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出现的大脑听觉皮质老化的发生发展规律,为老年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所有受试者为2002-01/2005-0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者。以306通道全头型脑磁图仪分别测试青年组(18~28岁)30例、老年前期组(45~59岁)35名、老年期组(60~80岁)32名健康受试者0.5,1,2,4,6kHz纯音诱发的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质脑磁场M100,并与其MRI解剖影像信息叠加整合,得到大脑听觉皮质磁源性影像。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各刺激频率纯音所诱发M100的潜伏期、波幅及其等电流偶极在X、Y、Z坐标轴的三维定位。结果:97名健康人均完成全部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前期组和老年期组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其纯音听力在所有测试频率均随年龄增加显著逐渐下降(P<0.01);M100的潜伏期随年龄增加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②老年期组在各刺激声频率诱发的M100潜伏期和波幅均较老年前期组和青年组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延长或降低;M100的等电流偶极位置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质均在2,6kHz刺激声发生向内、后、下方向的位移或偏离,在4kHz均发生向内、后、上的位移或偏离;等电流偶极的位置分布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分散。结论:老年人的大脑听觉皮质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大脑听觉皮质在激活的时间、程度和空间位置的重组,探寻纠正和改善这种重组发生的方法可能成为未来有希望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大脑听觉皮质功能区老化的神经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出现的大脑听觉皮质老化的发生发展规律,为老年聋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所有受试者为2002-01/2005-0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者。以306通道全头型脑磁图仪分别测试青年组(18~28岁)30例、老年前期组(45-59岁)35名、老年期组(60-80岁)32名健康受试者0.5,1,2,4,6kHz纯音诱发的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质脑磁场M100,并与其MRI解剖影像信息叠加整合,得到大脑听觉皮质磁源性影像。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各刺激频率纯音所诱发M100的潜伏期、波幅及其等电流偶极在X、Y,Z坐标轴的三维定位。 结果:97名健康人均完成全部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老年前期组和老年期组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其纯音听力在所有测试频率均随年龄增加显著逐渐下降(P〈0.01);M100的潜伏期随年龄增加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②老年期组在各刺激声频率诱发的M100潜伏期和波幅均较老年前期组和青年组出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延长或降低;M100的等电流偶极位置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质均在2,6kHz刺激声发生向内、后、下方向的位移或偏离,在4kHz均发生向内、后、上的位移或偏离;等电流偶极的位置分布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分散。 结论:老年人的大脑听觉皮质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大脑听觉皮质在激活的时间、程度和空间位置的重组,探寻纠正和改善这种重组发生的方法可能成为未来有希望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脑磁图脑诱发磁场发生源大脑半球空间位置差异。方法对31例健康受试者(男27例,女4例)分别给予左、右耳纯音刺激,刺激强度为90dB,频率为2kHz,刺激间隔1s,持续时间8ms,记录脑听觉诱发磁反应(AEFs)。结果AEFs的主要波峰为M100,位于双侧大脑半球颞横回,两侧ECD位置由头坐标系统中的X、Y、Z轴表示,结果显示给予左耳纯音刺激,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X、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Y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予右耳纯音刺激,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X、Z轴无显著性差异(P>0.05),ECD在左、右侧大脑半球Y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康青年人对纯音刺激的诱发磁反应左、右侧半球反应位置在Y轴存在显著性差异,M100位置均在Y轴显示不对称,即左侧M100位置位于颞横回偏后,右侧M100位置位于颞横回偏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听觉诱发电位P50变化特点及其最佳表达方式。方法:应用听觉条件(S1)-测试刺激(S2)范式对30名正常受试者进行P50测试,分析P50在性别间的差异及其不同表达方式间的异同。结果:正常人S1诱发的P50波(S1鄄P50)潜伏期在Cz、Fz和Pz脑区分别为(61.07±14.05)ms、(63.47±15.02)ms和(56.42±20.49)ms,波幅分别为(3.83±3.33)μV、(3.67±2.53)μV和(3.07±2.81)μV;S2所诱发的P50波(S2鄄P50)潜伏期在Cz、Fz和Pz脑区分别为(52.27±32.34)ms、(54.53±30.43)ms和(47.25±33.32)ms,波幅分别为(1.40±1.44)μV、(1.36±1.24)μV和(1.12±1.28)μV;S2鄄P50波幅显著低于S1鄄P50(P<0.01),S2/S1比率为(38.34±29.64)%,其95%可信区间为32.06%~44.62%;S1鄄S2[波幅(μV)]和100(1-S2/S1)[波幅(μV)]的范围分别为(2.25±2.35)μV和(59.25±30.55)μV,其可信区间为1.75~2.75μV和52.78~65.72μV。男性与女性组S1鄄P50和S2鄄P50潜伏期和波幅没有差异。结论: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P50是一种反映大脑抑制功能的脑电生理学新指标;通过其变化可反映大脑正常感觉门控的功能状态。其最佳表达方式是S1-S2[波幅(μV)]和100(1-S2/S1)[波幅(μV)]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能直接地表达感觉门控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间歇性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iTBS)对健康受试者大脑吞咽运动皮质和小脑吞咽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 并探讨小脑iTBS调节吞咽功能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为优势侧小脑组(15例)、非优势侧小脑组(15例)、对照组(14例)。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和非优势侧小脑假刺激, 非优势侧小脑组给予优势侧小脑假刺激和非优势侧小脑iTBS干预, 对照组给予双侧小脑假刺激。iTBS干预前后, 分别对受试者双侧大脑和双侧小脑的舌骨上肌群代表区进行单脉冲经颅磁刺激(TMS)测定, 观察受试者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 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双侧大脑吞咽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P<0.05);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仅刺激同侧小脑的MEP波幅升高(P<0.05)。在MEP波幅与基线相比的百分比变化方面, 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 非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和刺激同侧小脑的数值较高(P<0.05);与非优势侧小脑组干预后同指标比较, 优势侧小脑组刺激双侧大脑皮质的数值较低(P<0....  相似文献   

6.
