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泄者大便溏薄、势犹舒缓、时作时止;泻者势以直下,水去如注,合则称为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泄泻发病原因甚多,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惊恐等均可为罹患。脾胃虚弱及它脏累及脾胃致泻者亦属常见。其病机多以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针对脾损湿盛的病机关键,其治疗则以理中除湿为宜,以调整脾胃功能,恢复气机正常运行。临证若见小便短少者尤宜利水,若小便正常则应以燥湿健脾为主,有热者则宜清热燥湿或利湿。明代李中梓提出治泻九法,后世名医赵锡武亦有新论述。随着历代医家不断地充实,芳香化湿药用于治疗泄泻亦是古今医家所喜爱,记载虽多,均较零散,本着整理提高的想法,对于芳香化湿药用于泄泻病证的治疗,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1芳香化湿药的功效特点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本类药物气味多辛散芳香,性质偏于温燥,专入脾经。由于脾恶湿而喜燥,土爱暖而喜芳香,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失常。泄泻一病,属于脾损湿盛的疾患,所以对于湿浊阻滞、脾阳受困、运化失调而引起的泄泻,投入辛香温燥、疏利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的芳香化湿药,可起到化脾经湿浊之邪,使被困扰的脾胃恢复健运功能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叶天士分消走泄法治痰湿之要义与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总结临床治疗小儿哮喘的体会。指出痰浊病机贯穿于小儿哮喘疾病始终,痰湿体质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以祛邪理气、消痰补虚为基本法则,以温胆汤为基础方分消痰湿邪气,改善痰湿体质,并结合邪盛、痰壅、气郁及痰伏脏虚等病因病机因素,分别治以解表散邪、宣畅三焦;消食导滞、运脾除痰;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搜痰补虚、调理体质;配伍相应方剂,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叶天士“湿秽”致病说探究其治疫思想,通过梳理湿秽邪气致病特点、传变规律,挖掘疫病证治要旨。叶天士认为疫疠之邪乃湿秽邪气,从口鼻而入,直犯膜原;湿秽上干,浊邪害清;湿秽流布三焦,升降失司;湿秽逆走膻中,则弥漫神识;化燥入营,内蕴成毒。针对湿秽邪气发病特点,叶天士主张以芳香逐秽为治疗要义,并佐以轻解、宣窍、辟浊、通神、走泄等诸法。将叶天士“湿秽”致病说的病机、证候特点及证治规律与现今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临证辨治要点相印证,融入到疫病综合辨治理论体系,以期为现代临床传染病防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总结许建秦教授运用除痹止痛汤治疗痛风急性期经验。许建秦教授认为痛风急性期发病由内伤湿热,兼外感风、寒、湿诸邪诱发,辨证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流注、瘀血阻滞为标,发病以“痹”“痛”为特点,治方以萆薢分清饮为基础,融合清热化湿、利水化湿、宣化湿热、通腑泄热,给湿热邪气以出路,兼活血止痛、搜风通络止痛,配伍补脾益肾化湿,许建秦教授所创除痹止痛汤应用于临床多可奏效。  相似文献   

7.
李德新教授认为泄泻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肠,脾虚湿盛常是发病关键;以健脾化湿为基本疗法,从脾与各脏关系着手,重在补脾以治泄泻,益气利湿、行气导滞、滋补收涩并施,疏肝、理气、升阳并用,调畅气机兼滋阴活血益肾,收到极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高烁烁  胡小英  许华 《新中医》2014,46(5):33-35
许华教授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学湿温范畴,邪阻气机、湿遏热伏、邪漫三焦、邪盛毒瘀是该病病机特点。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要法,谨守病机,注重化湿,宣畅三焦,透邪达外,清热凉血,软坚散结,视湿热之轻重、病位之浅深、正邪之盛衰辨治。  相似文献   

9.
慢性泄泻是消化科常见病症之一。本病病情迁延,症状反复,难以根治。慢性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亦和肝郁肾虚有关;治以健脾化湿为主,辨证施以治泻十法;泄泻多有兼邪,兼邪亦须兼顾;灵活运用治泻对药,治养结合,畅情志、适饮食,可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藿香正气散组方特点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菊妍  彭敏美 《陕西中医》1994,15(5):231-231
<正> 藿香正气散出自《和剂局方》,方由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本文就此方的配伍特点作一浅探,仅供参考。 1 一药双效奏表里同治之功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浊证,法当外散风寒,内化湿浊。陈修园指出:“四时不正之气,由口鼻而入,与邪伤经络不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只用芳香利气之品。”因此本方中既不以麻桂峻汗驱风寒,亦不用羌活苦温燥热除外邪,而用藿香为君,辛散风寒,芳化湿浊,悦脾和中,辟秽止呕,《药品化义》云:“藿香,其气芳香,善行胃气,  相似文献   

