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切除术前正确评估肝癌病人的肝储备功能对预防术后肝衰竭具有重要意义,CT可结合肝脏形态学和功能学测量参数来综合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就CT对肝癌手术风险预测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大部分患者都有肝硬化病史和不同程度肝储备功能下降.根治性切除肿瘤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但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仍是肝脏外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术前合理评估肝脏储备功能,避免过度切除肝实质,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在CT基础上,肝脏CT灌注成像(CTP)的开发应用,在显示肝脏形态学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理功能的变化,对术前评估患者肝储备功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对肝脏组织灌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它可用于评估各种肝癌治疗方式的疗效和预测早期治疗反应,预测微血管侵犯情况和肿瘤复发,用于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于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储备功能的评价等。本文对肝脏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CT肝硬度分级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肝硬度分级评估肝癌术前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人术前肝脏双期增强CT59例。术前确定肝硬度分级,与术后病理肝纤维化分级、临床肝功能分级、术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曲线和生存率进行级间差异性分析。结果 CT分级 1级与 2、3级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 4.9881和 5.4286,Ρ<0.05); CT分级之间的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前白蛋白(PAB)水平峰值或谷底或 20d后的时间区段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分级与病理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系数r=0.77(Ρ<0. 0001),与C-P分级的相关系数r=0.46(Ρ=0. 0011)。结论 肝硬度CT分级可以作为临床肝癌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测量保留肝容积率评估肝癌术前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原发性肝癌手术病人59例。所有病人均行肝脏双期增强CT扫描。术前用CT测量保留肝容积率,与术后切除容积和生存率进行级间差异性分析。结果保留肝容积率≤50%和>50%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81,P<0·05);而肝切除率≤50%和>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4,P>0·05)。结论保留肝容积率可以作为临床肝癌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CT分级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CT分级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研究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脏双期增强CT扫描.术前行肝硬化CT分级,并与术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及生存时间等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T分级Ⅰ、Ⅱ、Ⅲ、Ⅳ级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个月、14个月、5个月和2个月,Ⅰ级和Ⅱ级合并组与Ⅲ级和Ⅳ级之间有显著差异,经log-rank检验,3条生存曲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86,P<0.000),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率各CT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生存分析法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导管位置和CT分级与生存时间关系最密切,且CT分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CT分级越高,生存时间越短,硬化CT分级在介入手术前对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手术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准确评价肝储备功能对于临床治疗中在最佳疗效和最小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肝储备功能的评价方法较多,但均不够理想。本文介绍了功能 CT 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及特点,并论证其与肝癌手术风险的关系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肝脏储备功能是指肝脏受损后机体维持肝脏机能的代偿能力, 对肝恶性肿瘤病损切除术有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核医学肝胆功能显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估肝脏血流灌注, 在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99Tcm-半乳糖人血清白蛋白(GSA)和99Tcm-甲溴苯宁(mebrofenin)是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常用的显像剂, 该文就其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吲哚氰绿(ICG)15、Child-Pugh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为金标准,评估Gd-EOB-DTPA增强MRI定量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5例肝脏肿瘤患者及12例肝功能正常志愿者.所有受试者在术前(4周内)均进行了Gd-EOB-DTPA增强MRI检查、ICG清除试验、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以肝细胞摄取率(HUI)作为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指标.采用Spearmanrank相关检验分析HUI与ICG15、Child-Pugh评分及MEL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HUI与ICG15呈负相关(r=-0.718,P=0.003);HUI与Child-Pugh评分呈负相关(r=-0.663,P=0.007);HUI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711,P=0.003).12例小肝癌患者不同部位(肝左叶、右叶、尾叶)的HU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可以定量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并且能对不同叶段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分别描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技术评价肝硬化程度之可行性及其在肝储备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CT形态学分级方法对32例患者进行轻、中、重度3级肝硬化程度划分和分组(轻度组17例、中度组8例、重度组7例),并对3组患者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研究其CT灌注值差异以及CT形态学3分级和Child-Pugh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1)3级肝硬化之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值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肝硬化CT 3分级与Child-Pugh分级间具有高度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CT灌注值可作为影像学评价肝癌患者肝硬化程度和肝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存在差异,40例患者为显著强化的高信号动脉相为富血供肿瘤的癌灶;10例患者为却乏血供型肝癌,其中3例患者在动脉期轻度强化表现为等信号,7例患者无强化.