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影响妊娠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30例EMs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腹腔镜术后妊娠率为58.3%(134/230),其中术后1年内妊娠者100例,占74.6%。使用孕三烯酮者87例,其中47例(54.0%)妊娠,1年内妊娠者36例;使用GnRH-a者143例,其中87例(60.8%)妊娠,1年内妊娠64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既往有妊娠史、术中行道格拉斯窝重建、术后GnRH-a治疗与术后妊娠率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757,P=0.001)、既往有妊娠史(OR=0.975,P=0.042)、术中行道格拉斯窝重建(OR=0.553,P=0.035)、术后GnRH-a治疗(OR=0.544,P=0.029)为术后妊娠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腹腔镜术中彻底切除病灶,术后给予积极药物治疗,可提高术后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带环妊娠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带环妊娠患者作为带环妊娠组,170例带环未妊娠者作为对照组,排除拒绝参与该临床研究及临床资料提供不全者,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带环妊娠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带环妊娠危险因素包括节育器位置异常(OR 8.705,95%CI 4.130~18.346)、子宫腔深8.5 cm(OR 5.816,95%CI 1.365~24.788)及子宫畸形(OR 6.751,95%CI 1.483~30.734),而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OR 0.113,95%CI 0.013~0.967)是其保护因素。带环妊娠中偏宫角妊娠、异位妊娠及切口妊娠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6.1%、4.9%及6.1%。结论:节育器位置异常、子宫腔深8.5 cm、子宫畸形是带环妊娠的危险因素,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是其保护因素。带环妊娠中偏宫角妊娠、异位妊娠及切口妊娠的发生率均较高。该研究可指导预防并减少带环妊娠及其相关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不孕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DISC、VIP、CNKI、万方数据库等,手工检索相关专业资料(包括期刊和会议论文),均检索至2011年12月,语种仅限汉语和英语。纳入GnRH-a治疗保守性手术后EMs相关不孕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RCT,共计13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用药组相比,GnRH-a组中Ⅰ~Ⅱ期患者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而Ⅲ~Ⅳ期患者的妊娠率提高[Ⅰ~Ⅱ期:OR=1.08,95%CI(0.71,1.64),P=0.71;Ⅲ~Ⅳ期:OR=2.44,95%CI(1.69,3.52),P<0.00001]。GnRH-a组中随访1年内的妊娠率提高,而随访2~3年内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OR=1.97,95%CI(1.45,2.68),P<0.0001;随访2~3年:OR=0.74,95%CI(0.39,1.40),P=0.35]。GnRH-a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OR=0.44,95%CI(0.25,0.79),P=0.006]。与孕三烯酮组比较,GnRH-a能提高患者的妊娠率[OR=1.93,95%CI(1.33,2.81),P=0.0006],降低患者的复发率[OR=0.44,95%CI(0.23,0.84),P=0.01]。结论:GnRH-a治疗提高Ⅲ~Ⅳ期EMs不孕患者行保守性手术后1年的妊娠率,降低EMs复发率。GnRH-a在降低复发率和提高妊娠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孕三烯酮。  相似文献   

4.
