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涛  许丹  王雪春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20):2525-2527+2535
目的 探讨应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合并自身抗体对其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及策略。方法 采集患者的血标本,比较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前后患者的ABO/Rh血型、DAT试验结果; 0.2 mol/L二硫苏糖醇(DTT)处理前后,比较分析患者抗体筛选、不规则抗体鉴定、交叉配血的结果。结果 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患者ABO/Rh定型、DAT试验未受影响,患者ABO血型鉴定盐水法出现正反不符是受患者自身抗体的影响。DTT处理消除了达雷妥尤单抗使用后抗体筛选、不规则抗体鉴定IAT法假阳性的结果,自身抗体的存在导致抗体筛选、不规则抗体鉴定盐水法结果阳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主侧均不相合,次侧均相合,用DTT处理后均相合,盐水法和凝聚胺法配血主次侧均未出现凝聚。结论 DTT可以消除达雷妥尤单抗造成的IAT相关检测假阳性,MM患者使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前,应该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等基础实验。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案,以保障安全及时输血。  相似文献   

2.
三种交叉配血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水介质法、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方法学应用。方法对本院需要输血的4839例患者用盐水介质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采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阳性标本及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阴性但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有抗体存在的标本,再用微柱凝胶法进行配血复查对比,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做的交叉配血中,发现有4例患者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供血者的不完全抗体,盐水介质法未查出不规则抗体,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则能同时检测出这4例患者。结论盐水介质法敏感性较差,后两种方法相比较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特异性基本一致,凝聚胺法的敏感性略高于微柱凝胶法。  相似文献   

3.
微柱凝胶卡配血法与凝聚胺配血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法和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工作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方法用两种方法对所有受血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对所有配血不合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微柱凝胶卡法检测出不规则抗体17例,交叉配血不合者51例;凝聚胺法测出不规则抗体14例,交叉配血不合49例。微柱凝胶卡法,不受非特异性因素及温度等的影响,但脂血及高纤维蛋白原血清对试验干扰明显。结论提倡推广微柱凝胶卡法,应将2种配血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以利于临床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法(Microcolumn gel test,MGT)交叉配血检测联合MGT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01~2018-03期间需输血患者1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GT和凝聚胺法(Manual polybrene test,MPT)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以普细胞鉴定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交叉配血结果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结果:MGT交叉配血检测主侧阳性率、总阳性率及假阳性率与MPT无明显差异(P0.05),但MGT交叉配血检测次侧阳性率高于MPT(P0.05);MGT检测不规则抗体灵敏度100.00%(26/26)高于MPT76.93%(20/26)(P0.05)。结论:采用MGT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提高交叉配血阳性检出率,增强不规则抗体筛查灵敏度,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以保证输血安全。方法:利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320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13例,阳性率为0.41%。其中抗-D抗体3例、抗-E抗体5例、抗-C抗体2例、抗-Ec抗体、抗-e抗体和抗-M抗体各1例。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是一种简单、快捷、敏感性高的方法,对减少溶血性反应和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勇生  吴映娥 《中国校医》2011,25(5):365-36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MGT)和改良凝聚胺法(MPT)在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方法学比较及联合价值。方法应用MGT和MPT两种方法对403例受血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MGT法检测出不规则抗体5例,交叉配血不合者17例;MPT法测出不规则抗体4例,交叉配血不合11例。结论 MGT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MGT法与MPT法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临床输血的及时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及不规则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交叉配血,对配血结果呈特异性凝集的阳性标本进一步作不规则抗体检测,再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1 051例配血标本中,交叉配血阳性结果有27例,在不规则抗体检测中检出抗-E 3例,抗-c 1例,抗-cE 1例,抗-M 1例,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献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其余21例为非特异性抗体或自身抗体。结论微柱凝胶卡式法是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最新方法,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输血疗法是临床医疗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治疗方式,不规则抗体测定、血型测定以及交叉配血等与输血相容性有关的试验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必要检验[1]。目前微柱凝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输血前的血清检查。文献报道,与传统检查相比,微柱凝胶法具有操作简便、用血量少、可有效保存以及结果稳定等无可比拟的优点,其能有效解决或处理临床血清血型技术中的各种问题[2]。本文对输血前经微柱凝胶法检测相容性的临床价值进  相似文献   

