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降低复发率,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患者39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检查。根据随访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72例)和未复发组(324例)。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术前病情资料和治疗资料进行统计,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2年复发率为18.18%,处于中等水平。两组患者术前病灶直径、腺肌瘤数量、子宫体积、术后行GnRH-a治疗率、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腺肌瘤数量≥3个、子宫体积≥200 cm3、年龄<35岁及术后未行GnRH-a治疗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病情因素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患者的综合评估,为患者治疗选择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治疗,对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同时行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烧灼术,合并盆腔粘连者同时行粘连松解术,观察术后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7±17)%,30例(60%)痛经完全消失,13例(26%)痛经明显缓解,7例(14%)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和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42.8%。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的、有效、安全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中心体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子宫大小如2+月孕,无生育要求且具有明显痛经和经量增多的子宫腺肌症和/或腺肌瘤患者13例,行腹腔镜下子宫中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了解痛经和经量改善情况. [结果]13例患者术后经量均明显减少.10例术后痛经症状明显改善,其中3例于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痛经症状(症状轻于术前),经药物治疗后改善.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中心体切除术可尽可能剔除子宫腺肌瘤及腺肌症病灶,是子宫腺肌瘤和腺肌症患者保留子宫血管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但手术的远期疗效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随访,研究其痛经、月经量、子宫体积的变化及对妊娠的影响。结果:78例患者术后半年内痛经缓解率达100.0%,术后1、3、6个月和1、2、3年痛经消失和明显缓解的患者分别为68例(87.2%)、72例(92.3%)、66例(84.6%)、53例(68.0%)、31例(39.7%)和20例(25.6%),随着术后时间延长,痛经缓解率逐渐降低(P<0.05)。术后1、2、3年分别有7例(9.0%)、12例(15.4%)和13例(16.7%)复发,多为术前严重痛经或病灶弥漫者。56例月经过多患者中,47例术后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复查彩超提示患者子宫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37例术后有生育要求或未避孕者中27例妊娠,25例自然受孕(67.6%),16例(59.3%)发生在术后1~2年内,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受孕率降低,孕期合并自然流产7例(26.0%)、早产2例(7.4%)、子宫破裂1例(3.7%),孕足月者13例(48.1%),均以剖宫产方式分娩。结论:经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对痛经及月经过多等近期疗效确切,能提高不孕患者受孕率,对年轻、未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值得应用;但病灶弥漫、广泛者术后痛经等症状易复发,妊娠期并发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组间对比研究,探讨子宫黏膜下和肌壁间肌瘤合并不孕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的妊娠情况及影响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2013年6月该院妇产科接诊的94例子宫肌瘤合并不孕或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黏膜下肌瘤44例,肌壁间肌瘤50例。本研究中行腹腔镜下肌壁间肌瘤切除术26例,行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电切术(TCRM)26例,行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下黏膜下和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切除术18例,开腹手术20例,经阴道手术4例。对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共67例(71.3%)患者妊娠,其中肌壁间肌瘤患者妊娠率为62.0%(31/50),黏膜下肌瘤患者妊娠率为81.2%(36/44)。67例妊娠患者中,自然流产3例、早产4例、异位妊娠1例、足月分娩59例,新生儿均存活,妊娠期和分娩期均无子宫破裂状况发生。患者不孕年限>2年、年龄>35岁、肌壁间肌瘤数目≥4个及最大直径≥6 cm者术后妊娠率明显降低(P<0.05),而黏膜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位置、手术时间、缝合层数及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妊娠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对黏膜下和肌壁间子宫肌瘤合并不孕患者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患者不孕年限、年龄、肌壁间肌瘤大小和数目是术后妊娠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雪峰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8):2832-2833
目的:观察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6例子宫腺肌瘤患者行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术后予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结果:26例患者治疗后痛经缓解率为100%,月经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亦无潮热、多汗、阴道干燥、性欲下降等低雌激素症状,无复发。结论:腹腔镜病灶切除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瘤能有效缓解痛经、经血过多等症状,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器官,是一种有效、微创、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对1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施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第3天开始服孕三烯酮,2.5mg/次,每周2次,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后12个月,1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总有效率为94.1%。1例复发,4例不孕患者中3例妊娠。结论: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有效,复发率低,能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双瓣法病灶切除术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手术指标、月经恢复及血清乙酰肝素酶(H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与研究组(60例,采用腹腔镜下双瓣法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月经恢复能力、痛经疼痛评分、血清HPA水平的变化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92.08±18.72)min、(3.06±0.64)d、(187.69±37.65)ml、(9.06±2.15)d]相比,研究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手术时间[(80.02±16.61)min]、术后腹腔引流时间[(2.15±0.47)d]、术中出血量[(126.55±28.53)ml]及住院时间[(7.86±1.67)d]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月经量、月经经期、痛经程度评分及血清H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月经量、月经经期、痛经程度评分及血清HP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上述指标研究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复发的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镜下双瓣法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月经恢复能力,抑制血清HPA的表达,并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子宫腺肌症临床资料,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8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8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占同期妇科手术的7.3%,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症195例,诊断符合率68.2%.随访1~5年,经腹及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痛经缓解率100%,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患者痛经缓解率95.3%.保守性手术配合药物治疗术后1年痛经缓解率91.4%,术后2年缓解率81.0%.有生育要求者共58例,术后妊娠22人次,足月妊娠14例,自然流产7例,孕6个月子宫破裂1例.结论 子宫腺肌症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子宫切除可达根治目的.对于年轻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玉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于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腺肌病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棉酚片,观察组患者术后放置曼月乐.比较两组治疗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术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GnRHa)对子宫体积≥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影响及GnRHa联合腹腔镜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青岛市立医院收治的子宫体积≥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术前予GnRHa(戈舍瑞林)皮下注射2~3针(1针/28 d),停药15~30 d综合评估后进行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记录药物治疗前后的子宫腺肌瘤体积、血红蛋白水平、血清(cancer antigen 125,CA 125)水平及手术完成情况。