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类恶性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血管持续收缩及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同时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超声心动图是疑诊PH首选无创筛查方法,右心导管检查是确诊PH的“金标准”。近10年,三大针对PH靶向治疗经典途径的药物: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前列环素类药物陆续上市,联合治疗策略也被临床医师认可,PH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此外,第四大类慢性血栓栓塞性PH患者通过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或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部分患者甚至获得“治愈”。随着PH研究机制的进展,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陆续上市,越来越多不同专业的医生投入到肺血管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中,推动PH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内质网腔内蛋白折叠平衡在维持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刺激可破坏内质网腔内蛋白折叠平衡,引发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与肺动脉高压(PH)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H的主要病因是肺血管重构引起肺动脉腔隙狭窄,肺血管重构过程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肺动脉内皮细胞、炎症细胞、循环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病理改变。本文主要阐述内质网应激对PH肺血管重构时血管细胞功能的影响,为理解PH肺血管重构机制及寻找新的PH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主要特征是肺动脉血管不同程度的重建,引起肺血管阻力和右室后负荷增加,最终导致右室功能衰竭。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PH模型因为技术的简单性、可重复性、低成本频繁在研究PH的实验中使用。本文综述了MCT诱导PH大鼠模型具体过程,观察其是否能模拟PH患者的丛样病变。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合并肺动脉高压(PH),逐渐发展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泡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缩和重塑是PH形成的原因。肺血管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组成。长期以来,肺动脉在PH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关注,而肺静脉受到忽视。研究表明同肺动脉一样肺静脉在低氧时也会出现肺静脉的收缩和重塑,低氧时肺静脉在PH形成中的作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国内外在不同领域发表了PH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  相似文献   

6.
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是肺动脉高压(PH)最常见的形式,是左心疾病晚期常见并发症,且PH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国内外关于PH-LHD肺血管重塑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因素作用,与血管活性物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炎症因子、左心房功能障碍等相关。本文将对PH-LHD的定义、血流动力学及肺血管重塑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先天性心脏病(CHD)和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CHD肺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0例左向右分流CHD患者和20例非CHD患者分别作为CHD患病组及对照组。根据肺动脉压的不同,将CHD患者分为CHD不伴有PH组(25例)、轻度PH组(21例)、中重度PH组(24例)。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VEGF的浓度。做肺组织活检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2.35±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9±0.25pg/mL,P〈0.05);且VEGF的浓度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CHD不伴有PH组(1.83±0.52pg/mL)、轻度PH组(2.62±0.79pg/mL)及中重度PH组(2.66±1.37pg/mL)VEGF浓度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HD组血管中膜厚度(mMTPA)较对照组明显增厚(29.45%±13.53%,9.74%±2.86%,P〈0.01)。VEGF的浓度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80,P〈0.01;r=0.448,P〈0.05);与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呈正相关(r=0.763,P〈0.01)和血管腔面积/血管总面积(EA/TA)呈负相关(r=-0.691,P〈0.01)。结论 VEGF参与和促进了CH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高压(PH)是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目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与血流直接接触的第一层屏障,其功能受损是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之一。除了通过合成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血管张力外,内皮细胞还可以对体液、神经以及血流动力学刺激作出反应,影响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本综述将从细胞因子、流体剪切应力改变和细胞能量代谢方面探讨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肺血管重构在肺动脉高压(PH)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生长因子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PH动物模型造模方式多样,且效果各不相同。结合3种经典的PH动物模型,及最近研究的野百合碱联合单侧肺叶切除模型,对有关生长因子与肺血管重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PH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种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以及肺血管重塑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的心肺血管疾病。许多心肺系统疾病都会引起PH,早期仅表现为胸闷、气喘、乏力等临床常见症状。由于PH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极大增加了PH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将对PH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病理特征、检查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和叙述,重点介绍近年来PH的临床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为特征的临床血液动力学症候群,可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小儿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少见疾病,但是该病的危害巨大,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因此,全世界成立了多个针对该病的登记注册组织,包括瑞士、英国、法国、新西兰、美国的REVEAL(the registry to evaluate early and long-term PAH disease management)研究及多国组成的TOPP(the tracking outcomes and practices in pediatr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组织[1-6],以加强该病的诊治研究.其分别于近期发表了多中心的关于小儿肺动脉高压发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小儿肺动脉高压这一疾病的认识.但目前我国尚无小儿PH的注册组织及流行病学数据[7].  相似文献   

