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论     
回肠结肠动脉与结肠右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末支间虽有吻合,但吻合一般不充分。故该支动脉的损伤常可引起回肠末端、盲肠、阑尾与升结肠近端部分的坏死。因而在回肠末端病变手术时,一般均不主张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术。本文报道3例回肠外伤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获得成功。这样做的优点是保留了回盲瓣的功能,操作亦较简单,术后并发症也较少。  相似文献   

2.
回肠末端15cm范围系回结肠动脉供血,越靠近回盲部吻合支越少,为终未血管,多数人认为此段肠管血运差,肠切除一期吻合有发生瘘的危险。我院自1982年1月~1990年6月对12例回肠末端7cm内良性病变一期切除吻合,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35岁。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4例,伤寒肠穿孔3例、美克耳憩室穿孔2例,克隆氏病肠穿孔2例,小肠血管病出血1例均行肠切除。残留回肠末端距回盲部分别为3cm4例,5cm5例,7cm3例。手术将近端小肠与残留末端回肠行端端吻合,吻合口上  相似文献   

3.
王保宽 《中原医刊》2005,32(16):33-34
目的探讨未段回肠吻合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近回盲瓣部位的末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后。行造口式阑尾切除,经阑尾残端插入French管越过回盲瓣达吻合远端开放引流,防止因末段回肠内压力增高致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结果16例病人术后均恢复顺利。2~3d肛门排气,未出现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术后7~10d拔除导管,饮食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此手术方法较右半结肠切除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完整结肠,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特别对于切除大量小肠的患者,可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此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1998年以来 ,我们对 3例病情不同的患者实施了急诊情况下的右半结肠切除 期肠吻合术 ,术后患者顺利康复 ,无吻合口瘘发生 ,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 1,女 ,4 0岁。因持续性右下腹痛 3天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回盲瓣处有一直径 3cm肿瘤 ,在未做肠道准备的情况下 ,行回盲部切除 ,结肠回肠 期吻合术后无并发症出现 ,痊愈出院。例 2 ,男 ,5个月。因腹胀 ,腹痛 4 8小时入院 ,诊断为肠套叠 ,结肠充气复位失败。急诊手术 ,术中发现升结肠部分坏死 ,急诊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结肠回肠 期吻合。术后患者如期痊愈出院 ,无并发症出现。例…  相似文献   

5.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我院 2年来为 8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施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8例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5 5~ 71岁 ,平均 5 3岁 ,为浸润性或多发性膀胱肿瘤。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硬脊膜外麻醉下 ,先按常规方法作根治性膀胱切除 ,术后再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①肠段截取 :距离回盲瓣 1 0cm处切断回肠 ,2 5cm处切断结肠 ,在保证血液供应的情况下分离部分肠系膜 ,作回肠和横结肠端端吻合 ,恢复肠道连续性 ,常规行阑尾切除 ,游离肠袢用 0 .2 5 %碘伏反复冲洗 ,…  相似文献   

6.
回肠末端坏死行回肠与回盲瓣吻合2例报告附院普外科(046000)司斌团白骏恒王晋峰临床上回肠末端肠坏死后,因回盲部血运较差,成人通常采用切除右半结肠及坏死肠管,行横结肠回肠吻合。既使病变可以用局部切除法解决者,亦宁作右半结肠切除为佳[1]。小儿升结肠...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1岁。发现右下腹包块半月,伴触痛及腹胀。查体:消瘦体型,腹平软,右下腹可扪及约10cm×10cm包块,质硬,压痛,活动度小。大便隐血试验阳性。CEA、AFP及CA199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CT提示:横结肠右侧、右侧髂窝回盲部及盲肠占位性病变,周围广泛粘连、浸润,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术前诊断:回盲部包块。治疗:经积极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见:回盲部回肠与结肠扭曲成团,右半横结肠与回盲部粘连、浸润。包块约15cm×15cm×8cm大小,右结肠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诊断:回盲部结肠大量钙…  相似文献   

8.
余书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21-121
本文报告1例被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的小肠重复畸形。患者男性,15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排便减少。腹腔镜中转开放剖腹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00cm处的近侧小肠呈重复畸形,重复肠管与正常肠管伴行并向屈氏韧带方向延伸约60cm,远端为盲端。术中切除重复畸形肠管并行正常肠管端端吻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14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缺陷,小肠重复畸形伴憩室出血坏死”。  相似文献   

