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炼  陈莉  封彦楠  肖永琴 《西部医学》2024,36(6):866-870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素(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α2-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评估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254例危重症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VTE分为VTE组(106例)和无VTE组(148)。使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量患者空腹静脉血中TAT、PIC、TM和t-PAIC水平。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TAT、PIC、TM、t-PAIC和VTE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它们在区分VTE中的诊断效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28 d存活率。结果 在纳入患者中,VTE发生率 41.7%,包括16.5%肺血栓栓塞(PE),20.5% 深静脉血栓(DVT)和4.7%其他(静脉导管或浅静脉)血栓形成。与无VTE组相比,VTE组入院时血管加压药使用比例、机械通气比例、CRP水平、TAT、PIC、TM、t-PAIC、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TAT、PIC、TM、t-PAIC与危重症患者VTE密切相关(P<0.05)。在4个凝血标志物中,tPAIC的最低曲线下面积(AUC)为0.615,TAT的最高AUC为0.711。当应用TAT、PIC、TM、t-PAIC的组合时,AUC增加到0.814,敏感性增加到74.1%。在4种凝血标志物中,TAT、PIC和TM高水平患者的28 d存活率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 TAT、PIC、TM、t-PAIC联合在评估危重症患者VTE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并优于单一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新凝血4项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ogen antifibrinolytic complex, 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 t-PAIC)对于脓毒症致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中心监护室确诊脓毒症患者80例,按照ISTH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DIC组28例和脓毒症非DIC组52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脓毒症患者第1、3、7天血液和健康组的血液,检测脓毒症患者和健康组血液样本中TM、TAT、PIC、t-PAIC的水平,绘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同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TM、TAT、PIC、t-PAIC与SOFA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和APACHEⅡ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System Ⅱ)进行分析,综合评估新凝血4项TM、TAT、PIC、t-PAIC在脓毒症DI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脓毒症DIC组的TM、PIC和t-PAIC在第1、3、7天的浓度均高于脓毒症非DIC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IC、t-PAIC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893、0.932、0.898,敏感度和特异度在第3天分别达到98%和97.2%。但是脓毒症DIC组的TM、TAT、PIC、t-PAIC均与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M、PIC和t-PAIC的水平升高可以早期预测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联合预测的价值优于单个检测,但不能对这部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对血栓前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MM患者43例(MM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MM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血栓早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  相似文献   

4.
宋仁义  黄晖  孔勇 《广西医学》2022,44(20):2342-2347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RHD)伴左房血栓患者围术期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0例RHD伴左房血栓患者作为血栓组,90例无左房血栓的RHD患者作为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左房血栓清除术,无血栓组患者只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房内径、二尖瓣口面积(MVO),以及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水平。分析血栓组患者入院时、术毕、术后7 d血浆TAT、TM、PAP、t-PAI-C水平变化。术后随访2年,根据预后情况将血栓组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术后7 d血浆TAT、TM、PAP、t-PAI-C水平。结果 入院时,血栓组患者的LVESD、左房内径大于无血栓组,而MVO小于无血栓组,血浆TAT、TM、PAP及t-PAI-C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均P<0.05)。术毕,血栓组患者血浆TAT、TM、PAP及t-PAI-C水平高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妊娠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最新的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纤溶酶-a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IC组29例、DIC组34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PAP、TAT和TM量,并与32名健康人对照。结果 DIC早期组与DIC组PAP、TAT、T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DIC早期相比,PAP、TAT、TM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TAT和TM是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对DIC早期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围关节置换期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4例,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全身麻醉组(48例)和椎管麻醉组(46例)。分别于麻醉前及术后采静脉血行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等凝血标志物检测,并比较了两组患者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椎管麻醉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麻醉留观时间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两组组内比较TM值术后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全身麻醉组组内比较TAT、t-PAIC、PIC、FDP及D-二聚体值在麻醉前及术后两个时间点均没发生显著变化(P>0.05),椎管麻醉组组内t-PAIC、PIC及D-二聚体值术后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椎管麻醉组患者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麻醉能有效的预防围关节置换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减少围关节置换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亢进,导致肿瘤相关血栓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相关.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TM、TAT、tPAI·C、PIC)可用于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监测、风险识别及预后评价.综合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指标和临床指标,对监测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风险、指导血栓预防及肿瘤发展有重...  相似文献   

9.
