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GF-β1对大鼠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和IL-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洋  周善璧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577-1580
目的:探讨IL-2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IL-2表达的影响及TGF-β1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使用TGF-β1眼液),实验对照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使用氯霉素眼液)及空白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使用氯霉素眼液)3组,分不同时间点用RT-PCR法检测角膜植片中IL-2 mRNA的含量变化,并进行显微镜观察,根据角膜移植植片水肿,混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排斥指数评分(RI)。结果:实验组大鼠植片存活时间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延长(19.3±1.4dvs13.7±2.6d,P<0.01);实验组各个时间点IL-2 mRNA的含量较实验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TGF-β1对大鼠穿透性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下调植片中I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Shi WY  Wang X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2):145-149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动态变化,及对角膜植片透明性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我院行PKP术并有完整记录的患者648例(648只眼),男444例(444只眼)、女204例(204只眼)进行随访,统计术后05、1、3、6、9、12、18、24、36、48个月等10个不同时间内皮型免疫排斥的发生率,以及植片混浊的发生率,比较两者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制成动态变化曲线,并对术前的病因与术后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片混浊与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线性相关回归分析,P<001);术后3年,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仍有一定比例。术前不同病因及炎性背景的眼病,因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同,而影响植片透明性。结论PKP术后,植片的透明性主要受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二者密切相关;各种角膜疾病因炎性反应不同,其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也不同,重视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对维持术后角膜植片的透明性,保证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45149)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角膜的屈光情况。方法 取近三年来已行PKP的60例病人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根据角膜地形图提供的资料,得出结果。结果 角膜地形图中非对称蝶形结构和不规则形在术后不同时时间均可出现。光趋向。角膜的散光轴向倾向于垂直向方位。结论 术后角膜屈光力较正常角膜明显增加,有形成近视及近视散角膜地形图检查能确切地反映PKP后的角膜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IL-1,2,6,8表达的影响及TGF-β1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使用TGF-β1眼液),实验对照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使用氯霉素眼液)及空白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使用氯霉素眼液)3组,分不同时间点用免疫组化法、ELISA法及RT-PCR法检测角膜植片中TGF-β1、IL-1β及IL-2mRNA的含量变化,以及大鼠外周血中IL-6,IL-8含量的变化,并进行显微镜观察,根据角膜移植植片水肿,混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排斥指数评分(RI).结果 实验组大鼠植片存活时间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延长(19.3±1.4)dvs(13.7±2.6)d,P<0.01;实验组各个时间点IL-1β,IL-6,IL-8及IL-2mRNA的表达较实验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TGF-β1对大鼠穿透性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下调植片中多种白介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屈光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因圆锥角膜行LKP 30只眼与PKP 25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以及全拆线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平均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值,分析两种术式术后屈光状态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LKP与PKP术后BCVA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全拆线后LKP平均提高0.27±0.16,PKP为0.25±0.24;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改变,全拆线前后比较LKP改变为(-2.29±4.58)D,PKP为(-6.24±2.71)D,两者之前有差异;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全拆线前后比较LKP增大4.11±2.94,PKP为5.71±2.53,两者之间无差异;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全拆线前后比较LKP减小5.31±7.96,PKP为1.06+4.47,两者之间有差异。结论圆锥角膜行LKP和PKP两种术式相比,术后均BCVA逐渐上升,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发展,平均角膜曲率增大而散光减小,但LKP较PKP拆线时间早,全拆线前后相比LKP角膜散光变化较大而PKP的等效球镜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板层间的积液已成为接受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后伴类固醇性高眼压患者的新主诉。