术后自愿接受GnRHa继续治疗的18例患者为研究组,未接受GnRHa继续治疗的1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3、6、9、12月监测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体积、血清CA 125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术前在GnRHa治疗后腺肌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CA 125水平显著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经量过多及痛经改善情况在随访12月时、子宫体积在随访9、12月时、CA 125水平在随访6月时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需反向添加治疗患者11例,添加治疗后,潮热出汗、骨关节痛等围绝经期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在子宫体积≥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术前使用2~3月戈舍瑞林可以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缩小腺肌瘤体积,有利于腹腔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前后连续使用GnRHa较单纯术前用药可获得更好的疗效,推迟疾病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理我院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对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将患者的术前临床指标作为对照组,术后的临床指标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月经量、痛经情况等资料。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月经量、贫血情况、子宫体积以及痛经情况均明显由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治疗患者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病灶剔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方法选取2013-2015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病灶切除手术的5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剔除术后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组(A组)26例,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孕三烯酮组(B组)33例。均于术后3、6、12、18、24个月观察子宫大小、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段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的子宫体积、痛经评分和月经量评分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B组比A组子宫体积小,术后12、18、24个月B组与A组相比痛经评分较低,术后18个月和24个月B组月经量比A组月经量评分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药物孕三烯酮比单纯采用病灶剔除术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更有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诊断中彩超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的36例子宫肌瘤患者和2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分为子宫肌瘤组和子宫腺肌病组。两组患者术前均采用飞利浦M 2540A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完成经腹和经阴道彩超检查。术后收集两组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彩超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子宫肌瘤组: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7.22%)显著高于经腹超声(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经阴道超声(91.67%),但是无显著差异,P>0.05。子宫腺肌病组: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1.67%)显著高于经腹超声(7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经阴道超声(83.33%),但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彩超检查对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的诊断鉴别准确率均较高,经腹和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准确性最为理想,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彭凤云  李桂林  付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555-155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方法:对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行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对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子宫腺肌瘤患者同时行囊肿剥除术和子宫腺肌瘤电消融术,盆腔局部病灶予以电灼,术后观察痛经程度。结果:16例(76.2%)痛经完全消失,4例(19.0%)痛经明显缓解,1例(4.8%)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骶骨韧带切除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新方法,治疗痛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子宫肌瘤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妊娠情况,分析影响HIFU治疗后妊娠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4例,将治疗后妊娠成功的21例为妊娠组,103例未妊娠患者为未妊娠组;21例妊娠者中10例成功分娩为分娩组,11例自然流产者为流产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影响妊娠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1例妊娠成功均为自然受孕,妊娠组术中皮肤灼烧发生率低于未妊娠组,术后复发率低于未妊娠组,两组孕产史、肌瘤大小、术后症状改善及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占比有差异(均P<0.05),两组年龄、肌瘤数目、肌瘤类型及肌瘤位置无差异(P>0.05);分娩组与流产组孕产史、肌瘤数目、肌瘤类型、肌瘤位置及术后症状改善无差异(P>0.05),而年龄、肌瘤大小及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占比有差异(P<0.05)。术后复发(OR=1.765)、术后症状改善(OR=2.664)、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70%(OR=3.124)均为是否成功妊娠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2.342)、术后3个月肌...  相似文献   

17.
陈莲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3058-305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及腺肌病局部病灶切除术后应用孕三烯酮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29例行子宫腺肌瘤或腺肌病局部病灶切除术后应用孕三烯酮治疗6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随访30个月,患者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症状缓解,其中2例痛经复发,但程度较轻;3例贫血得到纠正;4例月经周期延长,3例月经量少。所有病例子宫均恢复正常大小。服药过程中11例肝功能出现损害,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子宫腺肌瘤或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应用孕三烯酮辅助治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适用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能力或保留子宫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瘤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结局并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子宫腺肌瘤手术治疗的患者83例(实施腺肌瘤病灶挖除保守手术治疗43例和实施子宫切除术根治手术治疗40例),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预后,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腺肌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灶切除组的年龄、孕次、产次、月经量过多比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子宫切除组,术后血糖类抗原125(CA125)值、复发率均高于子宫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介于2.429~27.846之间,P<0.05);在83例手术中,术后复发22例,均发生于病灶切除组;复发组的孕次、产次、术后CA125值、腺肌瘤直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高于非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介于1.991~4.982之间,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孕次、产次、术后CA125值、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是复发的危险因素,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及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5年8月对北大医院1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加宫骶韧带切断术,随访术后病人的痛经缓解情况,月经量、腹痛、性交痛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13例患者痛经均消失或者明显减轻,术后重度痛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前,术前6例合并慢性腹痛患者,术后亦得到减轻。随访最长为15月。无明显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以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患者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5月在该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1年患者复发率为14. 93%,术后2年患者复发率为22. 73%,术后3年复发率为25. 69%。不同年龄与不同术前子宫体积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其余因素对术后复发率均无显著影响(均P>0. 05)。Log-rank检验显示,术后给予GnRH-a治疗者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为10. 78%,术后24个月的复发率为16. 83%,术后36个月的复发率为20. 45%,明显低于术后未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小、术前子宫体积增大、术后未用药治疗是术后复发率增加的危险因素(P<0. 05)。研究还发现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术后复发风险就降低10. 00%。结论年龄与术前子宫体积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未选择GnRH-a治疗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