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黄连提取物小檗碱(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BBR治疗UC的可能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BR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复制UC模型,灌胃给药7 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并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ISCs)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药物治疗后小鼠的DAI评分均下降(P<0.01),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BBR组的D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BBR低、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LGR-5和TERT的含量均升高(P<0.05)。 结论 BBR通过抑制ISCs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维持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稳态,从而有效抑制UC小鼠的结肠炎症,对UC的发生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为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性疾病.UC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药理学研究进展,从我国特有的中医药中探寻中药有效成份治疗UC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中药提取物具有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抑制凋亡、调节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其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文对中药提取物对UC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及机制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檗碱(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上皮细胞(IECs)凋亡和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BBR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小鼠模型,同时BBR混悬液灌胃给药7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并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结肠组织IECs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中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损伤均有较好的改善;模型对照组结肠凋亡细胞显著增多,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BBR治疗后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细胞凋亡,高剂量BBR治疗能明显下调组织中Caspase-1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论:BBR能有效缓解UC小鼠的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为抑制Caspase-12/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抑制IECs的过度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片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9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盐酸小檗碱片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并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改善时间分别为(2.49±0.32) d、(2.19±0.30) d、(2.01±0.36) d、(1.95±0.32)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2±0.57) d、...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2):87-91
目的:研究普拉梭菌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免疫应答、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组、普拉梭菌组,后2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法建立UC模型,普拉梭菌组给予普拉梭菌的菌液灌胃干预。干预7d天后,比较3组间免疫应答、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的差异。结果:UC组血清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及肠黏膜中叉头框P3(Foxp3)、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1(claudin-1)、密封蛋白-2(claudin-2)的表达量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中白介素-17(IL-17)、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的含量及肠黏膜中视黄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ORγt)的表达量及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普拉梭菌组血清中IL-10、TGF-β1的含量及肠黏膜中Foxp3、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的表达量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目明显高于UC组,血清中IL-17、DAO、D-LA的含量及肠黏膜中RORγt的表达量及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的数目明显低于UC组(P<0.05)。结论:普拉梭菌用于UC小鼠的干预能够改善Th17/Treg免疫应答、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肠菌移植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方法】 以3%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喂养BALB/c小鼠7 d进行UC造模,肛门出现明显的血迹后,以正常小鼠肠菌清液进行灌肠,7 d后停止;造模期间,每天定时对小鼠进行称重,做出体重变化曲线;常规PCR与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做出柱状图;隐血实验:每天定时取小鼠粪便,以四甲基联苯胺法测隐血,做出折线图;病理组织诊断:取小鼠结肠组织做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变化并分析。 【结果】 造模期间观察体重发现,UC可致体重急剧下降,而行肠菌移植7 d,体重明显回升至正常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造模期间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减少,大肠杆菌增多,而行肠菌移植7 d,益生菌数量回升,大肠杆菌下落,说明肠菌移植能够调整肠道菌群分布平衡;造模期间可看到肛周明显血迹,即出现肉眼可见血便,而行肠菌移植7 d,肉眼血便消失,隐血试验结果也表明结肠不再出血;从病理组织切片来看,在造模期间,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受损,出现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大量浸润,形成隐窝脓肿,隐窝脓肿融合破溃形成浅小溃疡,经过治疗后,再观察结肠组织切片,可发现黏膜已恢复,已达治愈标准。 【结论】 肠菌移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盐酸小檗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检索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盐酸小檗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1年4月28日,使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8项研究,涉及6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Meta分析表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6.41,95%CI(3.25,12.65),Z=5.36,P<0.000 01];治疗组白细胞介素6[MD=-13.64,95%CI(-14.88,-12.41),Z=3.99,P<0.000 01]、白细胞介素8[MD=-13.41,95%CI(-15.11,-11.71),Z=15.46,P<0.000 01]、肿瘤坏死因子α[MD=-5.62,95%CI(-8.35,-2.89),Z=4....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目前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UC研究中的热点[1]。作者前期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因子关系进行了论述,本文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思密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的机制和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思密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腹泻的机制和疗效.方法 选取成年Wistar大鼠80只,用二硝基氯苯(DNCB)和乙酸(AA)复合法造模成功后1周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只.美沙拉嗪治疗组(对照组)大鼠喂服美沙拉嗪0.2 g·kg-1·d-1,8周;思密达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喂服美沙拉嗪0.2 g·kg-1·d-1,天然蒙脱石0.6 g·kg-1·d-1,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腹泻症状变化,测定肠道黏膜通透性[以尿中乳果糖(L)/甘露醇(M)的比值表示],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学变化,电镜下观察肠黏膜超微结构包括微绒毛变化、组织紧密连接、上皮细胞间隙、肠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腹泻次数恢复正常时间[(9.9±4.8)d]及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11.6±6.2)d]较对照组[(15.8±3.2)d和(16.6±3.7)d]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通透性[(28.6±4.2)%]较对照组[(35.6±4.7)%]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组织学缓解明显(P<0.05),超微结构恢复正常时间[(35.8±6.2)d]较对照组[(52.0±8.7)d]显著缩短(P<0.05).