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共表达腺病毒并观察其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完成。①分别克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分别依次亚克隆至穿梭载体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AdT-B2V并酶切鉴定;后经PmeI酶切线性化后与骨架质粒感受态细胞AdEasier-1 Cells经电穿孔法同源重组得到腺病毒质粒pAdBMP-7并酶切鉴定。②PacI酶切线性化后的pAdBMP-7腺病毒质粒转染293细胞包装后获得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BMP-7,在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细胞个数,测定AdB2V滴度。③将AdBMP-7体外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以B-肌动蛋白为内参照,未感染细胞为对照。④AdB2V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后72h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以未感染组为对照。 结果:①酶切鉴定表明外源基因已插入到pAdTrack—CMV穿梭质粒且腺病毒重组质粒pAdBMP-7构建成功。②经293细胞包装3d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氯化铯梯度离心法最终获得约3&;#215;10^9 efu/L滴度的重组腺病毒。③体外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证实外源基因可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中表达,未感染组为阴性。④AdB2V感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后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观察到外源基因的阳性表达,未感染组呈阴性表达。 结论:成功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证实了其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表达,为骨再生的局部联和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人骨保护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转染能力及表达效率。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第三军医大学完成。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骨保护素基因片段插入到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巨细胞病毒上,利用PadEasy系统与骨架质粒在大肠杆菌BJ5183胞内进行同源重组,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得到携带人骨保护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将携带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感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载体进行鉴定,利用绿色荧光报告基因转染结果,以荧光计数法检测重组腺病毒的滴度,应用Western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保护素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酶切鉴定及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明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可达2.5×109pfu/mL,具有很强感染能力。②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后48h,Western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检测到人骨保护素的蛋白表达。结论: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可成功构建含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且能高效转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人骨保护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转染能力及表达效率。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第三军医大学完成。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骨保护素基因片段插入到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巨细胞病毒上,利用PadEasy系统与骨架质粒在大肠杆菌BJ5183胞内进行同源重组,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得到携带人骨保护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将携带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感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载体进行鉴定,利用绿色荧光报告基因转染结果,以荧光计数法检测重组腺病毒的滴度,应用Western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保护素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酶切鉴定及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明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病毒滴度可达2.5&;#215;10^9pfu/mL,具有很强感染能力。②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后48h,Western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检测到人骨保护素的蛋白表达。结论: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可成功构建含人骨保护素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且能高效转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促进软骨的再生和重建.实验拟证实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促进兔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pAdTrack-CMV,pAdEasy-1 及pGEM-T-BMP-7质粒均由许国华博士惠赠;大肠杆菌TG1、DH5a、BJ5183及包装细胞株293为本实验室保存: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只购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②实验过程及评估:构建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CMV-BMP-7:首先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序列插入到穿梭载体pAdTrack中,得到重组腺病毒pAdCMV-BMP-7;传代培养至第3代兔骨髓基质细胞,加入不同滴度值的AdCMV-BMP-7培养7 d,以感染腺病毒空载体和未感染AdCMV-BMP-7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作为阴性对照,观察碱性磷酸酶含量与时间及剂量的关系.结果:①重组AdCMV-BMP-7的构建:采用的AdEasyTM-1载体系统含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筛选时间大为缩短,得到大约34 kb大小的AdCMV-BMP-7.②AdCMV-BMP-7促进兔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结果:感染AdCMV-BMP-7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合成碱性磷酸酶明显增加且旱时间及剂量依赖性,而骨髓基质细胞感染腺病毒空载体对碱性磷酸酶合成无影响,提示骨髓基质细胞在单一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作用下即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AdCMV-BMP-7能够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且成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在骨缺损的治疗研究中运用较多,但其异构体VEGF121的研究较少.目的:构建携带VEGF121-FLAG和hrGFP-1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并观测其在骨髓基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以pTG19T-VEGF121为模板利用PCR技术突变VEGF121基因以去除VEGF121基因中终止密码子,之后在基因序列前后分别加入NotⅠ和XhoⅠ酶切位点,并将得到的基因亚克隆至pMD19-T质粒上,双酶切pMD19-T-VEGF121和pShuttle-CMV-IRES- hrGFP-1质粒,凝胶回收小片段和大片段,后进行连接反应,完成穿梭质粒的构建.