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荆州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85名院前急救人员手卫生执行状况;采用手部菌落采样法调查试验组45人(加强六步洗手法教育和使用手消毒剂)、对照组40人的手部污染状况。并调查救护车上的洗手设备情况。结果院前急救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两组院前急救人员出诊中、洗手后的平均菌落数与手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辆救护车上有洗手设备的仅6辆,但均不能正常使用。结论院前急救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强于保护患者的意识。救护车上手卫生设施缺失严重,院前急救人员手部污染严重,出诊前按常规的六步洗手法洗手不现实,但在救护车上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是切实可行的,是减少手部细菌污染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
一、上海市急救急诊服务现状(一)院前急救:本市建有一个市医疗救护中心和21个救护站(其中10个市区救护站为中心站的直属分站,其余11个救护站分属效区各区县卫生局领导,与中心站建立业务关系),全市救护站共有工作人员517名,(其中专职医务人员61名,驾驶员238名),救护车168辆(市区72辆,郊县96辆),其中,昼夜值班救护车54辆(市  相似文献   

3.
蒋晓红  杨俏兰  汤娜 《现代医院》2008,8(12):104-10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医疗护理纠纷防范措施。方法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有关规章制度,提高出诊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配备齐全院前急救所需的各种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处理好与城管、交警、公安等部门的关系。结果院前急救成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医疗护理纠纷下降。结论强化医护人员法律行为,加强岗位培训,提高院前急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院前急救中,作为急救单元组成部分的急救车辆不仅是急救医生、护士、驾驶员、病人的载体,又是实施病人转运途中监护、救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急救专用车辆管理,对规范院前急救行为,促进院前急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说明“120”必须统一急救市场中救护车管理的必要性,分析急救中心救护车辆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有效管理急救车辆的制度和方法,确保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确保院前急救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台州市急诊医疗资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制定台州市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台州市境内所有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进行问卷普查。结果:台州市有26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共有急诊医生198名,护士411名;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医生43名、占21.81%,护士3名、占0.73%。26家医院的急诊科全部配有内科医生,有21家医院配有外科医生,但均未配备五官科医生。26家医院共有救护车97辆,院前急救医生95人,有2家医院没有呼吸机,有10家医院没有设EICU。结论:台州市急诊科构架不完整,硬件设施不完善,急救部门设置、监护抢救设备配置、医护人员配置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特征及侵权情况,为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审判案例,对2018~2020年354份济南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判决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82.77%(293/354);医院承担侵权责任的程度主要集中在次要责任42.09%(149/354);发生侵权纠纷的科室主要集中在急诊科13.56%(48/354);损害结果主要集中在患者发生死亡情况43.22%(153/354);造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侵权原因主要集中在治疗技术问题67.80%(240/354)。结论:医疗机构应提高医院管理能力及医护人员诊疗水平,针对风险频发的医院及高危科室做好事前控制措施;通过医疗再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并结合本院自身情况制定及实施医疗纠纷风险预防与处理制度,构建医疗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演练,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对策。方法采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现场进行演练,由专家现场点评、提问以及评分。结果医护人员院前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医护整体配合欠佳、操作手法生硬和急救设备差等。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发生紧急情况时所做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居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孙凤媛 《现代保健》2012,(18):51-52
总结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并结合工作实践探讨目前院前急救存在的常见护理隐患,包括人为因素、硬件配备和管理制度等。笔者认为,从加强规范管理、理论培训、增加后勤保障三方面可有效防范护理隐患,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省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现状1.1 基本情况我省现有市级救护站 (急救中心 ) 11所 (泰州、宿迁两市尚未建站 ) ,县 (市 )没有专业急救机构。市级救护站院前急救专业人员 40 1人 ,其中医护人员 142人 ,司机 10 7人 ,管理及后勤人员 12 8人 ,救护车 10 8辆。固定资产 2 6 0 0万元 ,房屋建筑面积 15 0 0 m2 。有 9个市开通了“12 0”急救专线电话 ,11个市“12 0”与“110”联动。1999年 ,全省市级救护站院前急救出诊6 482 6车次 ,救护伤病员 5 80 77人次 ,参加重大事故抢救和特殊任务急救 135次。1.2 面临的问题1.2 .1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影响了院前急救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病人效果与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由家人护送到院的患者归为对照组(100例),未行院前救治护理;由救护车护送到院的患者归为实验组(100例),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方法:从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环境、使用人员和使用状态3个方面,分析其使用特点,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造成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佳的原因;从采购、使用和保障环节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结果:在设备采购环节注重急救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坚固耐用、多功能、一体机、网络化和品牌型号一致性等因素,使急救设备便于使用;加强使用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和完善使用记录,使急救人员规范使用急救设备;在保障环节中严验收、勤保养、密检测、配备人员和配置工具,使急救设备随时可用。2020年南京市院前急救出救车次同比上升3.38%,而可视喉镜、心电图仪、心肺复苏机和呼吸机的成功使用次数同比分别上升了11.35%、22.06%、110.14%和36.42%,患者综合满意度得到提升。结论:针对性的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能够确保医疗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完好,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压力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所综合医院204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比较观察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组与未遭受暴力组的基本资料及SCL-90心理健康量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26名(61.8%),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在年龄(χ2=11.687,P<0.05)、随车(χ2=8.453,P<0.05)、职称(χ2=8.843,P<0.05)、上夜班(χ2=27.245,P<0.05)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医护人员产生躯体化(t=4.08,P<0.05)、强迫(t=3.52,P<0.05)、人际敏感(t=3.26,P<0.05)、焦虑(t=3.83,P<0.05)、敌对(t=3.15,P<0.05)、恐怖(t=3.62,P<0.05)、精神病性症状程度(t=3.62,P<0.05)、阳性项目数(t=3.46,P<0.05)及总分(t=3.87,P<0.05)均比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抑郁、偏执项目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最常见心理症状以焦虑、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躯体化较突出。