9.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微柱凝胶法(MGT)与凝聚胺法(MPT)交叉配血的结果,防止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急诊配血用凝聚胺法,其他配血用微柱凝胶法,发现阳性结果的标本同时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进行比较.[结果]凝聚胺法耗时约10min,共发现49例阳性标本,微柱凝胶法耗时约30 min,共发现86例阳性标本.微柱凝胶法的假阳性比凝聚胺法高.[结论]微柱凝胶法较敏感,能提高不完全抗体检出率,但耗时长,不适合急诊配血;凝聚胺法简便、快速,假阳性较少,适合急诊配血,但有可能导致抗体漏检.工作中发现交叉配血不合时,最好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便正确区分阳性的真假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查不规则抗体,准确鉴定血型,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3956例术前备血及输血治疗的患者用微柱凝胶卡式法抗体筛查及血型鉴定。结果RhD抗原阴性16例,阴性率0.40%,不规则抗体5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及Rh血型鉴定应作为输血前的常规检测项目,微柱凝胶卡式法检测技术为目前输血领域最先进、最可靠的检测方法可提高Rh血型鉴定的准备率和抗体筛查的阳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交叉配血中运用微柱凝胶法(MGP)和凝聚胺法(MP7)的优缺点,最大限度的降低输血反应。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1183例运用微柱凝胶法配血,927例运用凝聚胺法配血,410例运用盐水法配血,比较三种方法的阳性率。结果:通过比较,微柱凝胶法的主次侧阳性、总阳性以及假阳性例数均比凝聚胺法高,两种方法所需的时间分别为:微柱凝胶法需30min,凝聚胺法需10min;两种方法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比凝聚胺法敏感,能够将不完全抗体的检出率提高;凝聚胺法检测快速、操作简便,但是容易出现抗体漏检的现象,主要适合用于急诊配血。如运用一种方法出现配血不合现象,应同时应用两种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与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关系.方法:对352例输血患者使用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和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结果:352例中有5例出现凝集,其中2例发生盐水介质和凝聚胺介质的凝集,另3例在盐水介质中无凝集,但在凝聚胺介质中出现凝集.重新复查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发现:在双相介质中出现凝集的2例是由于供血者或受血者的ABO血型误定;另3例仅在凝聚胺介质中出现的凝集是由于受血者血清中存在IgG类不规则抗体所致.结论:盐水介质配血可以检测IgM抗体,但对IgG抗体不敏感,凝聚胺介质配血对IgG抗体敏感.交叉配血时坚持使用盐水相和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卢冰贤  周云英 《中国校医》2011,25(6):455+457-455,457
目的观察改良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灵敏度和可重复性,为交叉配血提供更好的试验方法。方法 (1)选取本院2006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60例改良聚凝胺法配血阳性的标本,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2)选取20例需要大量输血、反复输血、RH(-)以及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标本,这些标本可能存在抗体但改良聚凝胺法配血为阴性。(3)另外选取我院新生儿科52例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标本。比较2种方法的不同及各自的优点,从而选择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的方法以满足临床输血的要求。结果 (1)改良聚凝胺法配血阳性的60例标本,用微柱凝胶法配血在主侧有53例阳性,在次侧有53例阳性,有7例患者的微柱凝胶法配血阴性是因为冷凝集素所引起的。(2)20例患者因为需要大量输血、RH血型阴性、疑似含有抗体,改良聚凝胺法检测阴性,又经微柱凝胶法检出抗体者3例。(3)52例新生儿溶血病标本未离心、红细胞未洗涤,微柱凝胶法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10例、游离试验有15例阳性;标本经过离心、洗涤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8例、游离试验有12例阳性;未处理过的标本微柱凝胶法假阳性5例(5/52)。结论微柱凝胶法红细胞经过离心、洗涤后可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相对于改良聚凝胺法是一种标准方法,因此对于临床上需要大量输血和反复输血的患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和可能存在抗体的标本最好选用微柱凝胶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与常规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含有红细胞同种抗体血液样本163例,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与常规抗球蛋白法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红细胞同种抗体总检出准确率,-D,-E,-C,-c,-e,-C+e,-E+c,-M,-N,-S,-s,-Dia,-Fya,-Fyb,-Jka,-Jkb,-K,-k,-Lua,-Lub,-Lea,-Leb,-P1及未知抗体特异性检出准确率等。