首例LASIK术后的内表面积液被报告于1999年。类固醇性眼压升高和上皮内生是此例患者的显著特征。随后,更多的上皮水肿和类固醇性高眼压病例被报告。这些病例中积液的病理机制推测是高眼压,导致房水自内皮向肉食品表面扩散,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急性眼内炎随时间变化的发病率。 方法: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眼内炎和术后并发症作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从1963年到2003年3月进行广泛的检索,然后对其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从相关文章和发表汇编所列的文献目录中确定补充的资料。记录急性眼内炎作为术后并发症的患眼的比例,对随时间变化汇总的发病率进行评定。结果:1870篇有关主体的文章中,对其中66篇报道了眼内炎并符合选择标准的原文进行了分析。总共汇总了90549例PKs。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总体估计值为0.382%。但是其中出现一个随时间发展的变化。眼内炎发病率在2000到2003年间为0.200%,20世纪90年代为0.453%。80年代为0.376%,70年代期间为0.142%。另外与1991年及以前相比。1992年以后眼内炎的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 结论:本系统评价表明近十年来与PK相关的眼内炎的发病率下降了。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感染性眼病。此病占感染性角膜疾病的1.9%。由于本病不易诊断且无特效的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较困难,往往使病人失明或角膜溃疡穿孔以致摘除眼球。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并发角膜植片真菌感染更为凶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变化情况,以明确这两种术式对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ecular microscopy)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I MAGEnet2000)连续采集分析17例穿透性角膜移植及13例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细胞情况,观察术后患者1、3、6、12及24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眼)PKP术前供体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390.4±259.5)个/mm2,术后1个月为(3073.7±392.1)个/mm2,术后3个月为(2834.0±456.1)个/mm2,术后6个月为(2591.2±366.7)个/mm2,术后12个月为(2180.6±250.8)个/mm2,术后24个月为(1820.5±198.2)个/mm2。13例(眼)DLKP术前患者健眼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442.7±178.7)个/mm2,术后1个月为(3224.3±315.4)个/mm2,术后3个月为(3062.2±277.2)个/mm2,术后6个月为(2978.3±287.3)个/mm2,术后12个月为(2968.3±312.9)个/mm2,术后24个月为(2888.5±296.7)个/mm2。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内皮细胞丢失速率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小,术后细胞存活数目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多。  相似文献   

11.
杨洋  周善璧 《眼科新进展》2008,28(7):501-50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角膜植片中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分布及含量的变化.方法 供体雌性Wistar大鼠20只,受体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SD大鼠各20只,均选右眼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4周4个时间点,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角膜植片中TGF-β1及IL-1β的含量变化.结果 实验组1-4周TGF-β1的表达较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高(13.88±1.74,5.12±0.31,5.24±0.54;15 84±2.56,5.86±0.64,6.96±0.55;18.46±2.36,6.67±1.73,8.26±0.98;17.06±2.02,4.61±0.23,7.22±0.39;P均<0.01);实验组术后2-4周3个时间点IL-1β的表达较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7.74±0.73,18.55±1.84,15.76±0.44;5.94±0.64,16.00±0.76,12.44±0.55;5.24±0.35,11.06±0.09,10.49±0.56,P均<0.01).结论 TGF-β1能通过显著下调植片中IL-1β的表达,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术后可引起眼内无菌性炎症反应及膜性增殖,一般认为与血一房水屏障破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我们应用自备的可溶性眼组织抗原,采用间接血凝集试验和白细胞移行抑制试验,对120例白内障术后和100例外眼病术后患者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早期植片上皮缺损和愈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 62眼行部份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裂隙灯显微镜和荧光素染色法观察术后植片上皮的缺损情况 ,分类并记录植片上皮的愈合时间 ,分析植片上皮愈合时间与角膜原发疾病、新生血管增生、受体性别、年龄以及供体眼球保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植片上皮的平均愈合时间为 3 45天± 2 72天 ,圆锥角膜组的植片上皮愈合时间与大泡性角膜病变组、角膜白斑组相比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 :0 0 45和 0 0 0 7) ;植片上皮愈合时间与受体性别、植床新生血管增生无关 (P值均 >0 0 5 ) ;大于 61岁年龄组与小于 2 0岁年龄组、 2 0岁至 40岁年龄组的上皮愈合时间相比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为 0 0 0 3和 0 0 0 4) ;供体眼球保存时间大于 12小时组的植片上皮愈合时间较小于 12小时组明显延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 =0 0 0 8)。结论 植片上皮愈合时间受原发角膜疾病种类、受体年龄、及供体眼球保存时间的影响 ,与受体性别、植床新生血管增生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14.
