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同时实施HPV和阴道微生态检测的5 159例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0~65岁。按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分组,高危型HPV阳性组953例,HPV阴性组4 206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环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危型HPV感染率18.5%,感染者阴道微生态失衡中细菌性阴道病(BV)168例(17.5%)、滴虫性阴道炎(TV)0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8例(2.9%)、需氧菌性阴道炎(AV)83例(8.7%)、混合性阴道炎16例(1.7%)、清洁度异常193例(20.3%)。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与HPV阴性组比较,BV、VVC阳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V、混合性阴道炎、清洁度异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中,混合性阴道炎以BV与VVC混合感染为主、其次为BV+TV混合感染;BV阳性为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VVC阳性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手段对人工流产术前妇女阴道炎的诊断价值,并了解阴道炎分泌物菌群分布。方法:选取2012年3月1日~5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计划生育门诊欲行人工流产妇女中患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407例患者以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主,应用阴道微生态检测进行Nugent评分(≥7分)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123例(30.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92例(22.6%),此外还有164例(40.3%)患者没有特异病原体的感染,仅表现为菌群失调或清洁度异常。407例患者中菌群正常占26.5%,菌群密集度++~+++占70.8%,菌群多样性++~+++占65%,pH>4.5占31.7%。患阴道炎妇女中普遍存在异常菌群,主要包括:革兰阳性小杆菌(29.5%)、革兰阴性小杆菌(18.2%)、革兰阳性球菌(12.5%)、革兰阴性球菌(11.8%)。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是对人工流产术前女性阴道炎进行确切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能明确指导临床诊断阴道感染,并可能为围手术期的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道炎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R-HPV)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9月本院妇科门诊行宫颈癌筛查(HPV联合TCT)和阴道分泌物检测的1747例资料,其中HR-HPV检测阳性423例为阳性组,HPV检测阴性1324例为阴性组。比较两组阴道炎检出情况,并分析与HR-HPV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比例(23.2%、7.1%)均高于阴性组(15.2%、4.5%)(均P<0.05);两组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菌性阴道炎(AV)检出率(1.7%比1.4%)(14.9%、16.2%)无差异(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BV、VVC感染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BV、VVC与HR-HPV感染有关,TV、AV与HR-HPV感染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BV)与清洁度和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 对医院2284例疑似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检测和BV三联法测定H2O2浓度、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 结果 2284例中共检出仅BV阳性451例(19.7%),滴虫感染85例(3.7%),假丝酵母菌属感染389例(17.0%),BY合并滴虫感染34例(1.5%),BV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02例(4.5%);患者清洁度Ⅰ~Ⅱ度的BV阳性173例,占14.4%,Ⅲ~Ⅳ度的414例,占3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V合并滴虫或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136例均在Ⅲ~Ⅳ度间;BV患者的年龄段20~30岁为29.5%,30~40岁为32.8%,与<20岁和>5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和滴虫感染同样处于此年龄段. 结论 BV是阴道炎患者的主要病原感染原因,同时也是育龄妇女具有潜在危险的最常见的阴道感染疾病,对阴道炎患者进行白带常规检测同时进行BV Set检验,能更好地反映出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  相似文献   

5.
成都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基本状况。方法:随机调查5598例在我院就诊的妇科、产科和计划生育科病人,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滴虫性阴道炎(TV)、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VVC)、细菌性阴道病(BV)及淋病的感染率。结果:BV、VVC、TV及淋病的感染率依次为17·1%、12·9%、2·7%、0·3%;合并感染率中,BV合并VVC感染率为10·2%,显著高于其它合并感染率(P<0·05)。结论:BV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易于与VVC合并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林  王定玉  贾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045-5047
目的:了解阴道炎患者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发生率和发病的原因。方法:采用快速检测法对3 443例阴道炎患者进行BV的检测,同时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进行阴道清洁度、霉菌及阴道滴虫感染的观察。检查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不同年龄组间BV发生率的差异分析。结果:阴道炎患者BV的发生率38.11%(1 312/3 443),明显高于霉菌20.88%(719/3 443)、阴道滴虫3.60%(124/3 443)的感染率(P<0.05)。≤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0岁年龄组BV的发生率分别为39.69%、41.02%、40.10%、34.84%和20.25%,组间比较41岁以上组BV的发生率低于40岁以上组,以>50岁年龄组BV的发生率最低(P<0.05),其他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Ⅰ~Ⅱ和Ⅲ~ⅣBV的发生率分别为44.09%和30.98%。BV患者中,同时伴有霉菌感染者占22.56%(296/1 312),阴道滴虫感染患者占5.49%(72/1 312)。结论:泸州地区阴道炎患者以BV为主,亦有合并霉菌和阴道滴虫感染的病例,BV的发生有年龄差异,与阴道清洁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微生态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南县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产前检查,取阴道分泌物做假丝酵母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查,观察阴道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多样性、炎症反应。根据阴道微生态状况和症状分为正常、异常无症状和异常有症状孕妇,分别纳入正常组(146例),无症状组(21例)和有症状组(33例),比较3组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54例阴道菌群异常孕妇共检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19例,支原体感染17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8例,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5例,衣原体感染4例,淋菌1例。