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哈尔滨市正常殆人群的前殆平面及后<牙合>平面的参考数据;得出前后<牙合>平面与骨骼和牙齿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正常<牙合>100名,拍摄正中<牙合>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定点测量后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与结论:哈尔滨市正常<牙合>人群的前殆平面参考正常均值为9.82,标准差为3.00;后v平面参考正常均值为17.95,标准差为3.25;<牙合>平面差的参考正常均值8.13,标准差为2.55.骨骼参数方面,前<牙合>平面与MP(下颌平面角)、R-I(下颌升支高度)密切相关;后<牙合>平面与MP(下颌平面角)、FX(面轴角)、R-I(下颌升支高度)密切相关.牙齿参数方面,前殆平面与U1-FH、U1-PP、U5-PP、L7-MP密切相关;后胎平面与U1-FH、U6-FH、U1-PP、U7-P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下颌尖牙高[牙合]型[牙合]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Angle Ⅰ类错[牙合]上颌前牙有散在间隙伴深覆[牙合]深覆盖病例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8~22岁。均采用国产直丝弓托槽,先行上颌牙固定矫治。同时下颌配戴尖牙高[牙合]型[牙合]板打开咬合,矫治前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待咬合打开,后牙有接触时再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指标22项,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MP—SN,S-Ar—Go,Y—axis在戴尖牙高[牙合]型[牙合]板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N—Me,ANS—Me也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平面角增大,下颌有后旋趋势,有利于改善低角型面形。U6-PP,L6-PP增大,有显著性差异,上下后牙均有升高,有利于打开咬合,解除深覆[牙合]。U1-PP增大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上前牙伸长,L1-Mp有减小的趋势,没有显著性差异,下前牙有压低的可能。U1-SN,UI—NA,U1-PP有非常显著差异,上颌前牙明显内收,深覆盖明显改善。结论:下颌尖牙高[牙合]型[牙合]板配合直丝弓矫治器是-种治疗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成人前牙根尖与周围骨皮质的位置关系,为正畸矫治设计、筛选根吸收高危人群和预防医源性并发症等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正常拾青年98人,男女各半,年龄范围17~25岁,平均年龄20.29岁。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并计算反映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骨皮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及下颌平面角。建立上述测量指标的均值范围;相关分析研究下颌平面角对其影响。结果(1)建立正常[牙合]男女根尖位置及牙槽宽度的均值。(2)男性组中SN/MP与UH、UH/UW正相关,与UP负相关;女性组中SN/MP与LW负相关。结论(1)正常汉族成年人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宽度及根尖相对皮质骨位置比较稳定。(2)下颌平面角对根尖位置及牙槽宽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儿童和成人深覆牙合患者的颅颌面形态进行横断面研究,分析其生长发育中颅颌形态变化的趋势,探讨成人深覆牙合患者的颅颌面形态特征。方法随机抽取Ⅲ度儿童深覆牙合患者159例(平均年龄12.47岁),成人深覆牙合患者81例(平均年龄21.76岁),个别正常对照组51例(平均年龄18.41岁)。采用Winceph 7.0软件对3组X线头影测量项目进行测量,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深覆牙合患者在上前面高、下前面高、上颌第一磨牙相对于上颌前部的位置、上颌骨长度、上下颌骨-平面距、上颌磨牙-腭平面距、下颌切牙-下颌平面距、上下齿槽座点平面-下颌平面角、下颌角、下颌切牙距、覆盖、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下颌磨牙-下颌平面距、后面高、上颌切牙距、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高度、平面-前颅底平面角、上颌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与成人深覆牙合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人深覆牙合患者在下颌-前颅底平面角、上下颌骨-前颅底平面角、颌凸角、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指数、上下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上下颌骨-平面距、上下齿槽座点平面-下颌平面角、下颌角、覆盖、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上颌后部位置、下颌磨牙-下颌平面距、上颌中切牙-前颅底平面角、下颌体长度、下颌升支高度、后颅底长度、平面-前颅底平面角、后面高与正常个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覆牙合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颌、、面部仍表现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但是患者颌骨矢状关系并无改善。成人深覆牙合患者颌面部特征表现为垂直向、矢状向关系显著不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个别正常牙合的差异,为临床上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正畸治疗目标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 采集30例个别正常牙合成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分为高角组(8例)、均角组(12例)和低角组(10例)。使用DICOM数据导入Invivo5软件测量∠L1/MP、∠L6/MP、L6牙长轴交角、牙合平面角、Balkwill角、Bonwill三角高与底之比。结果 高角组和均角组∠L6/MP小于低角组,牙合平面角大于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角组、均角组个别正常牙合人群牙合平面较低角组前倾,下颌第一磨牙牙长轴在近远中方向上较低角组直立,而高角组与均角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正畸治疗中,与高角及均角患者相比,低角患者的牙合平面相对于眼耳平面位置更接近水平,下颌磨牙位置相对于下颌平面更向近中倾斜。  相似文献   

7.