结果常规抗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82.21%(134/163),98.77%(161/163);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抗球蛋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规抗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MSN系统M抗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28.00%(7/25),100.00%(25/25);而常规抗球蛋白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未知抗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52.17%(12/23),100.00%(23/23);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MSN系统M抗体、未知抗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抗球蛋白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用于红细胞同种抗体检测总体价值优于试管抗球蛋白;但在临床配血时如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检测出现不匹配现象,应与常规试管抗球蛋白法联合应用以提高输血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6,(9):1225-122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需输血患者的血标本1 400例,所有标本分别通过微柱凝胶法和盐水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通过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分析所有标本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情况。结果微柱凝胶法和盐水试管法正反定型不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聚凝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血型鉴定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操作简便,且可有效检测交叉配血中不合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纪慧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73-2974
目的 探讨儿童交叉配血中出现配血不合及假凝集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输血方案.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对720例患儿进行输血前交叉配血,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筛查.结果 共有42例(5.83%)发生配血不合,其中假阳性4例(0.55%),真阳性38例(5.28%).38例真阳性中,主侧不合2例(5.26%),次侧不合35例(92.11%),主侧和次侧均不合1例(2.63%).结论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儿童配血,配血不合的发生率较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是引起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依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个性输血方案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输血前抗体筛查及鉴定试验是输血治疗前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1]。微柱凝胶技术是近年来在经典的抗球蛋白试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方法,在国外输血界已成为常规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2]。在工作中发现疑似筛选细胞保存液引起的抗筛假阳性病例1例,现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对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性,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的进行。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488例输血前需备血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用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鉴定。结果所有患者检出血型不规则抗体5例,总阳性率为1.0%,主要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共3例,占60%。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男女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显示不规则抗体大多为Rh血型系统抗体,积极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是输血前检查的重要项目,可以减少输血风险。更能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的进行,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种筛选红细胞(配组红细胞、混合O型红细胞和抗体筛选红细胞)对致敏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检效果。方法对36例临床交叉配血申请进行聚凝胺法、生理盐水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不合者拟做微柱凝集法Coomb's试验筛查原因,受、供血者直接Coomb's试验阳性的排除补体致敏后进行致敏红细胞放散试验,并以3种筛选红细胞筛检放散液中可能存在的不规则抗体。结果 1例主侧、次侧均不合者,受血者直接Coomb's试验(生理盐水介质法)筛检阳性、间接Coomb's试验筛检阳性,供血者直接、间接Coomb's试验筛检阴性;受血者致敏红细胞放散试验,3种筛选红细胞筛检放散液不规则抗体均为阳性。结论对交叉配血试验不合者进行原因筛查时,抗体筛选红细胞可用于游离/致敏不规则抗体的筛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赣州市肿瘤医院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输血前,对照组仅实施血型检测与交叉配血,未检测不规则抗体;试验组则行血型检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与轻微输血反应;分析试验组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结果。结果 试验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0例患者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共检出6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10.00%。不同性别、有无妊娠史患者间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无输血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中以抗-c、抗-K、抗-M、抗-s、抗-D、抗-E为主。结论 临床输血治疗前检测不规则抗体具有一定必要性,可及时发现不规则抗体,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合理,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