背景F波是末梢神经接受最大电刺激,从肌肉诱发出来的后期合成活动电位之一,是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反映,对F波的研究已经被作为衡量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一种手段.但F波具有低波幅和出现不稳定的特点,如何使F波的出现更加稳定和明显且又不影响F波的最短潜伏期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方向.目的了解枕骨粗隆处磁刺激对F波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对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日本熊本机能医院.对象选择2000-03/2001-03日本熊本机能医院的工作人员13名,男6名,女7名,年龄20~54岁,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史,体内无植入金属体.方法枕骨粗隆上或稍低处使用8字形磁刺激头进行磁刺激,右腕关节尺神经上进行电刺激,在右手的第一骨间肌记录肌电活动,每一个受试者均分别记录磁刺激前、磁刺激后间隔30,50,100和300 ms时电刺激的F波,每一个实验条件下记录10个F波.主要观察指标①M波的波幅.②F波平均波幅与M波波幅比.③F波最大波幅与M波波幅比.④F波最小潜伏期.⑤F波平均持续时间.⑥F波出现频率(F 波波幅≥0.05 mV).结果13名健康自愿者的实验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磁-电刺激间隔50 ms时F波平均持续时间出现极显著性延长[(8.39±1.59),(6.75±1.62)ms,P<0.001];F平均/M波幅出现极显著性升高[1.73±1.20,0.87±0.78,P<0.001];F最大/M波幅出现显著性升高[4.07±2.59,2.19±1.76,P<0.05];F波出现频率出现极显著性升高[(80.77±22.89),(61.82±23.16)%,P<0.001];在磁-电刺激间隔100 ms亦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任何实验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F波最短潜伏期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枕骨粗隆处磁刺激明显改变了脊髓前角细胞兴奋性,表现为当枕骨粗隆处施行的磁刺激和腕关节处尺神经电刺激间隔一定的时间时,F波波幅增高,时程延长.同时还发现无论在任何实验条件下,F波最短潜伏期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映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客观指标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特征。方法:应用配对设计,对2002-02/2003-12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经老年认知功能量表筛查的58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实验组)及58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产安培MK-15诱发电位系统完成听觉P300检测。针状电极产自丹麦ECI公司。电极位置参照国际脑电图学会10/20标准,记录电极置于中央中线Cz点,参考电极置于右耳M2点,前额FPz点接地,电极间阻抗小于5kΩ,分析时间为1000ms。被检者接受双耳的短音刺激,刺激频率为1次/s,刺激持续时间10ms,灵敏度为5μV,带通低频滤波0.1Hz,高频滤波50Hz,叠加200次。采用两套触发和刺激系统、两个完全独立的时间窗口来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300检测。非靶刺激(NT)强度为85dB,频率为1000Hz,占80%。靶刺激(T)频率为2000Hz,强度为95dB,随机出现,串插在非靶刺激中,占20%。两者次序关系的范例如下:NTNTNTTNTNTNTNTTTNTNTNTNTNTTNTNTNT。受试者对靶刺激作按键反应,每例重复2次,取平均值。在听觉诱发电位P300检查的当日,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老年认知功能量表分别评价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主要观察靶刺激时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成分N1,P2,N2,P3潜伏期及波幅和反应时间。N2,P2为内源性成分,N1,P2为外源性成分,N2,P3为潜伏期及反应时间代表大脑皮质的觉醒态度,大脑激活水平或兴奋性水平。P2,P3的波幅与注意、记忆有关,即与认知资源容量及对认知资源容量的分配能力有关。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两组各5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靶刺激实验组P2,N2,P3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犤P2(205±32),(184±29)ms,t=3.266,P<0.01;N2(281±26),(230±24)ms,t=4.054,P<0.01;P3(358±19),(321±17)ms,t=9.767,P<0.01犦。P2,P3波幅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犤P2(2.51±1.49),(3.39±2.09)μV,t=3.101,P<0.01;P3(2.03±1.53),(8.09±1.28)μV,t=3.496,P<0.01犦。实验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犤(475±62),(330±45)ms,t=12.878,P<0.01犦。②女性抑郁组P3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比男性抑郁组明显延长(P<0.01)。③实验组老年认知功能量表总分与N2,P2,P3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P<0.05,而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与听觉诱发电位P300无相关性(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P300能客观的反映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降低、认知资源容量减少以及对认知资源的分配能力降低。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改变与老年认知功能量表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文化合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对人工耳蜗术后听功能进行评估,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波形特点及正常数值,并评价患者听觉传导通路功能。方法:测试于2002-07/2004-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测听室进行。