角膜移植术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角膜移植术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将其发展成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用药的辅助性检查。方法:在Lewis大鼠建立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使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了移植术后血清sIL-2R的变化。结果:同基因移植术后sIL-2R无显著变化。同种异体移植组术后sIL-2R第6天开始增高,第9天达高峰,第11天进入平台期。其显著变化出现于临床表现之前。结论:sIL-2R水平的消长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移植术后检测sIL-2R有助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眼科学服 1996;12;51—5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TRA)术与Ahmed 阀(AGV)植入术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青光眼(post-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glaucoma,PKG)的临床疗效与角膜植片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 年4 月至2018年4 月PKG患者47例47 眼,按手术方式分TRA组与AGV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追踪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泪液中IL-6、IL-10mRNA动态表达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在角膜移植创伤愈合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吸取术前1d、术后1周及3周的泪液,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IL-6、IL-10mRNA表达水平,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手术组病例患者术前1d、术后1周及3周泪液中IL-6的CT值分别为18.471±2.698、18.723±2.640、20.706±2.445,对照组泪液中IL-6的CT值为22.801±2.834.IL-10在相应的CT值检测点分别为15.178±1.640、16.042±2.516、16.690±2.296,对照组IL-10的CT值为21.251±3.111.经统计学t检验分析证实手术组患者术眼泪液中IL-6和IL-10的CT值含量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3周患者术眼泪液中IL-6及IL-10的CT值明显高于术后早期检测值(P均<0.01).说明PKP术后患者泪液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强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泪液中炎症反应高于正常人,IL-6和IL-10可作为评价术后炎症反应强烈程度的检测指标,指导术后抗炎药物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8.
Shi WY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4):350-354
目的 探讨CD4和CD8基因敲除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方法 CD4、CD8基因敲除小鼠及C57BL/6小鼠各20只,分成3组,右眼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BALB/c小鼠,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评价角膜移植片情况,并详细记录免疫排斥的发生时间,在术后1、2、4周各取2只鼠术眼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眼前段CD+4 、CD+8 T细胞的变化。在术后2周, 3组小鼠各选其中10只接受皮肤移植,供体为BALB/c小鼠,监测皮肤移植后皮肤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和在皮肤发生排斥反应时角膜移植片的情况。结果 3组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发生时间明显不同,CD4基因敲除鼠角膜移植片保持透明,至少观察了90d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发生;CD8基因敲除小鼠在(28±3)d时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57BL/6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为(14±2)d(F=2034, P<0. 01)。移植皮肤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时间为:CD4基因敲除鼠(14±2)d,CD8基因敲除鼠(12±1)d,C57BL/6小鼠(10±1)d(F=42. 54, P<0. 01)。结论 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可能是以T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CD+8 T细胞参与了排斥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角膜缘缝线法刺激CNV,将15只SD大鼠的角膜作为供体、30只Wistar大鼠的右眼作为受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眼。A组为辐射组,术后第1天β射线7Gy照射右眼,每日1次,共7次;B组为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组,术后第1天起点用1%CsA滴眼液,每日3次,共7d;C组为单纯移植组。每日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植片的临床反应。分别于干预后7d、14d摘除鼠眼获得角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蛋白在角膜中的阳性表达情况,Westernblot方法半定量观察VEGF蛋白在角膜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VEGFmRNA在各组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裂隙灯下可见角膜移植后14d,与C组比较,A组和B组角膜植片水肿较轻,CNV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A组和B组VEGF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呈淡黄色,C组呈棕色。RT-PCR检测显示,VEGFmRNA的反应条带在C组最强、A组最弱,Westernblot检测的结果与RT-PCR相同。结论 90Sr-90Y眼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及1%CsA滴眼液局部应用可明显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生长,90Sr-90Y眼科敷贴器辐射作用强于1%CsA滴眼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糖尿病患者眼前房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变化的临床意义,研究TGF-β2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糖尿病不伴有眼底改变与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的前房液标本,并以无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前房液标本作为对照,用ELISA方法测定了前房液中TGF-β2和VEGF的含量。结果:和对照相比较糖尿病患者眼前房液中VEGF的含量均显著增加,并且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而增高;而糖尿病无眼底改变患者前房液中TGF-β2含量与正常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TGF-β2含量下降,伴有增生型的视网膜病变患者TGF-β2含量升高。结论:TGF-β2在DR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DR后期TGF-β2和VEGF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