在肝癌诊断准确率方面,肝脏MRI显著高于肝脏增强CT(P<0.05).结论 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诊断时,和肝脏增强CT检查相比,肝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近年来,用核医学技术测定肝储备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1-2].本研究探讨术前99Tcm-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ethylene hepatobiliary iminodiacetic acid,EHIDA)检测评估肝储备功能的可行性及其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MR常规扫描与功能成像在肝癌随访中综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2月-2012年12月在海军总医院接受手术或非手术(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射频消融、伽玛刀)治疗的44例肝癌患者,采用CT和MR技术进行随访评估,分析常规扫描(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MR常规T1WI、T2WI以及动态增强扫描)和功能扫描[CT灌注扫描、MR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和MR灌注扫描]在肝癌随访中的综合应用价值.其中16例肝癌术后患者着重对术后肿瘤复发和术区周围炎性反应进行评估,2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对肝癌病灶治疗后活性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44例患者经综合CT和MR常规及功能扫描后得到比较明确的诊断.16例肝癌术后患者,3例诊断为切缘旁复发,13例诊断为术后炎性反应或局灶性灌注异常.28例非手术治疗患者,13例诊断为肿瘤完全坏死,15例诊断为癌灶坏死不完全.结论 CT和MR功能扫描可作为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的有益补充,提高肝癌随访评估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肝癌介入治疗前肝脏储备功能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功能的损害肝癌介入治疗是常见并发症 ,治疗前对肝脏储备功能的正确评估 ,有助于确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常规肝功能检测仅反映肝实质损害程度和静息状态下肝功能代偿的现状 ,并不能敏感预测机体介入治疗时潜在的功能不全。本文将近年来几种比传统肝功能分级法更精确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作一综述。一、吲哚靛青绿试验[1 4 ]吲哚靛青绿 (indocyaninegreen ,ICG)是一种合成的三羰花青系红外感光深蓝绿色染料 ,它在血液中与血清蛋白 (脂蛋白 ,白蛋白等 )结合 ,能选择性地被肝脏摄取 ,然后以游离形式分泌到胆汁 ,经肠 ,粪…  相似文献   

16.
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作为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衍生序列能够显示复杂组织中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反映组织微观结构信息。其在肝脏主要应用于肝功能储备和肝脏纤维化程度评估、肝内良恶性肿块病变鉴别、及对肝癌经动脉化学栓塞术后复发评估等。就DKI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及在肝脏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联合残余肝脏体积法在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00例,均拟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同时评估残余肝脏体积,对患者实施Child-Pugh分级,对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肝脏扫描情况、肝脏体积等进行分析,探索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与Child-Pugh A级患者比,Child-Pugh B级患者ICG-R15、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Child-Pugh B级患者肝脏相对强化程度明显低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经Spearman行相关性分析,肝脏相对强化程度和ICG-R15为负相关,ICG-R15和肝脏相对强化程度、肝脏相对强化程度×肝脏体积、肝脏相对强化程度×残余肝脏体积比率的相关性逐渐增强。结论肝切除术前储备功能评估中,应用Gd-EOB-DTPA增强MRI联合残余肝脏体积评估法能够更准确的了解肝脏储备功能,为手术的实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肝癌诊断中应用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5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2月~2018年2月,其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以及肝脏MRI检查,对2种检查方法检查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肝癌患者,经MRI检查,其肝内病灶的检出数以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的结果(P 0. 05)。CT与MRI对于肝外病灶以及阳性率的检出情况相比,差异较小(P 0. 05);肝癌患者经MRI检查,其对于直径≤3cm的病灶检出率(96. 67%)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66. 67%),P 0. 05;肝癌患者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2. 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准确率(74. 00%),P 0. 05。结论肝脏增强CT以及MRI在肝癌诊断中应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RI与增强CT相比,其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肝硬化合并肝癌TACE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储备,并以TACE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对照,寻求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方法 51例肝硬化合并肝癌TACE手术患者,以TACE术前及术后4周的Child-Pugh分级为标准,分为功能恶化组及稳定组.MR-DWI为研究手段,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4周行MR检查,分别测量不同肝段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比较恶化组与稳定组的临床资料及ADC值,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DC值的变化.结果 恶化组与稳定组在TACE治疗前相关临床指标及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恶化组的ADC值在治疗前后分别为(1.43±0.20)×10-3,(1.17±0.18)×10-3 mm2/s;稳定组的ADC值为(1.76±0.17)×10-3,(1.58±0.23)×10-3 mm2/s,两组在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化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以评估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着ADC值下降,其储备功能受损,表现为TACE后肝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动脉早期扫描CT血管造影 (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 ,用TriggerBolus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 (一次屏气完成 )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MSCTA表现 ,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表现。结果 :动脉早期扫描MSCTA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 ,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 :动脉早期扫描MSCTA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