结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严重,建议规范院前急救流程,给予受暴者人文关怀,采取措施预防和干预工作场所暴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苏省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发生的特点,为缓解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出相应的参考意见。方法: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文书中,对江苏省2013年至2018年1421件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9岁与60~69岁是纠纷的高发年龄段;发生纠纷较多的前三个科室分别为骨科(20.1%)、心血管外科(20.1%)及妇产科(18.9%);纠纷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60.1%);发生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水平(44.5%);纠纷的主要鉴定机构为医学会(92.1%);鉴定人出庭仅占4.2%;赔偿金额主要集中在20~50万元,案均赔偿20.1万元,总赔偿额高达29097.5万元。结论:规避和减少医疗纠纷需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提高后勤设备使用效率、安全性,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4家三级医院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医院后勤管理现状,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使用质化分析软件NVivo 11.0进行数据和文本分析,得到设备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34个初始概念、10个初始范畴、4个主范畴、1个核心范畴及其频次,并就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院危急值报告相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危急值报告制度管理策略。方法 以“危急值报告”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与危急值报告相关的司法裁判文书,对案件中涉事医疗机构等级、损害结果情况、危急值涉及具体项目、法院判决医方有责任的原因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与危急值报告相关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主要发生在三级医院(72.5%)。案件损害结果中,死亡36例(90.0%)。心电图相关案件数最多,共计5例(12.5%)。法院判决医方有责任的原因中,危急值未处理或处理不及时占比最高(52.5%)。结论 医院应重视危急值报告制度建设,合理选定危急值项目并设定界值,形成报告流程的闭环管理,有效提高危急值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北京市未成年患者涉诉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例的具体情况,提出降低医疗纠纷风险的建议。方法对裁判文书网公布的2018年12月31日前266例北京市未成年患者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诉讼案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期患者纠纷发生率较高(55.85%),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的疾病占比较高(41.13%),未成年患者死亡纠纷发生率较高(35.3%),多次索赔案例占一定比例(10.15%),转诊医疗机构易被连带起诉。结论未成年患者身心与成年患者有一定差异。鉴定意见在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医疗机构需承担医疗过失导致的患者后续治疗费用。建议医疗机构应严格规范诊疗行为,充分履行知情告知义务,规范病历书写,以尽可能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惠民保发展的政策支持网络,为完善惠民保相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对13个省份的普民保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结果:通过逐级编码,得到原始概念183项,整理归纳后得到29个范畴、11个主范畴及3个核心范畴。结论:从政府行为、保险公司行为、市场行为三个方面提出惠民保发展的政策支持网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动惠民保可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人员的流失情况,为稳定院前急救网络急救队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2~2015年期间北京市急救网络96个急救分中心(站)院前急救人员流失情况进行普查.结果:3年时间,急救人员流失共369人,其中急救医生187人、急救护士116人、救护车司机50人、担架员10人、调度员6人;流失的主要原因为薪资待遇低,院前急救工作风险高、单位无法解决个人编制问题、缺少院前急救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职业发展受限,院前急救工作强度大、体力消耗大、无法受到应有的尊重.结论:院前急救网络急救人员流失严重,影响了院前急救队伍的稳定性,应采取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建立合理薪酬待遇等措施来提高北京市院前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人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于2022年8—10月抽取浙江省15个社区39名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知情人, 针对服务开展项目、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访谈,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记录进行三级编码, 根据编码后结果构建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对39份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 共获得516个参考点, 形成了与主题相关的53个初始概念, 并归纳为17个一级范畴。通过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 提取出"政策环境""健康素养""社区定位""能力建设""健康偏好""利益冲突"6个主范畴, 通过选择式编码分析6个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 以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故事线为基础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的故事线为:首先, 政策环境是服务质量的外部保障;其次, 作为服务需求侧, 居民的健康素养、健康偏好是服务质量的调节因素;最后, 社区作为服务供给侧, 服务能力是关键影响因素, 社区职能和目标定位是内驱因素, 内/外部利益冲突则对服务质量起到反向制约作用。结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自评的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2月对某院15个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目的对手卫生行为的影响。结果共调查医护人员364名,其中手卫生行为执行较好者245名(占67.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岗位、教育程度、手卫生目的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卫生目的与手卫生行为执行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与以“保护自己”为目的进行手卫生的医护人员相比,以“防止交叉感染”为手卫生目的的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执行得更好(OR=2.17,95%CI: 1.29~3.65)。影响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居前5位的客观因素分别为冬天无温水洗手(占70.73%),工作量大、太忙没时间(占61.38%),手消毒剂及洗手液会引起皮肤粗糙/干燥(占54.88%),未配备干手用具(占47.56%),一次性手套的使用(占45.12%)。结论在完善手卫生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改变医护人员只偏重“保护自己”的手卫生意识,可能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