米非司酮临床应用最新进展(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IV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腔以外,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酶-1(PON1)酶活性作为疾病诊断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近16年EMs患者外周血PON1酶活性测定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其在EMs和非EMs良性病变育龄期妇女外周血中,以及其在不同EMs分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差异。结果:EMs患者外周血中PON1酶活性较非EMs良性病变女性显著降低(OR=-51.27,95%CI为-72.52~-30.02,P0.05),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OR=-45.31,95%CI为-60.47~-30.20,P0.05)。结论:PON1活性与EM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测定患者血PON1酶活性可作为EMs诊断、分期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发生异位妊娠(EP)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中心行ART后发生EP及同期宫内妊娠(IUP)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EP组和IUP组,观察发生EP的类型,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7例EP中输卵管妊娠85例(87.63%),宫角妊娠5例(5.15%),宫内外同时妊娠4例(4.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P组继发不孕的比例明显高于IUP组(χ2=8.25,P0.1),既往有人工流产史和输卵管手术史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72,P0.1;χ2=12.44,P0.1),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比IUP组薄(χ2=3.61,P0.1)。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继发不孕(OR=2.072,95%CI 1.129~3.804,P0.05),输卵管手术史(OR=3.770,95%CI 1.684~8.438,P0.05),HCG日子宫内膜厚度(OR=0.496,95%CI0.285~0.862,P0.05)为行ART后发生E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T后特殊部位EP有所增加。继发不孕、有输卵管手术史或HCG日子宫内膜较薄的患者在行ART后发生EP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肌层以外的部位生长,是引起盆腔疼痛和不孕的常见因素,也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为10%~15%。EMs具有侵袭性强、种植广泛、易复发等特点。近年来的研究均认为EMs是一种雌激素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的存在,是一种慢性的、激素依赖性的妇科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女性。虽然EMs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良性,但其在临床行为学上却表现为增生、浸润、复发等恶性肿瘤的特点。已有充分证据表明EMs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恶性转化的风险,但目前关于EMs发生恶性转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不仅参与EMs的发生,而且在EMs恶性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异常表达等。综述表观遗传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找可能与EMs恶性转化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癌恶变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喜荣  李斌  孙莉 《生殖与避孕》2014,(6):467-470,476
目的:寻求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卵巢癌恶变的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为病例组,以45例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病史特点、血清CA125水平、超声学改变。结果:病例组中囊壁见乳头或血流丰富者显示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直径8 cm的恶变风险OR=8.7(95%CI=2.6~29.3,P0.001);CA125200 IU/ml的恶变风险OR=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4~12.7,P=0.33);病程5年的恶变风险OR=1.3(95%CI=0.4~4.3,P=0.72),囊肿超声见分隔或囊肿周围粘连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壁有乳头或囊壁见血流、囊肿直径8 cm为恶变的高危因素;CA125200 IU/ml、病程5年可能是恶变的高危因素,但不能有效预测恶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韩红敬  关菁 《生殖与避孕》2011,31(5):354-35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定义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育龄女性为10%,而在不孕患者中则高达25%~50%[1]。尽管EMs与不孕之间的关联性尚无法确定,但大多数研究报道EMs患者比正常对照组妊娠率低,而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正常育龄夫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宫腔灌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0月。纳入关于宫腔灌注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所有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2位评价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队列研究运用改良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系统评价文献质量,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共406例,406个周期。应用宫腔灌注PRP与不采用宫腔灌注PRP比较,黄体酮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MD 1.07,95%CI 0.87~1.28,P<0.00001)、胚胎种植率(OR 2.01,95%CI 1.22~3.31,P=0.006)、血清学妊娠率(OR 2.57,95%CI 1.45~4.58,P=0.001)、临床妊娠率(OR 2.46,95%CI 1.56~3.87,P<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周期取消率、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灌注PRP具有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对于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以“孕产妇死亡”、“危险因素”、“影响因素”和“病例对照”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91 ~2011年关于孕产妇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病例4033例,对照14789例.孕产妇死亡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的OR及95% CI分别为:孕产妇文化程度1.400(1.367 ~1.424)、丈夫文化程度3.009(2.023 ~4.474)、家庭经济收入0.200(0.157 ~0.254)、分娩地点4.953 (3.776 ~6.496)、分娩方式5.731(3.795 ~8.654)、胎盘非自然娩出5.070(2.499 ~ 10.287)、妊娠合并症1.812( 1.478~2.221)、人工流产次数1.199(0.376 ~3.825).结论:目前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孕产妇和丈夫文化水平低、在家分娩、剖宫产、胎盘滞留和妊娠合并症,保护因素为高经济收入家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宫腔灌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0月。纳入关于宫腔灌注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所有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2位评价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队列研究运用改良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系统评价文献质量,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共406例,406个周期。