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静  杨岩  王静萱 《现代肿瘤医学》2021,(22):4063-4067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均呈阴性的临床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5%~20%。与其他亚型相比,TNBC更具侵袭性,其预后差、复发转移率和病死率高。一直以来,TNBC的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治疗靶点的缺乏,细胞毒性化疗是唯一被批准用于TNBC的全身治疗方案。为了改善TNBC患者的疗效,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来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乳腺癌干细胞(BCSC)的自我更新分化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能够调控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和治疗抵抗,TNBC中肿瘤干细胞(CSC)比例的升高与化疗耐药和不良预后相关。本综述阐述了TNBC的治疗现状以及CSC在TNBC的发生发展、治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了CSC及相关信号因子作为TNBC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超  李琳 《现代肿瘤医学》2016,(21):3505-3508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2 ,HER2)均不表达的乳腺癌,因此不能从现有的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获益。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是目前TNBC的标准治疗,但其复发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近年来,针对TNBC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研究成为热点,并已有临床试验发现上述药物能使TNBC患者不同程度获益,该文就TNBC药物治疗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缺失的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20%~25%。由于缺乏相应受体不能进行内分泌及生物治疗,目前这类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治疗仅限于化疗,但效果欠佳,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管晓翔 《癌症进展》2015,(5):457-457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靶点及预后判断指标,已逐渐成为乳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同时,TNBC高度异质性的特点使其临床个体化治疗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这也给疾病的诊治带来更多的挑战。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为TNB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TNBC可分为六个亚型,这为TNBC的分类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化疗作为目前TNBC治疗的主要手段,患者的临床获益十分有限,而根据TNBC分子分型结果展开的相关研究显示,抗雄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靶向治疗等手段分别在特定的TNBC亚群患者中疗效明显。此外,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等也能使TNBC患者不同程度地获益。因此,从TNBC分子分型着手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及疗效预测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内分泌、化疗及靶向药物的应用,使TNBC分类治疗成为可能。然而,目前TNBC分子分型及分类治疗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成果应用于临床还有待于更多的试验加以证实。另外,如何将分子分型与易于检测的临床病理指标相结合,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临床间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摘 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复发率高、总生存率低的高侵袭性疾病。TNBC具有高度异质性,且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决定了其临床预后较差。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监测TNBC的新辅助疗效与微小残留病灶,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转移性疾病,进而指导TNBC的个体化治疗,改善其临床预后。全文就ctDNA检测技术作一介绍,并重点阐述ctDNA在TNBC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几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极大地提高了无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生存率。与野生型肿瘤相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肿瘤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和其他免疫微环境特征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异质性。ICIs是否适用于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仍值得探索。既往研究中,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这一单一疗法没有观察到显著改善的益处。在本文中,我们总结和分析了ICIs或联合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聚焦了影响ICIs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疗效的潜在机制、潜在应答者的特征,并为未来研究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提供了见解。  相似文献   

