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7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酶峰(CK、CK-MB)、心脏LVEDd、LVEF、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住院生存率、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介入组左室结构和功能P<0.05;恶性心律失常、临床事件P<0.05、病死率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积极PCI治疗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住院AMI患者30例、UAP患者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定BNP浓度,同时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梗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BNP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NP与CK-MB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血浆BNP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ST段升高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本院收治2009-2011年收治、经尿激酶(UK)溶栓治疗ST段再抬高的AMI患者43例(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经UK溶栓治疗ST段无再抬高的AMI患者47例(对照组),对其预后做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CPK、CK-MB峰值、心绞痛发生率、心率失常发生率和1年内死亡率明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状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升高对预后质量有重要影响,用心电图监测ST段动态变化的方法来评判早期AMI临床预后及中远期治疗,简便、无创、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后行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92例,46例行急诊溶栓,46例行院内溶栓,前者为实验组,后者为对照组.两组都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心肌酶谱(CK-MB、CPK)峰值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及院内病死率.结果:两组对比,实验组院内病死率偏低(P<0.05),血管再通率偏高(P<0.05),心肌酶谱(CK-MB、CPK)峰值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后行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的临床疗效中急诊溶栓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在临床推广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无溶栓治疗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有溶栓禁忌或不同意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对其再通情况和治疗后并发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6h内和6~12h内以及总的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病死率、并发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血管的再通率,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应导联STD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1例初发急性心梗患者分为A组(对应导联STD≥0.1mV)和组B(对应导联ST段无压低或压低<0.1mV),比较其临床资料。结果①A组存在冠脉狭窄(67.4%)及多支冠脉病变(25.6%)的比例高于B组(P<0.05)。②A组患者血CPK及CK-MB峰值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于组B(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电图对应导联STD者冠脉狭窄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比例高,应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再通情况和治疗后并发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在6h内和6~12h内以及总的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病死率、并发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血管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院前急救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先转运后治疗的院前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指标以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96.88%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先治疗再转运模式应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测定分析与价值。方法89例心肌梗死患者,同时设正常对照组52例,观察AMI患者及正常体检者血清cTnT和CK-MB变化。结果AMI组与对照组相比,cTnT和CK-MB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且cTnT和CK-MB在各时间点阳性率不同,cTnT血清活性升高快,在AMT发作后4h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T对于监测病情的发展,治疗及预后,有助于判断溶栓的疗效,并且能提示患者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南征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17-1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情况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冠脉再通率高,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患者预后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春霞 《北方药学》2013,(6):183-18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9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记录两组患者开始下床活动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术联合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两组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0 min TIMI血流分级为Ⅲ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联合关脉注射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同时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患者良好预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70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136例采用溶栓治疗,对照组134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再通率为88.2%,对照组再通率为61.9%,两组有差异显著性(P<0.05),观察组6h内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药物,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观察2组住院时间、心绞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心绞痛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金朗  王雪 《中国医药指南》2012,(36):488-489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肝素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69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观察临床症状和指标。结果尿激酶的显效和有效的例数(97.3%)明显高于肝素(90.66%),尿激酶组中,肌钙蛋白和CK-MB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激酶组中,肌钙蛋白和CK-MB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尿激酶组的该变量高于CK-MB组。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治疗中,尿激酶的疗效高于肝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效果及在救治中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实施院前和院内一体化救治,在救治过程中观察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未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救治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d内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将82例AMI患者分成心绞痛组(AP)48例和无心绞痛组(Non-AP)34例,测定患者血清CP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用硝酸还原酶法经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者的CPK、CK-MB、CTnI较低,而NO水平较高,与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绞痛对AMI的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而NO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