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的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方法:选取恒牙初期的正常[牙合]Ⅱ^1类错[牙合]均角型、高角型、低角型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30张,男女各半,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通过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明确Ⅱ^1类错[牙合]3种骨面型和正常[牙合]的牙颌垂直向形态变化。结果:(1)所有Ⅱ^1类错[牙合]总体上颌复合体的前部相对于后部垂直向发育过度。均角组上颌复合体整体相对发育过度,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过度,后部和颅底-下颌支复合体发育不足;均角组和高角组下颌有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颅底-下颌支复合体的垂直生长相对于上颌复合体的后部发育过度,上颌复合体前部发育正常。下颌有前上旋转的趋势。Ⅱ^1类错[牙合]L6的垂直高度降低,U6远中倾斜。高角组、均角组U6垂直高度未增加,功能[牙合]平面(FOP)前下倾斜.高角组U6及功能[牙合]平面倾斜的程度最大;低角组U6垂直高度降低,远中倾斜程度最小,功能[牙合]平面未见异常。结论:Ⅱ^1类错[牙合]不同骨面型牙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向特征,治疗时垂直向控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肌功能增强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联合矫正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A、B 2组。A组采用肌功能增强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联合矫正,B组单独采用直丝弓矫正。拔牙矫正6个月后拍摄X线片,评估矫正效果,测量上颌骨各项指标: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U6的前移量。2组的测量值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A组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矫治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矫治前、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A组矫治后的SNA、U1-SN、A-Nv、U1NP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显著优于B组(P<0.05),即A组比B组切牙内收更多,且U6的近中移动更少。结论: 上颌前突病例多数有口呼吸的不良习惯,肌功能增强器为夜间使用,可解除患者口呼吸,加快牙移动,减少支抗丧失,提高矫正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AngleⅢ类错(牙合)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子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胎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黯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牙合]与错[牙合]青年第三磨牙的发育情况。方法 对相同年龄分布的青年正常[牙合]个体97人和错[牙合]患者186人进行临床检查与X线测量分析,对第三磨牙存在与缺失、缺失部位、牙胚位置及其与[牙合]平面夹角等进行对照研究。统计分析为卡方分析和t检验。结果 以人计数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正常[牙合]个体为46.36%,高于错[牙合]患者29.03%;以牙计数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正常[牙合]个体21.65%也高于错于[牙合]患者的16.67%,而且正常[牙合]个体上颌第三磨牙的缺失尤其高于错[牙合]患者;正常[牙合]和错[牙合]患者上颌第三磨牙的缺失率均高于下颌;发育中的第三磨牙与[牙合]平面的夹角,无论是正常[牙合]和错[牙合]患者,均为下颌大于上颌,其中男性错[牙合]患者下颌磨牙的夹角大于女性患者及正常[牙合]男性。在错[牙合]患者中牙列存在间隙的患者及存在其他牙齿异常苦。第三磨牙的缺失率显著增高。结论 汉族正常[牙合]个体第三磨牙缺失率高于错[牙合]患者;上颌第三磨牙比下颌磨牙更易缺失;在发育过程中下颌第三磨牙比上二颌磨牙更加倾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正常[牙合]为对照,研究安氏Ⅱ^1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选择12~16岁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60例,取标准研究模型,利用3DSS(光栅扫描仪)扫描后,以Geomajic软件进行图像拟合处理,并测量上下颌牙弓前、中、后段长度,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①.正常[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比女性大,其中上颌牙弓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安氏Ⅱ^1类错[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牙弓后段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氏Ⅱ^1类错[牙合]无论男女,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牙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小于正常[牙合]牙弓,治疗时应扩展上颌后段牙弓使腭侧倾斜的后牙颊倾,或用牙弓与基骨联合扩展的方法加大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利于下牙弓前移,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性Ⅰ类非高角错牙合颏部软组织形态与牙颌面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骨组织颏形态正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下颌后缩与高角的干扰(0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有患者在牙列排齐和整平的基础上行Ⅲ类颌间牵引,测量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反映颅面结构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前牙反(牙合)解除后,SNB、L1-MP、OP-SN、NLA、ULP减小,ANB、MP-SN、NA-PA、U1-SN、U6-FH、L1-MP、L6-MP、ULL、LLL、LLP、UL-E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SNA、U1-FH、LL-EP、I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恒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