9.
<正> 手术学中规定小肠切除后,其吻合口必须距回盲瓣15cm以上,以保证安全愈合。但我院1981年11月~1985年2月对小肠末段良性疾患致肠梗阻行肠切除、端端吻合术,其吻合口距回盲瓣15cm以内者共6例,均获安全愈合。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9岁,平均32.6岁。术中所见:回肠末段憩室炎致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2例,粘连性肠梗阻、回肠末段坏死2例,嵌顿性股疝致回肠末段坏死1例,回肠末段肿瘤致肠套叠  相似文献   

10.
回肠末端切除后如何进行吻合,意见尚不统一。有人指出“回肠切断处应距回盲瓣15厘米以上”方能行回肠端端吻合  相似文献   

11.
王在武  密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71-1271
<正> 1 临床资料 例1,男,25岁。因下腹部外伤后腹痛并漫及全腹1h,腹穿抽出不凝血。急症取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手术。术中见:腹壁挫伤重,皮下、肌肉组织均有挫伤出血。小肠距回盲部10cm处有长约15cm的肠及肠系膜挫裂伤,肠管血运差。肠系膜血管有活动性出血。腹腔内积血500mL。行血运差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后5d切口线结处有淡黄色渗液,拆除2针皮肤缝线见皮下各层均液化坏死裂开。急行减张缝合。术中见:肠管水肿增粗,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壁已形成粘连,未见肠梗阻及肠瘘。分离肠管与切口周围腹壁粘连时,将肠吻合口分破1小口  相似文献   