症状组孕妇以VVC感染最多见,占42.4%;无症状组孕妇以支原体感染最多见,占42.9%;两组孕妇菌群异常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发生率症状组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无症状组高于正常组(P0.05);症状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可影响妊娠结局,有自觉症状孕妇应积极治疗,无症状孕妇应定期检查并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带常规联合细菌性阴道病(BV)3项检测对女性阴道微生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浙江省安吉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00例女性,均进行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查,以阴道菌群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群及阴道炎症反应情况判定受检者阴道微生态,分析白带常规、BV 3项检测结果与受检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对应结果。结果 100例受检者中阴道菌群正常38例(38.00%),菌群失调26例(26.00%),菌群增殖过度9例(9.00%),菌群抑制27例(27.00%);阴道pH值异常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及菌群抑制的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主要集中于阴道微生态异常人群,其中以菌群失调人群阴道清洁度异常及白细胞酶阳性占比最高,分别为88.46%、92.31%;唾液酸苷酶阳性主要集中于菌群失调人群,占30.77%。结论 白带常规及BV 3项检测均可较好地评价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情况及病原菌感染分布,为临床防治孕期阴道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期妇女328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组),其中115例为早孕组,104例为中孕组,109例为晚孕组,并且选取同期门诊行体检的育龄期妇女100例作为对照(非孕组),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确定有无滴虫性阴道炎(TV)、真菌性阴道炎(VVC)、细菌性阴道炎(BV).结果 孕妇组阴道炎发病率29.57%,非孕组发病率19.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感染病原菌不同,孕妇组TV、VVC、BV感染率分别为2.44%、8.54%、18.60%,非孕组感染率分别为5.00%、6.00%、8.00%,TV、VVC感染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感染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发病率早孕组29.57%,中孕组29.81%,晚孕组29.36%,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孕组TV、VV、BV感染率分别为0.87%、9.57%、19.12%,中孕组感染率分别为2.88%、9.62%、17.31%,晚孕组感染率分别为3.67%、6.42%、19.27%,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与非孕组阴道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VVC、BV感染率在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与非孕组之间分别比较,TV、VVC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率较非孕妇女有所增加,并且以BV感染率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女性不同阴道微生态状态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并分析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同时进行HPV与阴道微生态检测的75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752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率为56.91%;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43.09%,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中间型7.71%、BV12.7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5.85%、滴虫性阴道炎(TV)1.86%、阴道混合感染1.86%、无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13.03%。HPV感染率24.20%,所检测的HPV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15个基因型均有检出,感染率排前4位的是52型(5.85%)、16型(5.59%)、58型(3.99%)、18型(2.66%)。阴道微生态、pH、乳杆菌、BV异常组HPV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WBC)、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pH、BV异常组HPV16/18感染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乳酸杆菌、VVC、TV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pH值异常、BV阳性HPV感染率增加(OR_(pH)=1.589、OR_(BV)=2.328),乳杆菌数量减少、BV、VVC阳性HPV16/18感染率增加(OR_(乳杆菌)=3.152、OR_(BV)=14.260、OR_(VVC)=5.403)。结论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HPV感染与阴道pH、BV有关联,HPV16/18感染与乳杆菌数、BV、VVC有关联。此研究属于横断面资料,难以揭示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孰先孰后的问题,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发展顺序,还需队列研究方法进行阐明。  相似文献   

11.
王玉肖  李娟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0):3149+3197
目的:了解唐县地区妇女阴道需氧菌感染情况。方法:使用Donders湿片镜检法对2011年1~9月在唐县人民医院妇科132例疑似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在132例疑似AV患者中,共检出AV41例,占31.06%。包括单纯AV感染15例(36.59%),混合感染26例(63.41%),其中合并BV感染12例(46.15%)、合并VVC感染8例(30.77%)、合并TV感染6例(23.08%)。结论:AV易合并BV、VVC、TV感染。诊断AV时,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阴道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岛地区孕妇各种阴道炎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舟山医院孕检的妇女3554例为观察对象,年龄17~45岁,采用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检测需氧菌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滴虫性阴道炎( TV)。分析当地月份、孕期、年龄对各种阴道炎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孕妇阴道炎年发病率为44.3%,AV年发病率为27.7%,高发月份8月(40.7%);VVC发病率6.5%,高发月份6月(9.6%);BV发病率9%,高发月份4月(16.0%);TV发病率1%,高发月份10月(2.4%)。不同孕期AV、BV、TV各自的发病率无明显异常,而VVC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99,P<0.05)。孕妇不同年龄段BV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7.78,P<0.01),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海岛地区孕妇4种阴道炎发病率一年中变化较大,而不同孕期、不同年龄分别只对VVC和BV的发病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妇科就诊妇女1 543例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常规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PV 23种亚型; TCT阴性且HR-HPV感染人群设为HR-HPV组,TCT和HPV检测结果均阴性人群设为HPV阴性组,比较2组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结果 1 543例受检者TCT阳性152例,1 391例TCT阴性受检者141例感染HR-HP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组HR-HP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应阴性组(P 0. 01); HR-HPV组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HPV阴性组(P 0. 01)。结论 BV、VVC、AV、p H值 4. 