应用宫腔灌注PRP与不采用宫腔灌注PRP比较,黄体酮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MD 1.07,95%CI 0.87~1.28,P0.00001)、胚胎种植率(OR 2.01,95%CI 1.22~3.31,P=0.006)、血清学妊娠率(OR 2.57,95%CI 1.45~4.58,P=0.001)、临床妊娠率(OR 2.46,95%CI 1.56~3.87,P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周期取消率、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灌注PRP具有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对于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联素(ADIPOQ)基因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河南地区汉族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82例EMs患者和271例无内异症妇女的外周血,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对脂联素基因rs822395、rs17366568、rs2241766和rs1501299四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经年龄和BMI校正后,rs2241766位点携带GG基因型致EMs效应是TT基因型的0.71倍(P=0.040,95%CI=0.51~0.98),加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下rs2241766位点的携带G等位基因均与EMs发生风险降低有关(OR分别为0.71、0.68,均P<0.05);rs1501299等位基因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P=0.050,OR=0.75,95%CI=0.57~1.00)。rs2241766位点的GT+GG基因型与EMs患者临床分期、CA125水平、有无痛经相关(OR分别为0.026、0.40、0.55,P<0.05)。rs1501299基因上携带T等位基因可使EMs患者高CA125水平、不孕发生的风险降低(OR分别为0.49、0.60,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rs2241766和rs1501299多态性与河南地区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汪佳慧  金镇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35(11):852-855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DIC、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有关因素行单因素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产妇发生DIC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是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失血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是切除子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孕次数越多是发生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孕次越多、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合并胎盘植入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越高。术中行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压迫止血和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戴佳旸  郭璐  王圆圆  孔祥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3,39(10):780-786
目的:评价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CSD)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报告CSD发生率或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和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涉及5个国家6401例产妇,其中CSD患者17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SD整体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发生率、6个月及以上发生率分别为32%(95%CI 0.23~0.41)、33%(95%CI 0.25~0.42)、22%(95%CI 0.12~0.32),剖宫产次数增加(OR 3.65,95%CI 2.57~5.17)、产程延长(OR 1.73,95%CI 1.14~2.62)、胎膜早破(OR 2.93,95%CI 2.10~4.10)、子宫后位(OR 5.48,95%CI 3.05~9.84)、贫血(OR 3.32,95%CI 2.01~5.49)、胎数增加(OR 2.31,95%CI 1.09~4.92)、围产期感染(OR 15.96,95%CI 6.55~38.88)、子宫单层缝合(OR 18.5,95%CI 1.84~185.70)是剖宫产术后C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CSD发生率较高,现有证据表明,剖宫产次数增加、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子宫后位、贫血、胎数增加、围产期感染、子宫单层缝合均可能增加剖宫产术后CSD患病风险,医务人员应当更加重视易患CSD产妇的产后随访及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保障孕龄期妇女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生长激素(GH)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患者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和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纳入比较GH用于IVF-ET中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应用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RCT,268例患者。GH组与未使用GH组比较,子宫内膜类型[OR=6.83,95%CI(2.04,22.88),P=0.002]、内膜厚度[OR=10.62,95%CI(2.97,38.00),P=0.0003]、临床妊娠率[OR=3.37,95%CI(1.82,6.23),P=0.0001]均有统计学差异;而Gn使用量和天数、获卵数、优质胚胎数、移植优质胚胎数、HCG注射日E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患者在促排卵期辅助使用GH,可改善其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leiotrophin(PTN)和midkine(MK)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35例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研究组)以及25例非EMs妇女子宫内膜(对照组)为样本,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TN、MK mRNA的表达。结果:研究组在位内膜中PTN和MK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异位内膜PTN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Ms在位内膜中PTN、MK mRNA表达与内异症的临床期别呈正相关。无论增殖期或分泌期,EMs在位内膜中PTN、MK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PTN和MK表达的变化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的存在,是一种慢性的、激素依赖性的妇科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女性。虽然EMs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良性,但其在临床行为学上却表现为增生、浸润、复发等恶性肿瘤的特点。已有充分证据表明EMs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恶性转化的风险,但目前关于EMs发生恶性转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不仅参与EMs的发生,而且在EMs恶性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异常表达等。综述表观遗传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找可能与EMs恶性转化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4,95%CI为1.19~1.76;aOR22.18,95%CI为1.73~2.73,aOR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8,95%CI为1.10~1.98;aOR21.62,95%CI为1.12~2.36;aOR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21.87,95%CI为1.39~2.50;aOR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