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37-83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疗效的有效性,其与增强CT评价的一致性。方法:对69例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即行超声造影(CEUS)。并在之后的1~3个月内随访并同期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扫描,比较分析两者在评价肿瘤完全消融率及残留率的一致性。结果:首次RFA后CEUS判断其中59例患者74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达80.4%(74/92),残留率19.6%(18/92)。对10例患者18个残留病灶又再次行RFA治疗后进行超声造影,18个病灶中13个病灶仍有局部残留。一个月后行超声造影(CEUS),同期进行增强CT(CECT)扫描,92个肝癌病灶中79个CEUS及CECT判断一致为完全消融;有4个病灶判断不同:CEUS判断为残留而CECT判断为完全消融。CEUS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85.8%(79/92)、14.2%(13/92);CECT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90.2%(83/92)、9.8%(9/92)。92个病灶经RFA治疗术后,CEUS以及CECT对肿瘤的总体消融率以及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CEUS)对肝癌病灶RFA术后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的诊断具有同CECT相近的准确性。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有效方法,能为肝癌RFA治疗后的有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并评价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60例患者,探究分析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中的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后平均AFP和CEA检测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肿瘤完全坏死56例,占93.3%;不完全坏死3例,占5.0%;部分坏死1例,占1.7%。60例患者在1年内复发16例,占26.7%;1年内死亡患者1例,存活59例,1年生存率为98.3%。结论: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引导下对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RFA联合TACE(治疗组)和对70例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比较观察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组术后肿瘤血供消失和减少率分别为95%、70%;3个月复查彩超肿瘤缩小25%以上者分别为90%和85.7%。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同时,彩超为实时观察肝癌血供状态,声像图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在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7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8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4例,行传统切除术治疗;治疗组54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及结节大小。结果治疗后对照组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14.2±4.5)ng/L、(50.3±2.6)ng/L、(7.8±2.2)mg/L,均高于治疗组(3.7±1.0)ng/L、(43.2±5.9)ng/L、(0.7±0.3)mg/L,且结节直径(6.3±2.2)mm高于治疗组的(3.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科2010年1月~2011年5月HCC患者22例,共计瘤灶29个,直径为1.2~14 cm,先行TACE治疗,然后在CT引导下行RFA术。结果:22例患者中术前16例(72.7%)AFP升高,术后有12例(75%)降至正常;4例(25%)较前有所下降;肿瘤直径≤5 cm的17个病灶完全消融率为88.2%(15/17),〉5 cm的12个病灶完全消融率为33.3%(4/12)。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序贯性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以及随访1年的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vs.62.22%,χ~2=7.067,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Bil、DBil、ALT、AST、CD8~+、AF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t/P=6.031/0.000,7.436/0.000,6.855/0.000,5.238/<0.001,11.123/0.000,54.743/0.000);CD3~+、CD4~+、CD4~+/CD8~+及IgA、IgG、IgM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P=5.640/0.000,2.771/0.000,2.756/0.007,6.989/0.000,9.116/0.000,8.418/0.000)。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2.49±5.23)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4.52)月(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肝功能损伤,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以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射频消融术(RFA)与开腹手术(HR)治疗小肝癌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原发小肝癌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射频消融术为RFA组38例,行开腹手术切除术为手术组35例,并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术后1、2、3年内无瘤生存率(EFS)和总体生存率(OS)。结果:RFA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 d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FA组ALT明显低于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肝功能指标(AST、TBIL、ALB)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3年内两组患者无瘤生存率(EFS)和总体生存率(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FA治疗原发小肝癌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肝功能损伤小等优点,并能达到与肝切除术(HR)相当的临床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替代HR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庞志东 《中外医疗》2014,(23):91-92
