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会导致病情加重和愈合时间延长,本研究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8-12-3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82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和病原菌构成。结果术后切口感染17例,感染率为6.03%(17/282);开腹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0.58%(11/104),腹腔镜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37%(6/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切口感染者中共检出1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6株(33.33%),革兰阴性菌10株(55.56%),真菌2株(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均P<0.05;与患者性别、Duke分期、手术部位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BMI>24kg/m2、有糖尿病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BMI、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急性肠梗阻分为急性肠梗阻组和非急性肠梗阻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35例(14.11%)发生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组),213例(85.89%)未发生急性肠梗阻(非急性肠梗阻组)。两组性别、肿瘤直径、胃肠手术史、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肠梗阻组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发生率均高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而术后生长抑素使用率低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其中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4、3.149、2.895,P<0.05),而术后使用生长抑素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1,P<0.05)。结论:对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治疗等术后急性肠梗阻高危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在术后予以生长抑素等防治措施,以减少急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患者36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结直肠癌术后无吻合口漏患者36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肿瘤距肛门位置、肿瘤分期等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距肛门位置、肿瘤分期Ⅲ、Ⅳ期、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低蛋白、吻合口方式、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位置<7cm、肿瘤Ⅲ、Ⅳ期、糖尿病、低蛋白、手工吻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距肛门位置<7cm、肿瘤Ⅲ、Ⅳ期、糖尿病、低蛋白、手工吻合、术前新辅助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实施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脂肪液化感染的脓液的致病细菌及感染源,为防治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率。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7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脂肪液化感染的脓液做细菌培养,鉴定病原菌并就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Dukes分期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与术后脂肪液化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77例患者发生术后脂肪液化感染,感染率为28.1%。77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84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33.33%)、金葡菌(16.67%)、铜绿假单胞菌(17.86%)为主。感染患者的BMI指数、手术时间、是否应用抗菌药物、Dukes分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术后感染与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是否使用抗菌药物、Dukes分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及其对术后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原发性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数据。从病例资料中采集患者人口学和疾病资料,利用术前2周内拍摄的CT图像分析第3腰椎骨骼肌指数(L_(3)skeletal muscle index,L_(3)SMI)。以男性L_(3)SMI<52.4 cm^(2)/m^(2),女性<38.5 cm^(2)/m^(2),作为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结果:共纳入234例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其中91例(38.9%)患有肌少症。≥65岁的患者肌少症发病率高于<65岁的患者(48.6%vs 30.1%,P=0.004)。39例(16.7%)患者有术后感染记录。肌少症患者的感染记录高于非肌少症患者(23.1%vs 12.6%,P=0.036),在≥65岁的患者中尤其显著。肌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于非肌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肌少症[OR(95%CI):4.6(1.5~13.9),P=0.007]和年龄≥65岁[OR(95%CI):4.7(1.5~8.6),P<0.001]是术后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肌少症预示着结肠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老年患者表现尤为突出。建议术前利用常规CT检查对患者肌肉减少情况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评估患者术后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182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共16例,采集感染患者的腹腔引流脓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并对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1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19.6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7.84%;革兰阴性菌占73.20%,以大肠埃希菌(37.91%)、克雷伯菌属(20.26%)、铜绿假单胞菌(7.19%)为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差,仅对克林霉素的耐药性>50%;克雷伯菌属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的耐药性<5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肿瘤分期≥Ⅲ期、出血量≥300 ml、术区污染、手术时间≥180 min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肿瘤分期≥Ⅲ期、出血量≥300 ml、术区污染、手术时间≥180 min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降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时要合理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及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65例接受术后辅助化疗,50例拒绝了术后化疗。对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依从性的客观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电话随访拒绝化疗患者的主观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BSA、年龄及并发症是影响患者化疗依从性的独立因素(均P〈0.05)。主观因素方面,有12例(60.0%)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拒绝化疗是因为医生的建议程度不够。患者的恐惧心理(20.0%,3/15)、经济条件(20.0%,3/15)及对预后的绝望情绪(27.3%,3/11)是影响Ⅲ、Ⅳ期患者接受化疗的主要原因。结论患者的性别、BMI、BSA、年龄、并发症是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术后化疗依从性的客观指标。对于Ⅱ期患者,医生对化疗的建议程度应该加强;对于Ⅲ期患者,应调节患者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8.
9.
