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文献的研究,探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方法:借鉴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常用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目前临床上针灸防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共42 篇,涉及86 个穴位,出现382 频次。所选取的穴位中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使用频率最高。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研究,为临床合理配穴提供依据,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网自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中文文献,经过筛选,提取数据,用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是主穴使用频次前三的穴位,频率均39%;主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部位是颈项部;经脉选用以督脉、足少阳胆经经穴为主;特定穴的取穴中以交会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中颈夹脊-百会穴-风池穴的支持度最高,为26.415%,置信度为92.857%。聚类分析中突显出百会穴-风池穴-颈夹脊这一穴位群集,与其余数据达到较高的契合程度。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普遍以风池穴、百会穴、颈夹脊为主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1年8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d of science、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 2010归纳高频穴位、归经、部位,并用SPSS modeler 18.0、SPSS 20.0软件进行选穴的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61篇、针灸处方124条,涉及穴位84个;获高频穴位11个,依次为颈夹脊、神门、安眠、大椎、百会、风池、心俞、百劳、内关、照海、天柱,主要分布在颈部、头面部,以膀胱经及督脉为主,大致聚成3类,主要穴组为颈夹脊—风池—大椎—神门—安眠—百会—照海—心俞—内关。结论 针灸治疗颈源性失眠取穴同取颈椎病腰穴和失眠要穴,以颈部穴位为主,侧重取颈夹脊穴,选用膀胱经和督脉,以治疗颈部疾患为主,辅以镇静、宁心、安神之穴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方法 检索2001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或针灸联合其他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期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49篇文献,共涉及82个腧穴。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为风池、颈夹脊、百会;所属经络应用频次较高的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最高的为风池-颈夹脊;腧穴聚类分析可聚为2个有效类别。针灸治疗以毫针针刺最为常用,治疗方法常用针刺联合药物、手法等,针刺联合中药总有效率最高。结论 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以取颈项部腧穴为主,同时注重取头面部腧穴以调神止眩,标本同治,重用交会穴与五输穴。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完骨最常配合使用,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近部腧穴与远部腧穴联合使用,整体调节以提高临床疗效,针刺联合中药有效率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整理2000.01—2021.03近代期刊中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期刊文献,通过分析其临床选穴规律及特点,探索其高频腧穴以及穴位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文献,对入选的文献进行阅读筛选及规范化处理,提取相关信息、建立EXCEL表,应用IBM SPSS 25.0及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纳入共109例文献,涉及腧穴65个,主要以风池(101)、天柱(72)、夹脊穴(54)、百会(42)及完骨(42)为主;涉及经脉以足少阳经经脉为主,频数达225次;选穴主要以头颈部和四肢部为主,多选用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在关联规则及配伍方面,针刺治疗CEH主要是用风池穴为基本,搭配天柱、百会、完骨和夹脊穴配伍使用。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的归纳揭示近年来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和选择。  相似文献   

6.