12.
李彦川 《医学综述》2012,18(1):121-123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类以肺小动脉的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及重构、微血栓病灶形成、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能够导致右心衰竭、功能受限、最终死亡的疾病。PH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慢性低氧法、野百合碱注射法、分流手术等方法。现分别介绍各模型原理、制作方法、优缺点,为进行PH研究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慢性低氧性肺部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1]。肺血管重塑是PH最重要的病理特征[2],在重塑过程中,大小肺动脉都会发生明显的结构改变,包括肺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VECs)增殖和纤维化,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迁移,外膜或血管周围炎症和纤维化[3]。PH的患病率在儿童和成人中均不断增加且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类肺动脉压力超过一定限值的肺血管疾病,能够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同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然而,P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但部分因素已被证实,如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免疫炎性反应、基因突变、非编码RNA等.该文主要通过查阅近5年的PH相关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作一...  相似文献   

15.
胡志玲  包明威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3):170-173,86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因其起病隐匿、病因众多、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预后差,有“心血管疾病癌症”之称。PH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肺血管重构为特征,继而进展为呼吸衰竭、右心衰竭(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RVF)甚至死亡。目前PH主要采用针对内皮素、一氧化氮和环前列腺素途径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即使采用双联药物治疗,PH患者5年生存率仍仅有61%,还存在药物治疗无效的PH。因此,非药物治疗成为PH患者的新选择。本文结合PH的诊疗指南,对非药物治疗PH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钙敏感受体(CaSR)在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中的表达水平及血浆中H2S含量,阐明两者在PH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H组,对照组大鼠行单纯开胸,PH组大鼠行左肺切除手术。饲养35 d后,应用右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检测右心室/ 体质量(RV/ BW) 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 比值,光学显微镜观察肺血管结构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H2S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H组大鼠PAMP、RV/ BW及RV/ (LV + S) 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肺小血管肌化程度明显增强,肺中、小肌型动脉相对中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PH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组大鼠血浆中H2S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大鼠肺动平滑肌细胞CaSR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浆H2S含量呈负相关(r=-0.931,P<0.05)。结论:高肺血流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CaSR mRNA表达的改变可能通过改变内源性H2S的产生参与PH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PH)属于肺循环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PH的病理特征是肺血管收缩、肺血管壁重塑和原位血栓形成导致了肺血管阻力的增加。PH可由多种心、肺或肺血管本身的疾病引起,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右心负荷增大,右心功能不全,肺血流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由于在PH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药物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将1996年以来PH疾病的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48例,对其64排CT血管成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的栓塞部位以左右中间段动脉及肺叶动脉为著,直接征象为肺动脉的充盈缺损、闭塞及管腔突然狭窄,间接征象为相邻肺动脉的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以及马赛克等。结论 64排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准确率高,能够明确栓塞的部位、程度及范围,不仅能够为临床诊断栓塞的类型及急慢性提供可靠依据,还能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罗薇  蒋鸿鑫 《友谊医刊》1998,21(3):49-4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肺氧合障碍和肺动脉高压(PH),PH常常发生在ARDS早期,PH持续存在的病人预后差。吸入一氧化氮(NO)可减轻ARDS病人的肺动脉高压,改善肺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和改善肺泡通气/灌注比例失调。NO和各种亲核物质反应生成的化合物(NONOate)通过无酶催化途径释放NO,引起血管舒张。  相似文献   

20.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肺血管病理生理功能障碍,出现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Ⅱ,BMPR2)基因突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形成是遗传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因此在其机制上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但目前研究机制仍不明确,以下对BMPR2和肺动脉高压机制的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