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症反应的 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4 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每组各72 例。对照组给予小续命汤安慰剂颗粒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针刺治 疗,疗程4 周。治疗前、治疗后2 周和4 周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和面神经功能分 级评定;治疗前后进行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DIS)]、临床面部 评价量表(FaCE)和风寒袭络证积分评价;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亚群水平、肿瘤坏 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 水平,并计算CD4+细胞中辅助性T 淋巴细胞17(Th17)和调 节性T 细胞(Treg)的比例。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014,P < 0.05);观察组FDIP 和FDIS 评分高于对照组,风寒袭络证积分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在治疗后2 周和4 周H-B 面神经功能分级量 表评分和面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FaCE 量表6 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观 察组CD3+、CD4+、Treg 水平和CD4+/CD8+高于对照组(P < 0.05),CD8+、Th17 水平及Th17/Treg 低于对照组 (P < 0.05);观察组TNF-α、IL-1β 和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小续命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急 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风寒袭络证)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以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及临床疗效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H-B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高于治疗前(P <0.05),FDIS评分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H-B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结论 毫火针半刺联合翳风穴牵正散超声导入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期风寒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予以针刺配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0%,对照组为8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急性期风寒型面瘫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入组后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用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改良Portma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和H-B面功能分级,提高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买国仆  郭长娥  王侠  朱校序  李静 《新中医》2020,52(21):95-99
目的:观察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 风寒袭络证的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期IFP 风寒袭络证患者11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 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针刺及中药内服。比较2 组面神经功能、面神经传导功能及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 水平。评价2 组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 组眼裂闭合、口角偏斜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眼裂闭合、口角偏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M 波潜伏期均降低(P<0.05),观察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M 波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血清GDNF、NGF 水平均提高(P<0.05),观察组血清G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观察组(9.09%) 与对照组(0)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IFP 风寒袭络证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中医证候,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增强GDNF、NGF 等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莫英超 《新中医》2022,54(10):168-172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梅花针刺法联合小续命汤加味治疗风寒阻络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纳入8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予梅花针刺法联合小续命汤加味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评定2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评分、Portmann简易评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评分及Portmann简易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2项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牵正散灸联合面部挂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隔牵正散灸联合面部挂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社会功能(FDIS)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DIP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DI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评分、面神经功能标准分级(H-B)分级分布均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隔牵正散灸联合面部挂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面部残疾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四物牵正散联合针刺治疗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风寒袭络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四物牵正散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FaCE量表评分、免疫功能水平(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1.39%,试验组有效率为93.02%,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评分、FDI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较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对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8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85例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变化;观察2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9%,对照组总有效率85.8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3、4周H-B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2、3、4周H-B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2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较本组治疗前缩短(P0.05),波幅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5),波幅升高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贺氏火针治疗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观察小续命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小续命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d,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配合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雷火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雷火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H-B)、面部残疾躯体功能(FDIP)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进行评分,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判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 68%,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 05),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FDIP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 05),H-B评分、FDI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FDIP、FDIS、H-B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配合雷火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温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单纯电针治疗,试验组行电针、温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部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71.12%(32/4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分和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温针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型)的临床效果好,能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和面部残疾指数,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纯电针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20天后,对患者使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面神经功能,并将疗效及治疗前后的H-B分级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H-B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对风寒袭络型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毫火针半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毫火针半刺法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良Portma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P 0.05)。结论毫火针半刺法能有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腹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Bell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及评价。方法 选取50例急性期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急性期第1~7日,对照组口服泼尼松、维生素B1、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急性期后第8天开始体针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面瘫治愈时间等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 体针4个疗程后行面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第2、4疗程后临床痊愈率指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面瘫治愈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腹针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Bell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及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热敏灸联合针刺对面神经炎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4例面神经炎急性期(风寒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面神经功能、疼痛持续时间、面部和耳后温差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H-B评分大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面部和耳后温差小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针刺疗法对面神经炎急性期(风寒证)患者治疗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面神经功能,缩短疼痛时间,减少面部和耳后温差,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贝尔面瘫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治疗。治疗前后评定多伦多分级评分法(TFGS)、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测定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FG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面部残疾社会生活评分明显降低(P0.05),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ET、NO水平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贝尔面瘫后遗症的疗效显著,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面部残疾情况,这可能与其调节患者血清ET、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与温针灸治疗(主穴:地仓、合谷、太阳、颧髎、颊车、阳白、翳风、下关),对照组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之后,观察组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有明显影响,尽早介入对患者治疗效果、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改善效果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和中医症状评分等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SFGS评分高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面部板滞、畏风恶寒和舌苔薄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83.33%(P 0.05)。结论重灸翳风穴配合悬挂针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