选择DIC发生率最高的造血系恶性肿瘤51例(急性白血病16例、慢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26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不同时期收集血标本205份,以FDP为主要项目,探讨FDP与血液系分子标志物:TAT、PIC、D—dimer、TM各位在DPC前期诊断中的应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提示:FDP是反映凝血、纤溶两方面活化程度的指标,但TAT、PIC、D-dimer较FDP更敏感地反映凝血、纤溶活性化,可以作为DIC前期诊断的指标。此外,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TM的增高,可能与白细胞中蛋白酶的分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彩色超声联合血栓因子水平对老年脑卒中偏瘫(HAS)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接受诊断的老年HAS且发生LEDVT的患者90例纳入LEDVT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治疗的90例老年HAS非LEDVT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彩色超声联合血清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等血栓因子的诊断。比较两组血清PIC、TAT及sTM等血栓因子水平。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LVDVT组彩色超声及血清PIC、TAT及sTM等血栓因子水平单独与联合诊断LV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LVDVT组血清PIC、TAT及sTM等血栓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彩色超声联合血清PIC、TAT及sTM诊断LEDV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其单独及联合诊断。结论 老年HAS且发生LEDVT患者的血清PIC、TAT及sTM等血栓因子水平显著高于老年HAS非LEDVT患者,彩色超声联合血清PIC、TAT及sTM等血栓因子对LV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测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蛋白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1]。其水平的升高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在各种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生理性高凝状态时均有升高。特别是对静脉血栓形成(VTE)高度敏感,在VTE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白若钥 《陕西医学杂志》2020,(11):1448-1452
目的:分析凝血-纤溶失衡在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8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分别为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的标志物,随访6~21个月,以血管通路栓塞为随访终点;比较血管通路栓塞组与血管通路通畅组的临床特征并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凝血-纤溶失衡对血管通路栓塞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血管通路通畅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84±5.67)个月,发生血管通路栓塞65例;血管通路栓塞组与血管通路通畅组在动静脉移植比例、流量、阻力指数、血浆TAT、PIC、TAT/PIC比值、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水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动静脉移植、流量和TAT/PIC比值均是血管通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AT/PIC比值预测血管通路栓塞的AUC为0.894,明显大于流量的0.611(P<0...  相似文献   

1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0):924-926
目的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接受妇产科手术患者156例,其中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观察组),术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5种凝血标志物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PAP、TM、t-PA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浆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特异度最好,其次为TM、t-PA和PAP。结论血浆PAP、TM、t-PA、D-D水平检测有助于妇产科手术后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其诊断价值自高至低依次为D-D、TM、t-PA和PAP。TAT由于受术后抗凝药物应用的影响,不适合应用于DV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采用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a_(2-)纤溶酶抑制物(a_(2-)PI)检测方法,检测96例冠心病患者。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AMI,n=44)TAT和a_(2-)PI)水平分别为(16.00±13.20)μg/L、(1.40±0.46)kU/L,陈旧性心肌梗塞(OMI,n=16)分别为(8.76±6.74)μg/L、(1.22±0.41)kU/L;不稳定性心绞痛(UA,n=21)分别为(13.80±8.95)μg/L、(2.05±1.62)kU/L,稳定性心绞痛(SA,n=15)分别为(7.30±4.67)μg/L、(1.18±0.40)kU/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7.32±4.37)μg/L(n=45)和(1.05±0.14)kU/L(n=33)。结论:冠心病患者除SA组外,其他类型冠心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以及纤溶受抑状态,其中AMI和UA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癌切除手术前后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评价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方法本组71例胃癌患者,分为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术组(A组)35例和开腹全胃切除术组(B组)36例,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三项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与B组组间比较,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t—PA、PAI-1和TAT)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PA、PAI-1和TAT的变化趋势相似:术后1h、24h较术前1d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72h恢复到术前1h水平。结论行腹腔镜与开腹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但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并未显著加重对血凝状态的影响,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腹腔镜胃癌全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调制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 PAI-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利用仁济医院收集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样本66例,32例为慢性期DVT,34例为急性期DVT检测凝血标志物。使用SYSMEX CS5100血凝分析仪测定D-D和FDP,使用SYSMEX HISCL5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TAT、TM、PIC、t PAI-C,均为配套试剂。