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易县麻风防治工作始于1959年,截至2006年共发现病人609例,1986年前主要采用氨苯砜(DDS)单疗为主,1986年7月开始实施WHO的MDT方案治疗麻风,现将1例DDS单疗治愈、1例MDT治愈后复发,发生病型转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2岁,汉族,农民。1967年诊断为TT型麻风,采用DDS治疗,于1976年12月判愈出院,1997年复查时发现患者面部、胸部浸润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淡红斑,双足干燥,皮肤涂片查菌BI2 ,病理查菌阳性(3 )~(4 ),病理诊断BL型麻风。例2男,53岁,汉族,农民。1986年发现左侧腰部一块4cm×4cm大小红斑,皮肤涂片查菌阴性,病理查菌阳性…  相似文献   

2.
安徽于1986年前治疗麻风主要是单用DDS,某些地区继发性DDS耐药达5~10%,原发性耐药病例也有报告,复发增多。1986年开始用MDT。 全省自1957年开展麻风防治,到1993年底累计登记病人7419例(MB 3014,PB 4405)。治愈6023例(MB 2204,PB 3819),愈前死亡1184例(MB 728,PB 456),迁出45例(MB 12,PB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多菌型(MB)麻风患者在MDT停药后7年复发,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1984年10月觉面部浮肿手足发麻到县皮防站检查,因皮肤查菌细菌指数BI2.0+,病理活检:真皮内有麻风特异性炎症,抗酸染色1.0十而确诊为麻风,同时给予氨苯视单疗。1986年11月给予WHOMB麻风联合化疗方案治疗。1988年10月治疗满2年而停药监测。停药时,躯干、四肢弥漫性浸润基本消退,皮肤查菌BIO斗十,病理检查示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接近临床治愈抗酸染色阴性。患者于1989年10月查菌阴性,1995年11月面部又出现轻度浮肿,躯干出现…  相似文献   

4.
莆阳位于闽中,人口1 719 412,累计发现麻风2812例(MB 850例,PB 1962例)。1986年4月开始用WHO MDT方案。1990年发现病人21例(MB 15例,PB 6例),近五年平均发病率0.35/10万。应接受MDT者209例,接受者205例(90.1%),规则治疗率98.5%。对MDT实行三级防治网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  相似文献   

5.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有边境线740.8公里,面积7093平方公里,人口185260,麻风流行的历史远久。1983年开始用 MDT 治疗110例(MB59,PB 51),1985年全面推广,至1995年底累计用MDT 的318例,未完成疗程死亡13例,治愈305例;治愈后死亡10例,疗程结束后转入监测的295例(MB 122,PB 173)。多菌型观察10年,少菌型  相似文献   

6.
1986~1997年,在四川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的20个县(市),对775例 PB 麻风用 WHO 的 MDT进行治疗,其中537例用 PB 方案治疗6个月,288例用 MB 方案治24个月,分别监测2年和5年以上。在完成疗程的758例中,用 PB 和 MB 方案的疗前有皮损者,在完成治疗时的皮损消退率分别为69.52%和75.98%,监测期皮损继续消退。疗前皮损的数日与疗效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用 PB 和 MB 方案的疗前查菌阳性者,疗后阴转率分别为95%和97.7%。治疗及监测期共发生Ⅰ型反应19例(2.45%),其中Ⅰ1例、BT18例;治疗期间发生的13例。1例用 PB 方案的 T 型在监测107个月时复发(0.28/1000人年);用 MB 方案者未发现复发。  相似文献   

7.
我站于1989年10月,在三联化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中,发生DDS引起剥脱性皮炎一例。患者,男,60岁。临床诊断为BL型麻风,按WHO推荐的MDT方案进行三联化疗。治疗5个半月后病情好转。10月16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麻风联合化疗(MDT)的疗效,作者对用WHO MDT方案(经典方案)治疗少菌型(PB)的疗效与完成上述方案治疗后继续给予至少6个月DDS单疗方案(改良方案)病例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在1022例PB病例中,经经典MDT方案治疗者688例,改良MDT方案治疗者354例。疗后监测期为6个月~7年,平均20.4个月。  相似文献   