目的 对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32例肝癌患者,均采取射频消融术加以治疗,对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1年、2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肝包膜下出血及皮肤轻度烧伤;经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灶直径不足3 cm者及病灶非靠近大血管及肝表面的患者肿瘤完全消除率显著高于肝转移癌患者、病灶直径为3 cm及以上患者、病灶与大血管或肝表面靠近患者,同时其肿瘤局部复发率较低。经随访,32例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0.6%、78.1%。结论 射频消融术在肝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直接不足3 cm者及病灶位置为非靠近大血管及肝表面的患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患者远期中期生存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方法将经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小肝癌患者116例分为两组,分别行RFA和手术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年两组肿瘤复发率及1、2、3年生存率。结果 RFA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两组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及1、2、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小肝癌,肝功能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或肿瘤实质位于靠近主要血管、胆管,切除困难的患者,RFA治疗具有与手术相同的效果,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RFA)对于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56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2~80岁,平均(56±10)岁;肿瘤最大径1.5~10.0 cm,平均(4.5±2.2)cm.其中单发转移灶35例,多发转移21例,共98个病灶.患者均为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全身化疗失败或无法耐受,且无其他脏器转移证据者.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术后每个月行肝功能、血象、肿瘤标记物检查,每3个月行腹部CT增强扫描1次.对于随访过程中肿瘤的局部残存及复发,在可能的前提下仍行RFA治疗.根据治疗后的影像表现分为病灶完全消融组和病灶部分消融组2个亚组.随访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对所有患者的整体生存期及两个亚组的生存期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Kaplan-Meier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FA全部采用经皮途径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完成.32例患者经过1次或多次治疗后达到局部病灶完全消除(病灶完全消融组);24例患者病灶部分消除(病灶部分消融组).随访时间l0~48个月,平均(25±10)个月.死亡33例,至今存活23例.中位生存期27个月(95%可信区间:24~32个月).至观察终点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4%(46/56例)、71.4%(40/56例)、41.1%(23/56例).病灶完全消融组和部分消融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8%(22/32例)和4.3%(1/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FA可以有效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内病变的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EUS)在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RFA治疗转移性肝癌8例,比较传统超声与CEUS检查对肿瘤病灶诊断结果及评价RFA治疗效果。结果8例患者一般超声示肿瘤病灶为12个,CEUS示病灶为16个,病灶发现率提高33.3%(4/12);RFA治疗后,14个病灶消融完全(14/16),2个病灶重新消融(2/16)。结论CEUS能灵敏、清楚的显示肿瘤大小、数目及微小病灶,在肝癌行RFA治疗后能早期显示凝固样坏死与残留的肿瘤组织,是评估RFA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CT引导下的肿瘤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技术,应用在直径<3mm的肿瘤.我院2010~2011年对9例不适于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采用了RFA,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肝穿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肝癌患者共95个病灶进行经皮肝穿肝癌射频消融术(RFA),按病灶大小分组,用CT或MRI复查及AFP水平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三个月CT或MRI复查,缓解率为92%,完全缓解率为65%。各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及缓解率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05;0.025〈P〈005)。AFP从646±757IU/L降至250±267IU/L(t检验,P〈0.05)。1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5%、70%。结论RFA对于治疗肝癌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Fan RF  Chai FL  He GX  Wan WX  Bai MD  Cao ML  Li HM  Yan S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34-2137
目的探讨缝扎术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15例共18个HCH病灶在全麻下行瘤体缝扎术后RFA治疗(缝扎组),另15例共17个病灶未缝扎行RFA治疗(未缝扎组)。患者均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或腹胀等症状。术前经超声、螺旋CT及MRI检查获得确诊,平均瘤体最大直径8.8cm±1.4cm。病灶均位于肝脏表面、尾状叶或临近胆囊等空腔脏器。合并慢性萎缩性胆囊炎7例,胆总管结石6例,血小板减少5例,肝炎后肝硬化1例。有中上腹部手术史13例。结果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开腹RFA治疗。同时因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7例,因瘤体累及胆囊床并影响RFA操作行胆囊切除术2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例。缝扎组及未缝扎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0ml±22.4 ml及255.0 ml±71.7 ml(P<0.001),单个病灶平均RFA治疗时间分别为23.0 min±7.5 min及53.3 min±16.0 min(P<0.001),术后半年病灶最大直径分别缩小61.8%及44.8%(P<0.001)。两组均未出现与RFA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7个月(中位12个月),两组病灶完全坏死率均达100%。缝扎组15例术后症状均消失;未缝扎组15例中,12例术后症状消失,3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缝扎术后RFA治疗巨大HCH安全可行,可减少出血量,缩短RFA治疗时间,提高RFA疗效。