11.
韩文 《广西中医药》1993,16(3):32-34
<正> 湿邪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它除了具有重浊粘腻、阻碍气机等特点外,还具有隐匿性和变易性。湿证从发病到证候演变直至辨治过程来看,湿邪遁形,易伏体内,脉因证候,变化多端,因而远不及它邪之显而易辨。 1 起病隐袭,积久乃发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得者,如居处卑湿、冒雨涉水、汗出沾衣等;有从内得者,如恣饮酒浆乳酪、瓜果生冷,伤脾败胃而生者。然不论其内外,“其熏袭乎人,多有不觉,非若风寒暑热之暴伤,人便觉也”(《杂病  相似文献   

12.
脾泄是临床常见的泄泻病之一,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感邪易发,较为难治。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阳虚、气机不利、湿浊内停是发生脾泄常见的病因病机,治疗当以温中健脾、调畅气机、渗湿止泻为大法,并自拟温中止泻汤加减治疗。本文阐述王教授运用温中止泻汤治疗脾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许彭龄教授认为脾虚湿浊蕴结于内,复感外邪,内外合邪是导致湿热病发的主要病因,强调清化分消是辨治湿热病的有效手段。所谓"化"即推化泄浊、芳化运脾、宣化祛湿,使湿浊之邪分消而祛,因其有热,故适当配以清热解毒之品。除以药物治疗外,此类病患还应强调日常饮食起居的调养以固疗效。  相似文献   

14.
温病邪在卫分,恶寒是以恶寒发热并见,以及恶寒的全身性和短暂性为特征,治疗以透表散寒为主;邪在半表半里,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常伴痰湿遏阻气机的临床表现,治当和解、分消、开达、祛邪以解寒;热炽气分,以热象显、恶寒局限为特征,治应清热、益气生津以除寒;湿盛阳微和脱证恶寒,其特点是热退身凉,里外皆寒,治以温阳化湿、回阳救逆以逐寒。  相似文献   

15.
泄泻是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而多变,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病情缠绵难愈,诱发因素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紧密相关。叶柏教授治疗泄泻有独到见解,在传统观点脾虚湿盛为泄泻的病理基础上,根据脏腑相关理论从肺、脾二脏出发,强调泄泻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但亦与肺失治节相关,病理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调,水液代谢紊乱。治以健脾为本,理肺为要,或补肺益气健脾,或宣肺化湿,助脾止泻,或清肺除湿,或理肺畅中、调达气机,临床上常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文政教授治疗不明原因所致发热,以辨证论治,结合季节时令,指出夏季暑热,易感受湿浊瘴气之邪,邪伏膜原,气机闭阻,湿遏热伏,引起发热。治疗以开达膜原,清泄里热为主,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张琦  指导:马济佩 《新中医》2023,55(24):222-225
介绍马济佩教授辨证治疗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经验。马济佩教授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 之证,以脾肾阳虚为本,湿浊、血瘀、气滞为标。治疗上强调以补肾健脾,温阳利水为大法,兼顾化湿泄浊, 活血化瘀和调畅气机。此外,配合中药熏洗方改善下肢循环,内外兼治,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肺心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法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心病属于中医“喘证”、“肺胀”、“咳嗽”、“水肿”、“痰饮”、“厥脱”、“惊悸怔忡”等范畴。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治疗上较为困难。本文拟就其中医病机及治疗法则作一归纳。1 肺心病的发病机理1.1 内外合邪是发病原因 肺心病之发病原因在内有痰浊内蕴、瘀血内阻、五脏虚损等,在外有风寒袭肺、风热壅肺、燥邪伤肺等,然其发病多以内外合邪为患。痰浊、瘀血等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道受阻、肺失肃降、气逆而上;五脏内虚可致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功能失常及脾主运化、心主血脉功能不利而感受外邪,易致五脏功能失调,加剧痰浊、瘀血内生,…  相似文献   

19.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脾病湿盛是其主要病机,运脾化湿为其治疗大法。参苓白术散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作用,是治疗泄泻脾虚湿盛证的有效方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的机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对其机理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