重组病毒物理滴度测定后感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经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实重组腺病毒质粒构建成功,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表明, 感染重组腺病毒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表达.可见构建的携带VEGF121-FLAG和hrGFP-1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可在真核细胞表达, 有可能用于缺血性疾患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HSP75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HSP75蛋白在C17.2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含人HSP75基因质粒中扩增HSP75基因,连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区域,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 HBAd-MCM-HSP75-GFP,在LipofiterTM转染试剂的介导下与腺病毒辅助骨架质粒p HBAd-BHGloxΔE1,3 Cre共转染HEK293细胞,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重组腺病毒在C17.2细胞中的感染情况及HSP7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酶切鉴定、测序、PCR鉴定,HSP75基因已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中,并与病毒骨架质粒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重组腺病毒滴度为1.0×1010PFU/ml;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表达HSP75蛋白。结论 HSP75重组腺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对C17.2神经干细胞具有较高的表达效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和骨形态蛋白2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缺损中均具有成血管成骨作用,目前国内在以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和骨形态蛋白2基因联合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面少有报道。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21与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双基因腺病毒穿梭质粒。方法:将质粒pShuttle-CMV-VEGF121-IRES-hrGFP-1经KpnⅠ/XbaⅠ酶切后,将BMP2片段定向连入pShuttle-CMV-VEGF121-IRES,构建可同时表达2个目的基因重组质粒pShuttle-CMV-VEGF121-IRES-BMP2,注入H5a细胞扩增,铺板,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将已构建确认正确的腺病毒质粒,经BJ5183-AD-1电转感受态细胞进行电穿孔后,铺板,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进行酶切分析,PCR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与结论:酶切分析及核酸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提示实验成功构建了血管内皮生长121及骨形态蛋白2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角质生长因子(KGF)基因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到间充质干细胞(MSC)中,增强MSC胸腺修复功能,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KGF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并测定病毒滴度。转染至小鼠骨髓MSC中,为胸腺组织修复免疫功能恢复提供前期实验基础。结果表明:重组穿梭质粒pShuttle-GFP-mKGF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6 kb和5.1 kb 2个条带;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pAdxsi-mKGF病毒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阳性克隆;测定重组腺病毒Ad-EGFP-mKGF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的滴度为1.6×1010 pfu/ml。转染后10 hMSC开始表达荧光,6-8 d达高峰,转染率可达92.3%,28 d仍有表达。结论:pAdxsi-mKGF病毒质粒构建成功并能高效、安全地转染MSC。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在293细胞制备高滴度的病毒。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自真核表达载体pMD18-T-METH1中酶切出METH1基因,亚克隆至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盒的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形成转移质粒pAdTrack-CMV-METH1,在大肠杆菌BJ5183内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载体pAd-METH1。以pAd-METH1为模板,经DNA测序正确后,用PacI酶切线性化pAd-METH1,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①构建了携带外源基因人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穿梭载体pAdTrack-CMV-METH1。②制备了METH1重组腺病毒载体pAdEasy-METH1。③METH1重组腺病毒可感染293细胞并在293细胞中进行有效的复制。结论: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能够快速构建腺病毒载体,制备高滴度重组病毒,为METH1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LIM矿化蛋白1 (LIM Mineralization protein, LMP-1)是一种细胞内非分泌蛋白,主要在骨的钙化阶段起作用.目前发现LMP-1可以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多种蛋白质合成增加,提示其可能通过招募众多的成骨因子共同参与成骨细胞的分化.目的:应用AdEasy腺病毒载体系统构建人LMP-1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并检测感染病毒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MP-1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6-03/2007-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纯种新西兰大白兔3只,用于分离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携带人LMP-1基因的plRES2-EGFP-LMP-1质粒由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骨科保存;AdEasy腺病毒由美国Tong-Chuan He博士惠赠:人胚肾293细胞由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王宏兵硕士惠赠.方法:以plRES2-EGFP-LMP-1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在下游引物中加入特定序列,使扩增出的LMP-1基因带有编码6个组氨酸(即His标签)的碱基序列,将其作为目的基因,TA克隆后测序.双酶切后插入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内,经Pme I线性化,在BJ5183菌内与骨架质粒pAdeasy-1的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LMP-1.通过脂质体介导在HEK293细胞内包装出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Ad-LMP-1,扩增纯化后测定滴度,以最佳MOI值体外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LMP-l表达.主要观察指标:重组腺病毒质粒pAd-LMP-l的鉴定,检测其滴度及感染效率.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细胞LMP-1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1]测序鉴定携带His标签的LMP-1基因的重组质粒pMDl8-T-LMP-1构建成功.包装扩增后获得滴度约3.5×109efu/mL的腺病毒重组体Ad-LMP-1.以150的MOI值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获得最佳感染效率,感染3d后达50%~70%. [2]病毒感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表达LMP-1mRNA及蛋白.结论:成功构建携带His标签的人LMP-1基因的腺病毒重组体,证实感染重组病毒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表达LMP-1.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