性多见,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大部分为良性,治疗以单纯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者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MESTK)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STK患者的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结果:MESTK常见于成年女性,大多由实性或伴囊性成分混合而成。组织学上以不等量增生的腺上皮和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尤以瘤性梭形细胞间质增生为主体,形似平滑肌原性肿瘤。结论:MESTK为一种独立的肾良性肿瘤,应与先天性中胚层肾瘤及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该肿瘤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目前WHO(2004)将MA、后肾腺纤维瘤及后肾间质瘤归为一类,统称为后肾肿瘤。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5月收治1例MA,并成功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尿路上皮出现腺癌临床罕见, 黏液腺癌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输尿管乳头状黏液腺癌, 患者因左侧腰腹部钝痛伴腹胀2年, 加重伴发热1周入院。CT检查提示左侧输尿管结石、左肾重度积水、肾皮质萎缩。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感染、左肾无功能。先行左肾穿刺造瘘引流, 后行腹腔镜下无功能肾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输尿管黏液腺癌。术后患者拒绝进一步辅助治疗, 术后16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ESTK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3例MESTK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5.7(40-51)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或伴血尿;B超及CT检查显示肾脏囊实性或实性肿物,边界清,大小为7.0cm×6.0cm×5.0cm、7.6cm×7.5cm×7.0cm、4.3cm×4.0cm×4.0cm,增强后可见中等或明显强化。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单纯肾切除术。结果:光镜下以不等量增生、腺管样或囊性扩张的腺上皮与以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两种细胞均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CK(AE1/AE3)(3/3)、vimentin(3/3)、CK7(3/3)、EMA(2/3)+,梭形细胞vimentin(3/3)、SMA(3/3)、actin(3/3)、Desmin(2/3)+,肿瘤细胞ER、PR、CD117、S-100、HMB45、CK20、P63、CD34阴性。3例分别随访38、52、159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混合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单纯肾切除手术为主,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癌种植转移罕见。本文报道1例前列腺混合性癌, 于外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示前列腺腺泡腺癌, 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前列腺混合性癌, 小细胞癌为主。术后5个月于外院发现穿刺孔转移。于我院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6个周期, 维持药物去势及免疫治疗。化疗结束后3个月, 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完全缓解。免疫治疗维持治疗10个月后因不良反应停药。免疫治疗停药后15个月肿瘤无进展生存。  相似文献   

13.
肾盂恶性肿瘤(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31例肾盂恶性肿瘤,其中移行上皮细胞癌27例,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混合性癌3例,腺癌1例。静脉尿路造影(IVU)和CT为主要诊断方法。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可预防肾盂肿瘤的种植。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和灌注化疗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进肾、输尿管上皮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2001年1月以来的6例肾、输尿管上皮性肿瘤在行手术治疗时,对手术切口、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的处理进行了改进。结果:手术的6例肾、输尿管上皮细胞癌,膀胱壁残端切缘均阴性,无尿瘘、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个月~4年,无肿瘤复发。结论:一个手术切口治疗肾、输尿管上皮性肿瘤是可行的,输尿管膀胱部分伞状切除同样能达到根治病灶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的发生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 6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Tac)+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以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或达利珠单抗进行免疫诱导.6例患者发生肿瘤的时间在肾移植术后2~48个月,平均为26个月.除1例是在使用B型超声波复查时发现膀胱肿瘤外,其余患者均以间歇性血尿为首发症状,临床症状发生后通过B型超声波、尿找脱落瘤细胞、膀胱镜、输尿管镜、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及CT明确诊断,并经内窥镜下取材活检证实.6例患者均为非同时发生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非同时发生肿瘤的间隔期为1.5~15个月.每例患者均因肿瘤复发或新发而接受了2~5次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及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及全尿道切除术.术后均通过膀胱灌注给予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等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满意,但复发率高.结论 肾移植术后并发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密切相关;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往往进展快,易扩散和转移,因此,应注重患者移植后的筛查,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慎重对待移植肾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例中1例为亲属肾移植。5例临床表现为肾移植术后2~48个月出现间歇性血尿,1例B超发现膀胱占位病变。6例均为非同时发生的移行细胞癌,非同时发生肿瘤的时间为1.5~16个月。6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或新发而接受2~5次肿瘤切除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及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及全尿道切除术。术后通过膀胱灌注给予丝裂霉素、吡柔比星、表阿霉素等进行化疔。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结论:肾移植术后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往往进展快,易扩散和转移,预后较差。对肾移植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应高度重视,严把受体关,密切随访,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慎重对待移植肾切除。  相似文献   

17.
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肾肿瘤, 其被正常肾实质完全包裹, 位置深, 并与肾血管及集合系统的距离更近, 导致了术中定位困难, 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时难度较大。因此寻找更加准确、简便、经济的术中定位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其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本文将对术中超声定位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三维打印模型技术、荧光成像定位技术、经皮钩丝定位技术、电阻抗谱定位技术、肾实质切开定位技术、标尺定位技术等多种术中肿瘤定位方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8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施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直径5~12cm。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呈侵袭性生长,以腺管或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间质内含较多淋巴细胞,并伴有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CK7、CK19、上皮膜抗原(EMA)、34βE12、PNA,UEA-1、vimentin呈部分阳性表达,而HMB45和S-100为阴性。随访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转移,2例死于肾癌转移,2例带瘤生存。平均生存时间为12.8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较罕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靶向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仍需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钬激光治疗特殊早期上尿路上皮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2年4月~2010年5月,对10例不适合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早期上尿路上皮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钬激光治疗,其中输尿管肿瘤7例(1例合并膀胱肿瘤),肾盂肿瘤3例。单发7例,多发3例。术前肿瘤分期cTa~cT1。3例对侧已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2例孤立肾,3例肾功能不全,1例2~3级心功能不全,1例肿瘤小(〈1cm,位于。肾盂,单发且表浅)。输尿管硬镜治疗7例,软镜1例,微通道经皮肾镜2例。术后行丝裂霉素上尿路及膀胱灌注化疗。结果10例术后随访2年,无肿瘤死亡。1例术后6个月输尿管狭窄,其余均未出现大出血、严重感染、周围脏器损伤及全身肿瘤转移。复发4例,其中1例输尿管合并膀胱肿瘤者膀胱内复发,1例为肾盂内单发肿瘤复发,2例为输尿管单发肿瘤复发。该4例随访5年,1例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3例复发3—4次,且为尿路多处复发,行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其中2例术后血液透析1年内肿瘤转移死亡。结论对不适合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早期上尿路上皮肿瘤,内镜下钬激光治疗短期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代谢异常疾病,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是其病理和主要特征。近年来, 关于代谢综合征与各类肿瘤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肾细胞癌(RCC)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 占恶性肾肿瘤的80%~90%。肾癌在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占第2位, 仅次于膀胱肿瘤, 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大量的文献提示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肾细胞癌的发病、疾病的发展、预后等方面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代谢综合征与RCC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最新综述, 以期为RCC的预防、筛查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