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脏切除术前正确评估肝癌病人的肝储备功能对预防术后肝衰竭具有重要意义,CT可结合肝脏形态学和功能学测量参数来综合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就CT对肝癌手术风险预测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手术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准确评价肝储备功能对于临床治疗中在最佳疗效和最小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肝储备功能的评价方法较多,但均不够理想。本文介绍了功能 CT 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及特点,并论证其与肝癌手术风险的关系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干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脉、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27俐小肝癌中,直径〈1cm者2例,1.0—3.0cm25例,CT平扫时23例表现为均匀低密度,4例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绝大多数病灶有强化表现,均匀或不均匀,少数病灶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大多数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延迟期大多数表现为低密度病灶。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与肝小血管瘤等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小肝癌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 s,门脉期70 s,延迟期5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2.5~3 ml/s,剂量为1.5 ml/kg,分析其CT表现特征.结果动脉期73%(27/37)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门静脉期65%(24/37)呈低密度,35%(13/37)呈高密度,其中8例平衡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肝癌氩氦刀治疗后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病人在明确诊断时已无法外科手术切除,往往采取综合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是手段之一,提高对其术后CT征象的认识,对进一步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管细胞型肝癌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型肝癌和肝门型胆管细胞型肝癌两类,在肝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中,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而居第二位。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型肝癌缺少血液供应,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治疗是其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作者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型肝癌14例,分析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5岁。临床表现:7例以腹痛为主,4例腹痛并发热,3例黄疸。所有病例甲胎球蛋白均为阴性。14例中10例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超声与CT诊断小肝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向阳  宋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74-1576
目的:比较超声与CT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48例超声拟诊为肝癌的病例行CT检查,作对比研究。结果:本组病例超声拟诊为肝癌48例,其中误诊6例,确诊率87.5%;CT漏诊5例,确诊率89.6%。结论:小肝癌在超声和CT像上均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但在早期,病灶较小、肝动脉血供不丰富、没有出现典型的组织坏死即病灶呈等密度时,CT可能会出现漏诊,此时结合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诊断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0例中采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triple-phase duplex-helical CT,TDHCT)检出的76个(瘤径≤3cm)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t carcinoma,SHCC)的CT图像,由有经验的CT室医师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MIW)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终端,分析、统计SHCC各时相病灶强化类型,计算检出率。依SHCC的典型表现,即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低密度,做出诊断。结果:76个SHCC在三期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6.8%(66/76)、61.8%(47/76)、93.4%(71/76)。小肝癌在动脉期89.3%(59/66)呈高密度,在门静脉期87.2%(41/47)呈低密度,在延迟期100%(71/71)呈低密度。结论:SHCC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其自身形态强化特点,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的检出率,TDHCT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肝癌射频治疗的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早期效果。方法采用CT增强扫描对45例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和密度的变化、肿瘤凝固性坏死区的范围及治疗后增强扫描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30d,45例肝癌患者57个肿块进行CT复查,28%(16/57)的肝癌病灶缩小,47%(27/57)的肝癌病灶大小无变化,25%(15/57)的肝癌病灶较术前增大,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5cm的病灶增大占29%(9/31),>5cm的病灶增大占23%(6/26)。病灶的CT值均减低约15HU左右,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71.9%(41/57)的病灶呈完全凝固性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坏死区域无强化。结论CT对肝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和密度变化以及肿瘤凝固性坏死大小的观察,给肝癌射频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重要指标,为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dual-layer detector computedtomography,DL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中小肝癌显示最佳的单能量值,实现在动脉期时对小肝癌的最优显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行上腹部能谱CT增强检查,并在检查前后一周内,病理学确诊小肝癌的64例患者的能谱CT数据,应用Philips能谱工作站,将患者动脉期的120kVp混合能量图像(A组)与不同单能量的图像(40~100keV和200keV)(B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测量各组图像中小肝癌、同层图像的肝实质的CT值,计算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背景噪声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单能量值升高,动脉期时相对应的CNR、SNR、图像背景噪声值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值均呈下降趋势,当能谱CT单能量水平处于40~60keV区间时,病灶的CNR值(4.09±2.34~1.75±1.16)、SNR值(9.09±4.21~7.07±2.48)、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90±0.25~2.78±0.42)均优于120kVp混合能量图像(0.96±0.82,5.36±1.61,2.53±0.51),而背景噪声无明显差异。在单能量处于40KeV水平时,病灶的CNR值(4.09±2.34)、SNR值(9.09±4.21)、图像的主观评分(2.90±0.25)最高,对小肝癌病灶显示最佳。