的患者,Ⅲ类颌间牵引在纠正上下颌牙齿及牙槽关系不调的同时,能掩饰颌骨矢状向Ⅲ类关系,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回顾分析方法,评价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型开[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例骨性Ⅱ类开[牙合]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15.6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磨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其进行矫正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正治疗结束后,12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侧貌明显改善,覆[牙合]覆盖正常,[牙合]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下颌平面角变小。结论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Ⅱ类开[牙合]临床疗效可靠,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骀患者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颅面特征,及两种骀位头影测量的差异。方法将39名下颌可后退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男21,女18,年龄7.1~12.4岁)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的17项头影测量项目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并相互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1)习惯性(牙合)位时仅MP/SN,MP/FH,MP/PP和U1/SN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B,U1/SN,ANS-Me,ANS-Me/N-Me,SL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习惯性(牙合)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时SNA,U1/SN,L1/MP,ANS-Me/N-Me,SE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牙反(牙合)患者习惯性袷位与下颌后退对刃位头影测量均可能在某些方面夸大或掩饰骨性错(牙合),应对两者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参考不受(牙合)位变化干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远移,E颌磨牙后[牙合]、颌面垂直关系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远移上颌磨牙的牙性Ⅱ类错[牙合]病例88例(女48例,男40例),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中反映[牙合]、颌面垂直关系的5项观察指标,对有变化的垂直关系指标与可能机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8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P〈0.01),[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及下前面高均有增加(P〈0.05),腭平面角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上下中切牙的唇倾度、上颌第一磨牙与髁突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与腭平面距离分别与上述4项指标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远移上颌磨牙会一定程度增加患者[牙合]、颌面垂直距离,尤其表现在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凡影响上下中切牙的唇倾度、上颌第一磨牙与髁突的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与腭平面距离的因素均可影响磨牙远移后患者的[牙合]、颌面垂直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早期治疗的预后预测指标,为临床筛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牙合]成人组20例,正常[牙合]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测量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APDI值、ODI值、KIX值。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KIX的平均值在1.2以下。早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前KIX值均值为1.51,治疗后KIX值均值减小为1.36。早期治疗失败的患者KIX值均值为1.81,治疗后为1.83。各组间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KIX指标临界值为1.5,可作为早期治疗和延期治疗的初步筛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高角、均角和低角女性正畸治疗后的垂直向变化。方法将我院正畸科1997—1999年开始正畸治疗并现已结束的312名安氏Ⅱ^1错(牙合)女性根据下颌平面角和生长发育阶段分为六组,对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用12项头影测量值进行治疗前后变化的评价。结果无论何种垂直骨面型或何种生长发育阶段,正畸治疗后(牙合)平面均顺时针旋转;生长发育期患者治疗后前面高增大,而不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患者治疗后前面高无明显变化;大于18岁组治疗后下颌平面角无明显变化,而生长发育期患者治疗后下颌平面角的变化与垂直骨面型相关。结论下颌平面角的变化与患者的垂直骨面型有关;(牙合)平面的旋转与正畸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下颌偏斜患者的牙(牙合)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 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9名,女22名),年龄12~26岁,平均年龄18岁.通过D.02-L 3D SCANNER三维牙颌模型激光扫描仪获得牙(牙合)三维特征,测量下颌偏斜畸形患者的头颅后前位片获得颅面骨骼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偏斜患者的上下颌牙弓不对称,下颌偏斜侧的spee曲线(2.06±1.05)mm明显大于非偏斜侧(1.76±0.82)mm,P=0.038,上颌牙冠偏斜侧相对与非偏斜侧更为颊倾,下颌偏斜侧牙冠要相对舌倾,颏点的偏斜是一能有效衡量牙弓后部牙冠倾斜度差异以及(牙合)平面倾斜度的骨骼测量指标.结论 下颌偏斜患者表现出独特的骨骼和牙(牙合)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