术中超声的应用对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于该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行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研究组予以索拉菲尼联合RFA治疗,比较两组血清内脂素(visfatin)、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GAL (19.27±4.31) ng/mL、visfatin (32.44±7.06)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甲胎蛋白(AFP)(73.09±20.14) ng/mL、糖链抗原-199 (CA-199)(34.75±5.25) u/mL、谷氨酰转肽酶(GGT)(88.35±12.54) u/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206.50±24.65)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LT (32.6±9.6) u/L、AST (31.8±12.4) u/L、TBIL (23.4±8.5)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RFA术治疗可抑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isfatin、NGAL表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疗效良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李仲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35-136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的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146例,转移性肝癌28例,肝血管瘤4例)均在CT引导下行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MRI,以及检测其免疫指标进行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174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12个月复查158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16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CT导引下的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对于肝内多病灶、一针无法完成治疗的病灶、病灶位置近膈顶的患者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特殊部位肝癌患者58例,根据采取的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行腹腔镜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和对照组(29例,行经皮微波消融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有无新发现的肿瘤病灶、肿瘤病灶消融率、肿瘤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有5例患者在术中发现新的肿瘤病灶,而对照组患者未在术中新发现肿瘤病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病灶消融率高于对照组(93.10%vs75.86%,P<0.05),肿瘤再发率低于对照组(3.45%vs13.79%,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34%vs24.14%,P<0.05)。结论相较于经皮微波消融术,腹腔镜B超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肿瘤病灶消融率高,肿瘤再发率低,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进一步研究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肿瘤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在12例确诊原发性肝癌(HCC)和2例确诊肝转移癌患者RFA治疗前以及射频治疗术后即刻、1d后、2周行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病灶灌注及各时相病灶强化特点.结果:RFA治疗前,超声造影有效地对肿瘤大小、实际范围及数目进行识别和确认,由此制定治疗方案并确定布针消融灶数.RFA治疗后,通过超声造影对病灶灭活情况进行观察,肿瘤完全灭活诊断正确率为90.9%(20/22),与增强CT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超声造影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的6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肿瘤RFA治疗前后,均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对肝癌术后免疫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来陕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18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TACE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RF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5年内的病死率;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检测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补体C3、C4水平,其中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补体水平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结果试验组治疗后5年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96%(13/62)比48.38%(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且试验组下降速度更快[试验组:(80±9)、(46±10)、(32±9)cm3比(14±5)cm3;对照组:(79±10)、(53±8)、(44±7)cm3比(26±6)cm3],两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IgA、IgG、IgM以及C3、C4水平高于对照组[(3.62±0.18)g/L比(3.28±0.29)g/L,(10.94±0.10)g/L比(8.65±0.24)g/L,(2.28±0.15)g/L比(1.83±0.14)g/L,(1.47±0.04)g/L比(1.32±0.08)g/L,(0.35±0.02)g/L比(0.21±0.0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CT引导下RFA治疗肝癌,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的疗效,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衡组间协变量后评价射频消融术(RFA)和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疗效,阐明平衡组间协变量的意义。方法:选择HCC患者342例,其中接受RFA者(RFA组)189例, 接受PEI者(PEI组)153例。采用倾向指数匹配卡钳法均衡组间的协变量,对匹配前后的数据进行生存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倾向指数匹配前,2组患者间协变量不均衡。COX回归分析,Child分级高、有肝癌家族史、HbsAg阳性、AFP水平升高、GT水平升高、肿瘤大和数量多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风险比>1,P<0.05);但是RFA组和PEI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指数匹配之后,2组患者间协变量均衡;RFA组和PEI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1.37%和73.48%;2年生存率分别为46.64%和36.81%; 3年生存率分别为21.53%和14.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0和1.40年。Logrank检验,RFA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PEI组(P<0.05)。结论:倾向指数匹配法平衡组间协变量后RFA治疗HCC效果优于PEI法,平衡组间协变量可对HCC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