结论DLCT在40keV单能量成像时小肝癌病灶具有最佳的CNR、SNR及良好的图像质量评分,能够在动脉期更好的显示小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对97例肝癌患者行肝脏增强后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重组方法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并与术中探查结果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做对照观察。结果:97例中癌肿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69例,肿瘤压迫邻近血管者19例,肝动脉变异38例(39%),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16例,门静脉癌栓11例,合并肝硬化者7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例,除30例患者行TACE治疗外,其余67例均行手术治疗,与术中探查结果相一致者63例,正确率95.5%。在30例同期行DSA检查的肝癌患者中,3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与DSA无显著差异,对4级以上分支的显示不如DSA,在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及血管变异的显示上与DSA完全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特别能精确判断肿瘤与肝脏血管的关系,充分了解肝脏血管变异情况,对指导外科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癌的螺旋CT灌注扫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至关重要,由于双期扫描在病变定性方面的不足,一种新的CT灌注技术应运而生,它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被中外学者关注,目前已成功的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和成果。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73例肝癌患者中,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也被应用。结果:在评价肝动脉解剖识别方面,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01)。在评价肿瘤病灶供血动脉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多平面重建(P〈0.05)。在评价肿瘤血管的连续性和血管形态方面,MIP优于VRT(P〈0.001);MIP优于MPR(P〈0.001);VRT优于MPR(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评价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白兔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肾积水模型。分为对照组,梗阻2、4及8周组,后3组在解除梗阻后再饲养4周,各组在梗阻解除前、后均行MSCT灌注扫描,测量右肾皮、髓质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值并进行比较。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制成普通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病理改变。结果 (1)MSCT检查显示梗阻2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右肾皮质的BF、BV分别为(864±32)ml·100g^-1·min^-1、(19.5±0.9)ml/100g,较梗阻解除前[分别为(630±37)ml·100g^-1·min^-1、(14.0±1.2)ml/100g)]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37、-12.11,P值均〈0.01);右肾髓质的BF、BV分别为(182.1±7.5)ml·100g^-1·min^-1、(8.37±0.51)ml/100g,比梗阻解除前[分别为(132.6±3.9)ml·100g^-1·min^-1、(5.13±0.35)ml/100g)]也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52、-11.51,P值均〈0.01)。(2)梗阻4周、8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右肾皮质BF[分别为(525±15)、(512±10)ml·100g^-1·min^-1]、BV[分别为(12.8±0.6)、(9.4±1.0)ml/100g]与梗阻解除前[分别为(515±23)、(505±16)ml·100g^-1·min^-1,(12.2±0.8)、(10.3±0.5)ml/100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上,梗阻时间短,解除梗阻后的病理变化较轻,梗阻时间长,解除梗阻后的病理变化重。结论 MSCT灌注成像不仅能够提供肾积水形态学的信息,又能提供血流灌注的信息,在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排CT三期扫描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的CT图像,采用双源64排螺旋CT机(SIEMENS),扫描参数:120 kV,270~300 ms,层厚7 mm,螺距3;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5~30 s)、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50~60 s)及延时期(注射对比剂后120~180 s)扫描.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或以上水平的影像学专家在不知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分析SHCC各时相表现,分别确定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点,如2人意见不同时可进行讨论,直至2人意见相同.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 57例患者共发现7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时期检出率分别为92.9%、75.7%和81.4%,三期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HCC动脉期检出率最高,定性诊断主要依据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CT三期扫描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少见强化方式的影像分析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不典型强化的肝癌C T资料。结果21例中,小肝癌9例,结节型10例,巨块型2例。平扫17例呈低密度,4例呈等密度,瘤内密度均匀16例,5例密度不均匀。多期增强检查21例中,动脉期5例呈低密度,等密度4例,高密度12例。门脉期7例呈高密度,10例呈等密度,4例病灶呈低密度。延迟期1例呈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18例呈低密度。结论 M SC T的多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肝癌少见的强化方式,对其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外生型肝癌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72. [3]刘传玺,李吉昌.临床超声影像诊断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209.为了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现总结应用超声显像观察了6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就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价值作初步分析。1材料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8~68岁。全部经超声检  相似文献   

19.
CT机单层螺旋CT发展到今天、多层螺旋CT(64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具有优良密度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受检者受线量少。多层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检查。如何正确地运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对小肝癌、小血管瘤的检出率、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流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在TACE术后,HBF、HBV值(167.89±96.06,14.95±15.1)较肝癌TACE术前值(250.59±129.56,24.44±20.03)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灌注参数(HBF、HBV)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