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样本作为正常对照。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结果慢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9±0.093)μg/ml、(1.60±2.41)μg/ml、(3.36±3.73) ng/ml、(9.89±2.13) TU/ml、(1.008±1.096) ug/ml、(9.83±3.84) ng/ml;急性期DVT患者,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2.47±2.80)μg/ml、(32.6±42.11)μg/ml、(17.64±18.35) ng/ml、(9.74±3.01) TU/ml、(5.658±6.974) ug/ml、(11.58±6.52) ng/ml;正常对照组,D-D、FDP、TAT、TM、PIC、t PAI-C均值分别为(0.073±0.088)μg/ml、(1.62±2.49)μg/ml、(2.60±1.13) ng/ml、(8.08±1.49) TU/ml、(0.459±0.105) ug/ml、(5.59±2.25) ng/ml。组间比较显示,急性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PIC。正常组和急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D-D、FDP、TAT、TM、PIC、t PAI-C;正常组和慢性期DVT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水平)的指标为TM、t PAI-C。结论对于诊断急性DVT来说,D-D、FDP、TAT、TM、PIC、t PAI-C这6项指标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慢性DVT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TM、t PAI-C表现增高,说明血栓后血管修复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而对于急性期DVT而言,D-D、FDP、TAT、PIC下降明显,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凝血标志物与炎性因子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8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危重疾病患者中选取23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作为依据,分为甲(出现血栓性疾病)、乙(未出现血栓,但基础疾病相同)两组,对其炎性因子和凝血标志物进行检测,对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危重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结果甲组患者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PCT(降钙素原)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0.3360、42.6325、57.5695,P0.05;甲组患者D-D(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PIC(溶酶-a_2纤溶酶抑制剂)、TAT(凝血酶一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M(血栓调节蛋白)均高于乙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1296、20.1296、9.6338、15.6398、18.8857,P0.05;甲、乙两组t-PAIC水平对比,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152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凝血标志物中的TM和炎症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和IL-6、CRP以及PCT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0.251、0.291。结论危重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纤溶与凝血系统活化现象,机体炎症水平明显升高,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炎与促凝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妇科手术前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妇科手术前后患者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的变化,探讨妇科手术中预防血栓形成的办法。方法:选择2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5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非肿瘤组12例,良性肿瘤组28例和恶性肿瘤组25例,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PLM),纤溶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a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a2-A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24h凝血和纤溶变化最明显。结论:对患者手术前后加强实验室凝血和纤溶指标的监测非常重要,有利于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大大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并有助于观察病情变化与预后判断,减少手术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延续性干预联合产后运动操预防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6月收治的248例行剖宫产术后患者,将2023年1—3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产后运动操,将2023年4—6月收治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加用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延续性干预。观察两组健康(知识、行为、信念)水平、血栓前标志物、静脉血流指标以及下肢VTE发生率。结果:干预1周后,观察组健康知识、行为、信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基于情境领导理论的延续性干预联合产后运动操,有利于提高其知信行水平,以改善血栓前标志物水平,加快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预防下肢VT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浆凝血、纤溶标志物的表达变化趋势,为CKD相关凝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从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的CKD患者和体检人员中根据纳入标准获得CKD患者123名,依据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组,健康体检者40名设为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组),分别检测凝血酶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anti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及白蛋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 a)及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表达水平。结果 PT、APTT和TT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组中FIB、DD和TAT高于HC组(P<0.001);DD在CKD5期高于CKD1、2期(P<0.05);FDP在CKD2-5期均高于HC组(P<0.05)且CKD5期高于CKD1、2期;PIC在CKD 3-5期高于HC组,CKD4期高于CKD1、2期(P<0.001);tPAIC在CKD1-4期高于HC组(P<0.05);TM在CKD2-5期高于HC组,CKD4-5期高于其他分期(P<0.001);CKD各组TAT/PIC比值高于HC组,CKD1-3组与H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T/PIC对CKD和HC的鉴别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16。结论 CKD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新凝血标志物反映凝血功能变化的能力更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