对53例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3,10,20电极进行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测试,刺激率≤100Hz,脉冲宽度:25,50,75μs/相。结果:5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交替极性刺激较单一极性伪迹小。对侧记录较同侧记录的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伪迹小。②随刺激频率增加,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各波潜伏期逐渐延长。改变高截止频率,Ⅴ波潜伏期缩短缩短(1.5~3kHz)或保持不变(3~25kHz);改变低截止频率(100~0.002Hz),Ⅴ波潜伏期保持稳定。③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阈值随刺激脉宽增加渐降低,在20电极较3,10电极低(P<0.01),3,10电极间无差异(P>0.05)。④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Ⅲ波、Ⅴ波潜伏期在3电极较10,20电极长(P<0.01);在10电极较20电极长(P<0.01)。⑤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测试波形出现率为96.22%。结论:①建立了合适的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测试模式。②刺激耳蜗不同部位电极时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R阈值、潜伏期存在差异。③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是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听功能进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尺神经-大鱼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正常值,以定量分析尺神经共同刺激所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大鱼际潜伏期的误差。 方法正常组112例,记录224侧正中神经-拇短展肌(APB)和224侧尺神经-大鱼际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另对其中10例20侧正中神经,分别记录以正中神经-APB最大波幅之刺激强度的30%、50%、70%、100%刺激时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其中4例分别予以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记录CMAP潜伏期和波幅。CTS组16例,记录到正中神经-APB的CMAP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记录尺神经共同刺激效应后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 结果①正常组:尺神经-大鱼际远端潜伏期为(3.17±0.25)ms,波幅为(6.60±1.07)mV;正中神经-APB远端潜伏期为(3.45±0.31)ms,波幅为(6.47±1.08)mV。当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从引出最大CMAP波幅之强度的30%、50%、70%增加至100%,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相应缩短0.1~0.3ms;达到最大波幅后继续增加刺激强度至120%、150%和200%的超强刺激,则潜伏期不再继续缩短。②CTS组:尺神经共同刺激所引起的正中神经-大鱼际CMAP潜伏期缩短范围为0.5~8.7ms,导致正中神经-APB的错误潜伏期范围为(2.9~4.1)ms。 结论CTS患者正中神经检测时,若正中神经-APB CMAP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大而缩短超过0.3ms,并且达到2.9~4.1ms的范围,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尺神经共同刺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成对关联刺激(PAS)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募集健康受试者10例.干预前检测所有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其MEP波幅、MEP潜伏期和静息运动阈值(RMT);次日相同时间点,给予左侧大脑半球及其对侧腕部正中神经频率为0.05 Hz、强度为120% RMT、刺激间隔(ISI)为10 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干预后1 min检测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EP波幅、MEP潜伏期和RMT;间歇1周,以消除PAS10对受试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在相同时间点给予同侧大脑半球频率为1 Hz、强度为120% RMT、共1000个脉冲的rTMS干预,干预后1 min检测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干预前、PAS10干预后1 min、rTMS干预后1 rmin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10例受试者MEP波幅、MEP潜伏期和RMT分别为(2.93±0.99)mY、(20.97±1.67)ms和(46.06±5.32)%;PAS10干预后1 min分别为(1.14 ±0.76)mV、(21.87±l.09)ms和(52.06±4.20)%;rTMS干预后1 min分别为(2.24±0.79)mY、(20.88±1.94)ms和(49.00±4.54)%.PAS10干预后1 rmin的MEP波幅、MEP潜伏时、RMT与PAS10干预前的差值分别为(1.83±0.14)mV、(0.90 ±0.26)ms和(6.00±1.13)%;rTMS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值分别为(0.69±0.l0)mV、(0.09±0.05)ms和(3.94±0.93)%.rTMS干预后1 min与干预前比较,MEP波幅降低、RMT增大(P<0.01),而MEP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PAS10干预后1 min与干预前比较,MEP波幅降低、MEP潜伏期延长、RMT增大(P<0.01).PAS10干预后1 min与rTMS干预后1 min比较,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而且,PAS10干预前、后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值与rTMS干预前、后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S10以及低频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均有抑制作用,而PAS10较低频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抑制的即刻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