结论 思密达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修复损伤肠黏膜屏障,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从而快速缓解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是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至今还不明确,有研究者认为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益生菌可能通过生物拮抗、加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及调节肠道免疫系统功能等机制参与防治UC,对照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益生菌对于UC的维持治疗是有益处的。随访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96例缓解期UC患者,采用米雅BM、美沙拉嗪及两药联合维持治疗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入选标准:所有病例均选自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因腹泻来门诊及住院明确诊断为UC的患者共96例,均为轻、中度活动期患者,经规则治疗进入缓解期后改用米雅利桑制药株式会社东京本社产米雅BM或美沙拉嗪(5-  相似文献   

13.
王倬  桂林  康现武  卞红磊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8):127-130, 156
目的 探讨不同益生菌制剂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24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后6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对应的益生菌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用改良Mayo评分和改良Baron内镜评分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功能。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情况和血清D-乳酸(D-lactic acid, D-LA)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88%、84.38%、81.25%、84.38%、81.25%、90.63%和93.75%。其中,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改良Baron内镜评分、血清D-LA和LPS水平以及肠球菌和肠杆菌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益生菌能够有效地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且多联益生菌的疗效优于单菌。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UC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益生菌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并且广泛地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文章就益生菌制剂在UC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邵文雪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2,37(2):431-438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趋势.方法: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icence (WoS)中中医药治疗UC相关文献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作者、机构、国家合作网络关系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结果.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评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UC患者76例纳入UC组,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UC(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SUC)组和非SUC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76人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清DAO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C组患者的血清DA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UC组患者的血清DAO水平显著高于非SUC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DAO预测U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1(95%CI:0.672~0.829,P<0.001),预测SUC的AUC为0.866(95%CI:0.807~0.925,P<0.001)。结论 血清DAO是评估UC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检验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黄连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表小檗碱等生物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近年来,含黄连的复方、黄连及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基于此,主要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失衡、肠道菌群-宿主互作调控以及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角度,系统分析和归纳黄连及其生物碱类成分的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从而为黄连及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00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A组;另收集同期在医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采集所有入组者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测定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的菌群数量),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不同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疾病分期、病情严重程度UC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A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较B组低,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数量较B组高(P<0.05);不同性别、年龄、病变范围UC患者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均低于缓解期组,肠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数量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重度患者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最低,中度患者次之,轻度患者最高,重度患者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最高,中度患者次之,轻度患者最低(P<0.05)。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对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2只7周龄雌性C57 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3只:对照组正常饮水,模型组饮用2% DSS7d,在第8天时换成不含DSS的灭菌纯净水饮用7d,FMT预防组在饮用DSS建模的同时给予FMT灌胃处理,FMT治疗组在饮用7dDSS模型建成后进行FMT灌胃处理7d.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和疾病活动度,并收集每日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在第7、14天末分别处死10只小鼠,采集血液标本进行TNF-α和D-乳酸测量,留取结肠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 FMT治疗组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程度和结肠长度较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FMT治疗组血清D-乳酸和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05,0.01).透射电镜可见FMT治疗组结肠上皮的损害及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和上皮完整性较模型组显著改善.FMT治疗及预防处理后ZO-1和Occludin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C5,P<0.0I).FMT预防及治疗都能显著改善DSS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促进乳杆菌属增殖而抑制拟杆菌属和颤螺菌属的生长.结论 FMT预防及治疗都能显著改善硫酸葡聚糖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促进乳杆菌属增殖而抑制拟杆菌属和颤螺菌属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受到相当的重视。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生存着几百种菌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微生态制剂普遍受到关注。文章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肠道菌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中药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调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