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作为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尚缺乏有效的预测、评估指标,本文即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比较术后2年发生肝转移107例Dukes B或C期结直肠癌患者与术后2年无肝转移100例患者的血清CEA水平、分析病理切片分化级别、转移淋巴结、淋巴管侵袭以及静脉侵袭的情况。结果:发生肝转移患者远距离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袭及镜下静脉侵袭发生率升高,术后CEA持续升高,与无肝转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中未发现肝转移但有远距离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袭或镜下静脉侵袭以及术后CEA持续升高,预示发生肝转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结直肠癌术后此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研究表明,传统开腹手术后发生腹腔粘连者达600%~90%,其中约5%患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分析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后的肠梗阻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23例接受腹腔镜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计算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并按照其肠梗阻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梗阻组和未梗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因素。结果923例患者中有45例术后30 d内发生肠梗阻,占488%,为梗阻组;未梗阻组87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吸烟史、术前低蛋白血症及腹部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男性、直肠肿瘤、TNM分期Ⅲ~Ⅳ期、术中中转开腹、术前低蛋白血症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受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术前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草酸铂为主方案用于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71例Ⅱ期(24%)和Ⅲ期(76%)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接受草酸铂/5-FU/CF方案辅助化疗.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一次全面复查肿瘤情况.观察无病生存期及2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本组病人总的2年无病生存率为69%,其中Ⅱ期和Ⅲ期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和63%.化疗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Ⅰ~Ⅱ度外周神经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腹泻,Ⅲ-Ⅳ度毒性反应少见.结论 草酸铂联合5-FU/CF方案,疗效显著,且耐受性好,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将7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方案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早期少量多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营养状况以及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肛门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CRP、IL-6、TNF-α等炎性情况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术后不同镇痛药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0 年1 月至 2012 年12 月重庆市肿瘤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 460 例,TNM 分期Ⅰ~Ⅱ期,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 5 组,术毕分别给予舒芬太尼、地佐辛、布托啡诺、吗啡和曲马多行 PCIA,记录各组术后镇痛效果、NK细胞活性和 Th1/Th 2 比率、近期并发症以及远期肿瘤复发转移率,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各试验组术后静息状态下VAS 评分均<3 分,吗啡组皮肤瘙痒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 ),曲马多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 );NK细胞活性和Th1/Th 2 比率各试验组于术毕均显著下降,曲马多组和舒芬太尼组以及地佐辛组和布托啡诺组中分别于术后7 d、14 d 恢复至对照水平(P>0.05 ),但吗啡组术后 14 d 仍显著低于对照水平(P<0.05 );患者术后 3 年内肿瘤复发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吗啡组、布托啡诺组、地佐辛组、舒芬太尼组和曲马多组。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使用曲马多和舒芬太尼给予PCIA可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恢复且减少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近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性 ,高发区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中发地区如东欧、南欧、拉丁美洲 ;低发地区如非洲、亚洲和南美。结直肠癌高、低发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竟达 10~ 2 0倍以上[1] 。综观全球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而治愈率提高不大 ,因此 ,很有必要对其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深入研究 ,以力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因阻断措施 ,争取早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1 发病率和死亡率全世界结肠癌平均发病率 ,男性为 16.6/ 10万 ,女性为14.7/ 10万 ;直肠癌平均发病率 ,男性为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研究直肠癌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发生术后感染的情况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6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确认需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开腹组: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组:选择使用腹腔镜手术)。根据所采用的术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患者各34例,在术后对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感染情况以及免疫功能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要短于开腹组,而且其术中出血较少,肛门开始排气时间也较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实验中,手术后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发生,开腹组的总感染率为32.35%,腹腔镜组的总感染率为11.76%,开腹组感染率明显要高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7 d腹腔镜组的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干扰素-γ、白介素-2水平明显要高于开腹组,而白介素-10水平要比开腹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较于开腹手术方式具有较低的术后感染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也较小,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南京大学鼓楼医院普外科结直肠癌患者20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20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转移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CEA、CA199、CA125、肿瘤T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组织类型、糖尿病、肿瘤位置、吸烟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CEA、CA199、CA125、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糖尿病是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最大径、CEA、CA199、CA125、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糖尿病是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8,5(2):189-193
目的 探讨术前营养风险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对临床营养治疗提出合理建议。方法 通过一 项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 年 6 月至2016 年 6 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新入院结直肠癌患者150 例,入院 后 24 小时内,应用NRS 2002 评估其营养状况,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存在营养风险)和对照组(无营养 风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运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比较两组间生存质量差 异。结果 NRS 2002结果显示对照组86例(57%),研究组 64例(43%)。不同营养状况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感染, 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整体生存质量,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疲乏、失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恶心呕吐、疼痛、气促、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经济困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术前营养状态可以作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 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增加,术后生活质量下降,应加强对术前存在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