7.
胡嘉芮  李占林 《中国肿瘤》2023,32(8):617-623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EGFR突变促进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但研究发现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后TME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为优化随后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提供线索。临床前研究提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促进效应细胞浸润、减少免疫抑制等改善TME免疫抑制状态,增强ICIs疗效,ICIs也可促进血管正常化,两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EGFR-TKI耐药机制相对复杂,在缺乏特异性耐药机制患者中,单纯化疗或单纯ICIs获益有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ICIs相关临床研究提示对于晚期EGFR-TKI耐药NSCLC患者可改善预后。全文就晚期EGFR突变NSCLC的TKI治疗对TME的影响、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ICIs的生物学原理、EGFR-TKI耐药后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ICIs相关临床研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因缺乏激素受体(H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三阴性乳腺癌(TNBC)对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缺乏特异性,成为乳腺癌(BC)预后最差的类型之一。TNBC的治疗主要有化疗、放疗及外科手术,但效果仍不满意,促使我们致力于探索新的分子标志物或新的治疗靶点。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TNBC靶向治疗中具有生物标记作用,LncRNA及其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都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回顾有关LncRNA及其他表观遗传改变作为TNBC生物标记的现有研究进展及其作为TNBC治疗靶点的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9.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约11.2%~16.3%乳腺癌患者属于此类型,常伴随BRCA1突变,是一类侵袭性强,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的乳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靶向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因此化疗是该组患者的主要全身治疗选择,但对蒽环类耐药的患者目前尚无标准的解救治疗方案。研究发现多西紫杉醇和卡培他滨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索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γ-氨基丁酸A受体π亚基(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 subunit pi,GABRP)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 Omicsnet 数据库分析 GABR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13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32例标本中GABRP的表达情况。卡方检验分析GABRP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化疗疗效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分析GABRP表达与TNB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GABRP在TNBC中高表达;GABRP表达水平与乳腺癌ER、PR、HER2、组织学分级、TP53突变、年龄、月经情况显著性相关(P<0.05)。在132例TNBC病例中,GABRP表达与临床分期、T分期、流产史显著性相关。GABRP表达与新辅助化疗后患者的病理学疗效不相关(P>0.05),但与临床疗效显著性相关(P<0.05);GABRP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差(P<0.05)。[结论] GABRP在TNBC中高表达,高表达的GABRP与TNB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即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erogesteronereceptor 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表达的乳腺癌,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具有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目前,TNBC已经成为国际上乳腺癌研究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早期、局部晚期(Ⅰ~Ⅲ期)和晚期(Ⅳ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现状及挑战进行总结。方法 以“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为中文关键词,以“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treatm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为英文关键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2012-12-01-2022-12-31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 ICIs的发展现状;(2) ICIs对乳腺癌的治疗现状;(3) ICIs对TNBC的治疗现状;(4)TNBC的治疗现状相关文献。排除标准:数据陈旧文献、可信度较低的文献。最终纳入47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ICIs联合其他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对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TNBC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改善TNBC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然而ICIs作为TNBC治疗的新选择,仍存在一些挑战: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作为主流标志物在预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相似文献   

13.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具有特殊生物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的乳腺癌亚型,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不表达为主要特征。该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较高,侵袭性强,除浸润性导管癌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组织学亚型。TNBC的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与基底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ncer,BLBC)存在一定相似性。与其他亚型乳腺癌相比,TNBC因缺乏相应靶点而失去了内分泌和靶向治疗的机会,目前以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为主,但疗效欠佳,早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较高,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同时该组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虽然免疫表型均为三阴性,但形态学、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有很大差别。近年来,TNBC受到乳腺癌临床和病理学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其分子分型以及多种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得到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不能从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及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靶向治疗中获益,除手术治疗外,目前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由于传统化疗疗效不理想, TNBC的靶向治疗正成为研究热点。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发现靶向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能使TNBC患者不同程度获益。  相似文献   

15.
张雪  李大可 《肿瘤防治研究》2020,47(11):894-899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随着ICIs的快速应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几乎全身器官皆可发生irAE,但风湿性irAE似乎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本文就ICIs治疗引起的风湿性irAE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管理原则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可能的潜在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多发生于绝经前的年轻妇女,具有侵袭性高及预后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免疫治疗2.0时代的到来,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Is)已成为多种类型肿瘤治疗的新选择。多项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肠道微生物与ICIs治疗反应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通过易位、免疫调节、代谢、酶促降解和多样性变异影响ICIs的疗效。此外,ICIs在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减少细菌多样性的同时,增加了胃肠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肠道微生物在预测ICIs疗效及免疫毒性方面有其独特的临床价值,故对应用ICIs的肿瘤患者进行肠道微生物分析已成为一种潜在需求。本综述主要介绍肠道微生物与ICIs相互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识别ICIs的应答者并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因缺乏明确的分子靶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是较难治疗以及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TNBC中表达明显增加,其免疫逃逸机制使其更适用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然而,临床试验中TNBC对抗PD-L1或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的反应率并不令人满意,客观反应率只有10%~20%,可能与TNBC具有免疫沉默效应有关,因此免疫检查点阻断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策略可能会增加TNBC的临床获益率。本文综述TNBC中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设计多药联合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缺乏的一种异质性肿瘤,常表现出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等特点。与其他亚型相比,TNBC因缺乏治疗靶点,除化疗外对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均不敏感。因此,明确TNBC的预后特点及有效的治疗靶点有助于尽早实行个体化治疗。近年来各种研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研究者利用"组学"技术整合"大数据"与生物系统,以期解决上述难题。本文就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在TNBC中的预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吉芃  龚悦  狄根红 《中国癌症杂志》2018,28(12):928-934
在乳腺癌的所有亚型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这两种亚型肿瘤病灶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所占百分比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但TIL并非单一种类细胞,其复杂的内部细胞成分导致在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或接受不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发挥的预后预测作用差异较大。本文就TIL的分类,TIL在TNBC、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作用和TIL相关免疫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