鄢路洲老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观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归纳总结出颈源性眩晕发生的病因病机,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治疗思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配合《解剖列车》中神经-循环-筋膜系统理论,提出了“挖拍理论”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思路。从补虚的角度独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如五脏腧穴以调节五脏之气血阴阳)和督脉穴位(如血会之膈俞穴以补血活血)以振奋阳气,调整全身阴阳,补益气血,恢复全身正气;从泻实的角度运用刃针和火罐治疗局部(长期的病理产物堆积而形成的阿是穴,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引邪外出,祛瘀生新,温经通络,不伤正气,两者结合,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结合临床医案,充分印证了刃针膈俞穴、五脏腧穴、阿是穴后拔罐放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性。最后总结,“挖拍理论”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简洁明了的临床治疗思路,如颈椎病引起的疼痛、上肢感觉异常、失眠、耳鸣、皮肤病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腰部感觉异常、下肢感觉异常等,其他杂病如腱鞘炎、腱鞘囊肿、跟骨骨刺及痛经等,还有前列腺炎、腹胀、肌肉松弛性肥胖、便秘等内科疾病。同时,也为推广针灸临床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极大地推动了针灸文化的临床发展。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现在已成为常见病,而且有年轻化趋势.颈椎病中有眩晕症状的将近半数,可见颈源性眩晕在临床是十分多见的,已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研究古代针灸治疗眩晕穴位的选取、配伍特点及经络运用规律。从先秦到清代涉及针灸治疗眩晕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和支持度对比法进行分析,找寻腧穴、经络运用规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提炼出穴位的配伍方法。由此总结出治疗眩晕运用频次和支持度较高的腧穴依次是风池、上星、阳谷、解溪、足临泣、神庭等;采用的配穴方法多为局部配穴法、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阳经与阳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经络多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督脉。对比古今文献资料,发现古代取穴、选经、配穴方法与现代临床有相同点,但选穴用阳谷、解溪、飞扬,配穴用子母经配穴法为现代临床所少见,可为现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10年有关针灸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就针灸处方中主穴、配穴的选穴情况进行统计和归纳,得到主穴77个,配穴80个,主穴选用频率最高的是风池,选用频率达81.63%,但只有夹脊、百会的选用频率达到50%以上;配穴的选用频率最高的是足三里,其次为丰隆、太冲、三阴交.临床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存在规律性,即辨经、辨证、辨病相结合、以局部循经配合远端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0.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一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当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可伴有恶心、耳鸣、视物不清、肩臂麻木不仁等症,走路不稳,甚至猝倒,可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孙静宜对此病所作的定义较为准确,即“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史莹莺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902-902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症,其眩晕的发作与颈部转动位置相关,多数伴有头痛、颈肩痛或有手臂疼痛或麻木无力,严蚕者有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不同时期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选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古代针灸治疗眩晕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历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的经脉、腧穴和特定穴,并分析潜在规律。共纳入针灸治疗眩晕处方82条。历代选穴以风池、合谷、上星、解溪为主;选经以足三阳经和督脉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使用率最高,占23.04%;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占80.6%,其中交会穴最常用;远近配穴是最常见的选穴配伍法则。说明古代针灸治疗眩晕重视阳经腧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辨证循经取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引起本症原因很多,其中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运用推拿按摩、手法牵引、中药内服外用以及平衡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五个典型病例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西药物穴位注射加贴敷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确炎舒松A、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复方当归注射液分别注射颈夹脊、风池、天柱等穴位,24h后局部采用威尔牌磁性穴位贴,每周1次,5次1疗程.结果 治愈38例(55.88%),有效26例(38.24%),无效4例(5.88%),总有效率94.12%.结论 中西药物穴位注射加贴敷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与单纯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加推拿组)和对照组(推拿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6.
针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颈源性偏头痛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20例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偏头痛病人,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电脑、手机、电视等视频产品的普及,以及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不良习惯等原因,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笔者发现,该病患者临床多以眩晕,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恶心欲吐,颈项部酸困疼痛等为主要症状。近年来,针灸门诊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笔者采用头颈部刮痧配合针灸的方法治疗该病患者58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外治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就诊日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综合外治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综合外治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3.33%;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外治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棍针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棍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VA、右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 0. 05)。结论:相比于单纯传统针灸治疗,结合棍针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许磊  何玲  李慧  乔海法  王强  王渊 《中国针灸》2023,(4):471-47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腧穴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Gephi0.9.5绘制腧穴和经脉共现网络图。结果:共纳入140篇文献,包含146条针灸处方,涉及189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 211次。廉泉、金津、玉液、百会、哑门为针灸治疗失语症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经外奇穴和经验穴使用较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和任脉,所用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玉液-金津、玉液-廉泉-金津和风池-玉液-金津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高频穴对。因子分析提取的10个公因子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常用腧穴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