5、阴道清洁度异常及乳酸杆菌减少等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R-HPV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选择5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研究对象,对阴道分泌物进行采集,行阴道微生态测定,与同期收集的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者就相应检测资料加以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阴道优势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32%,菌群抑制占14%,也居较高水平。对照组阴道优势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密集度Ⅳ级及菌群抑制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为菌群多样性阴道炎者,有下降表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阴道清洁度状况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阴道菌群功能有较高异常率(P〈0.05)。结论:加强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检查,利于及时检出异常,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促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柳州市健康体检的女性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为女性阴道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体检女性1 097例,取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盐水湿片直接显微镜检查、革兰染色观察菌群及病原微生物,综合进行全面微生态评价。结果 1 097例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调者586例,占比53.42%,其中BV的发生率最高,占12.49%,其次为VVC占7.75%,阴道微生态失调率、BV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上升,VVC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微生态失调、BV、VVC的感染率在不同季节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检测有助于阴道感染性疾病的检出,关注并纠正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衡,对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失衡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妇科诊断为HR-HPV感染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73岁。根据HR-HPV感染状态,将其分为研究组(n=121,HR-HPV持续感染者)和对照组(n=119,HR-HPV复查呈阴性者)。采用成组t检验,对2组患者的体重、人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者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2组受试者体重、BMI、孕次和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BV、VVC检出率分别为43.0%(52/121)、38.0%(46/1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2%(24/119)、15.1%(18/11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2、16.075,P=0.002、<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TV、AV和混合性感染患者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V、VVC与HR-HPV持续性感染密切相关,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可能有助于降低HR-HPV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266例妊娠期外阴阴道炎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期阴道炎(VDPP)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选择。方法:对226例VDP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6例中,假丝酵母菌病(VVC)104例,细菌性阴道病(BV)89例,滴虫性阴道炎(TV)54例,淋菌性阴道炎13例,其他6例。随访依据治愈标准治愈251例(94.40%),15例未愈或复发(5.60%)。结论:VDPP以VVC最常见,其次是BV、TV及其他,合理治疗和用药,治愈率高,对母儿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临沂地区妇女和儿童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情况,并比较超高倍镜检法和干化学酶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应用超高倍镜检法和干化学酶法联合检测临沂地区16 832例妇女和儿童的阴道分泌物。结果 16 832例患者中阴道清洁度Ⅰ~Ⅱ度者6 377例,检出率为37.89%;Ⅲ~Ⅳ度者10 455例,检出率为62.11%;单纯阴道病原体感染5 348例,检出率为31.77%,其中阴道假丝酵母菌(VVC)3 283例,检出率为19.50%;细菌性阴道病(BV)1 136例,检出率为6.75%;滴虫感染(TV)929例,检出率为5.52%;混合感染者278例,检出率为1.65%;21~30岁组各病原体检出率最高,VVC、BV、TV和混合性阴道炎(MVI)的检出率分别为10.80%、3.34%、2.72%、0.91%。唾液酸苷酶法测定细菌性阴道病与超高倍镜检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75);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法和p H值联合检测VVC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较差(Kappa=0.228);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法和p H值联合检测TV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细胞酯酶法检测白细胞炎症指标和超高倍镜检法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沂地区妇女儿童阴道炎中VVC发病率最高,且主要集中在20~40岁。阴道分泌物干化学酶法和超高倍镜检法相比,各有优缺点,两者联合检测才能为临床提供正确的阴道微生态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龙聪  熊军  雷鸿斌  明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78-3980
目的:了解沙市城乡女性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BV)与清洁度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 855例妇科门诊疑似阴道炎患者行阴道分泌物常规及BV检测.结果:1 855例患者中,BV单阳性428例,滴虫感染52例,假丝酵母菌属感染289例,BV合并滴虫感染25例,BV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70例,乡镇患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患者(P<0.05).清洁度Ⅰ~Ⅱ度的BV阳性患者188例,阳性率为18.7%;Ⅲ~Ⅳ度335例,阳性率为3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段20 ~ 30岁和30 ~40岁的患者分别占BV阳性患者的29.2%和34.8%,与<20岁和>5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乡镇妇女较城区妇女阴道炎发病率高,且BV是阴道炎患者的主要病原感染原因.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常规及BV检测,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阴道的微生态状况,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 890例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同时用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检测和显微镜镜检,并接种念珠菌显色平板;乳酸杆菌、细菌性阴道病(BV)以革兰染色镜检为标准,白细胞和滴虫阴道炎(TV)以湿片镜检为标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以培养结果为标准。结果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与相关标准比较,乳酸杆菌、白细胞、BV、TV和VVC符合率分别为88.68%、94.81%、95.66%、99.63%和92.75%;在白细胞、BV和TV检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酸杆菌和VVC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炎5联检试剂(Ⅱ代)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客观,在临床上便于开展,基本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