12.
1999年5月,我院为1例74岁膀跳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可控回肠代膀优术。术后病入恢复顺利,排尿功能控制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74岁。1998年2月开始出现间断性血尿,1999年4月在我院经膀联镇活俭确诊为膀既癌,于1999年5月行膀优全切可控回肠代膀眈术。1.2手术方法常规膀眈切除,前列腺切除,前列腺尖部包膜保留O.scm以备与回肠膀优吻合。距回盲部15~20cm处截取带血管蒂末段回肠45cm,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后,将该段肠管两断端封闭,近端6.ocm肠管折叠缝合,做为抗返流瓣,远端肠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回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四定点单层内翻回肠端斜吻合并吻合口近端造瘘术,对16例回肠闭锁患儿进行了治疗。即切除闭锁近端扩张的肠管盲端10~15cm及闭锁远端肠管盲端2~3cm,将远端肠管沿系膜对侧纵行剪开,使远端和近端肠管口径基本相同;吻合时,以肠壁系膜缘、对系膜缘、前壁中点及后壁中点为4个定点,将吻合缘分为4段,分别牵引相邻两定点,使肠壁内翻、对齐,并使待吻合的两肠壁边缘充分展开,分段行单层全层连续内翻缝合。在吻合口近端10~15cm处肠壁置入造瘘管,于下腹部前外侧壁戳创引出,待病儿能自行排便和进奶正常后拔除。结果 14例恢复顺利,肠蠕动于术后2~3d恢复,4~5d进乳,7~10d即可全胃肠道营养,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或梗阻。随访1~4a,其生长、发育均达到同龄儿正常标准,未见智力发育迟缓。2例因术后并发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四定点单层内翻回肠端斜吻合并吻合口近端造瘘术,有利于术后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可避免吻合口梗阻吻合口瘘的发生,是治疗先天性回肠闭锁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先天性肠闭锁治疗成功经验。方法 本组男 3例 ,女 2例 ,年龄均为新生儿 ,病例均为空回肠闭锁 ,其中Ⅰ型 1例 ,Ⅱ型 2例 ,Ⅲ型 1例 ,Ⅳ型 1例。均采用近端肠管距盲端切除范围在 10~ 15cm以上裁剪术 ,闭锁远端距盲端切除范围 2~ 3cm ,Ⅰ期肠吻合术 ,术后TPN给予胃肠营养支持 7~ 8d ,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 回肠末端的环肌增厚和其粘膜一起呈乳头状突入盲肠,形成回盲瓣,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称为回盲肠括约肌。安静时其压力比结肠高2.76Kpa(20mmHg),同时回肠末端由回结肠动脉供血,其为终未血管。基于以上解剖学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距回盲瓣10cm内吻合易发生瘘的危险。但保留回盲瓣维持消化道的功能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12例因小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口距回盲瓣10cm以内,保留了回盲瓣,无一发生吻合口瘘,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1个月~5岁,2岁以下8例。小肠坏死原因:肠套迭8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2例,肠扭转1例,巨大系膜裂孔致游离肠管打结绞窄1例。切除肠管35~110cm,吻合口距回盲瓣平均4.5cm,最短者距2cm(4例),无1例出现吻合口瘘,平均住院13.5天,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观念认为,回肠端端吻合口距回盲瓣不得少于10cm,否则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量达小肠全长的50%或保留小肠不足150cm者必须保留回盲部,以避免小肠广泛切除所带来的短肠综合征等情况的发生。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行保留回盲瓣末段回肠短距离吻合术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少华 《新疆医学》2007,37(1):142-143
一、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脐周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7天就诊。查体T:36.4℃;P:88次份;R:20次份;BP:120/175mmHg。腹部轻度膨隆,未见胃肠型,下腹部有压痛,以右下腹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弱偶闻气过水声。化验Hb:120g/L;WBC:14.4×10^9/L;N:0.85;L:0.15;两次X线透视见腹部肠管胀气,未见气液平面,给予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治疗,症状无改善也无加重。人院第三天做钡灌肠造影,未见结肠肿瘤及梗阻征象,仅显示小肠广泛胀气,仍无气液平面。经术前准备于人院第四天以小肠梗阻待查肠肿瘤剖腹探查,术中见回肠距回盲部约30cm处嵌顿人右闭孔内,腹腔内有淡黄色渗液少许,嵌顿处粘连水肿有大网膜包裹,近端肠管中度扩张。分离切除包裹处网膜,见嵌顿处肠管已坏死穿孔,有肠液外溢,将坏死穿孔部回肠切除约15cm,行端一端吻合,将疝囊内翻,7#线缝扎疝囊颈。术后诊断:右闭孔疝回肠嵌顿、绞窄、坏死。木后补液抗炎支持治疗,12天后痊愈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例1 男性,33岁,因腹痛伴右下腹肿物半年而入院。查体:右下腹部有6cm×5cm×5cm大小的肿物,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结肠双对比造影响显示:盲肠充盈缺损,造影剂不能充盈,升结肠下端突然中断,断端呈杯口状,结肠粘膜无破坏,壁柔软。全消化道造影显示:末段回肠粘膜规则,无破坏。手术探查发现回盲部有一约6cm×7cm×6cm的圆形肿物,边缘较清楚,与末段回肠稍粘连,周围可见许多肿大淋巴结,考虑为盲肠肿瘤。遂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盲肠炎性假瘤,慢性淋巴结炎。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9岁,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发现右侧腹股沟不可复包块四天入院。查体:腹部胀气,软,满腹有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育亢进。右腹股沟及阴囊区有一紧张发硬包块,有压痛,平卧或推送包块不消失。急诊行右嵌顿疝松解修补术,术中发现疝内容物为回肠及一约9.5cm的盲管,盲端有素带与疝囊底部相连。扩大切口探查,发现盲管是回肠系膜对侧的麦克耳憩室。松解内环口,提出嵌顿的回肠,发现整个被嵌顿的回肠颜色黑紫,已坏死。遂行坏死肠管切除、肠端端吻合术,探查清楚麦克耳憩室起始部,行急室切除。常规修补疝囊…  相似文献   

20.
1995~ 2 0 0 1年 ,我们采用阑尾残端造瘘术 ,对 5例回肠末端 15cm内良性病变施行一期切除吻合术 ,保留了回盲瓣 ,术后恢复顺利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17~ 42岁。 3例为肠系膜裂孔疝并肠扭转肠坏死 ,2例为肠扭转肠坏死 ;坏死肠管距回盲部分别为 2、3、5、6、9cm。 5例在切除坏死肠管后均行肠管对端吻合术加阑尾残端造瘘术 ,术后无肠瘘等并发症发生。1.2 阑尾残端造瘘操作方法 完成肠吻合作阑尾切除术。距阑尾根部约 1cm的盲肠壁上做荷包缝线 ,阑尾根部切除阑尾 ,暂不收紧荷包缝线。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