9.
我院发现麻风联合化疗(MDT)后复发病人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农民.因麻风MDT后1年余出现四肢散发皮下结节4个月就诊.患者于2001年11月发现右侧腰部皮肤出现一手掌大淡白斑,在白斑周围及四肢皮肤见少量黄豆大皮下结节,无痛、痒及破溃,无肢体麻木、闭汗等不适.当时在广东打工,居留不定,曾到多个医疗机构就诊,治疗无好转.于2006年8月到广州市皮防院就诊,行皮肤查菌(3+ ~6+),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萎缩,表皮下无浸润带;真皮浅深层致密泡沫样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尤以血管周围、毛囊、汗腺附属器周围为甚,附属器有明显破坏,皮下脂肪亦有累及(图1).抗酸染色(4+-5+).诊断为BL型麻风.即转我院治疗.我院于2006年9月开始予MDT规则化疗,到2008年9月,历时2年完成MDT疗程,复诊见原皮疹全部消退,原皮疹处色素沉着,全身皮肤呈棕黑色,无新皮疹出现,皮肤查菌(-).临床判愈.停止服药.愈后按规定进行临床监测,患者遵医嘱于2009年9月回我院复诊,未发现新皮疹,皮肤查菌(-).2009年12月患者自己发现四肢出现散在皮下结节,无痛、痒、红、肿及皮肤破溃,自觉皮肤浅感觉无减退,无闭汗症状等其他特殊不适,未就诊.此后皮下结节逐渐增多.于2010年3月再到我院就诊.查体:四肢散在黄豆大皮下结节,皮肤浅感觉无异常.右腓总神经稍粗大,质中.四肢无可见畸残.皮肤查菌:眶上(左+,右++);腮部(左++);颏部(+);皮损处(++).左、右大腿各取一皮肤活检组织送广西皮研所行病理检查示:右大腿标本见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血管附件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3).抗酸染色(-).不排除麻风.左大腿标本见真皮少量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在附件周围浸润(图4),抗酸染色(4+)(图5),符合麻风(BL).根据上述病史、临床体征、查菌结果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麻风MDT后复发.治疗:重新开展MDT联合化疗并按规定进行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1岁,左臂麻木性红斑4年,泛发躯干四肢4个月。外院疑似麻风但多次多部位查菌阴性,结合病史及详细体检最终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给予MDT联合化疗,泼尼松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9月以来,对32例多菌型麻风采用卫生部规定的MDT试行方案治疗,疗程3年。结果:32例中25例皮损全部消退,7例部分消退,未见扩大或出现新皮损,消退速度以躯干为最快,四肢次之,面部较慢。32例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肿大,疗后粗大的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变细。有22例皮肤感觉障碍范围缩小。疗前有麻风反应9例,疗后十年有1例因妊娠分娩诱发麻风反应;10例中9例未另加用抗麻风反应药物,1例用类固醇治疗得到控制。疗前BI平均值为2.34±0.89,疗后3年为0.36±0.36。病理检查疗前有7例为非特异性改变,25例有特异  相似文献   

12.
患者吴×,男,69岁,广州市人,1997年4月18日因 BL 型麻风入院治疗,面部、胸腹部和双下肢呈红色浸润,边界不清;双尺神经粗大(+),无压痛;双手指关节和双足趾关节强直;皮肤查菌BI 6.0。病理检查,抗酸菌6+,BL 型麻风。以MDT MB 方案治疗。1997年6月7日,患者面部和四肢皮疹明显变红,肿胀;双下肢水肿,考虑为麻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1982年6月起对印度大孟买的少菌型(PB)麻风进行了联合化疗(MDT)。其所用的 MDT 方案与 WHO 推荐的标准方案不同点如下;仅涂片阴性者才作为 PB,而皮损在5块以上者按多菌型(MB)方案处理;纯神经炎(P)病例按 PB 处理;PB 病例的 MDT 不限于6个月,而是连续正规治疗到临床不活动。至1987年6月,已  相似文献   

14.
1992年上半年发现一例BL型家属中四姐弟都患麻风病。例1:江某某,女,15岁,背部及左上肢有数个浅色斑,不对称,边缘不清,查菌BI1.2,诊断为BT型麻风。例2:江某某,例1之弟,男,13岁;面部浸润,有一结节,躯干浅红斑若干个,查菌BI3.4,诊断为BL型麻风。例3:江某某,例1之弟,男,11岁面部轻微浸润,背部浅色斑,边不清,无鳞屑,四肢闭汗,查菌BI1.4,诊断BL型麻风。例4:江某某,例4之弟,男9岁;右耳大神经明显粗大,右耳廓发红,干燥闭汗,触觉丧失,查菌阴性,诊断为BT型麻风。  相似文献   

15.
塞内加尔自1986年推行WHO的MDT,所有活动性麻风,以及1986年前诊断并经过单用DDS(MB不到10年,PB不到5年)治疗已不活动者,全用MDT。所有单用DDS超过10年、临床不活动、查菌阴性的MB均停止治疗,其时大多数都再最后监服一次RFP(1500毫克);如此停药的MB共406例,其中298例用了1次RFP;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全身起皮疹伴疼痛4年余,加重1年余.患者4年前首先于躯干起紫红色结节,在某医院按照“梅毒”进行治疗无效.全身皮疹逐渐加重,来我站门诊就诊,当时怀疑为麻风,后在省皮防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1年前开始服用WHO推荐的多菌型MDT方案,并服用药物进行抗麻风反应治疗.病人于20天前自行停止口服药物.7天前出现右侧睾丸肿痛,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17.
目前治疗麻风主要用氨苯砜(DDS),利福平(RFP),及氯苯吩嗪(B663)。1986年Saito等报告氟嗪酸可抑制麻风菌的生长。1990年Grosset等确认其作为抗麻风新药在临床应用亦有效,作者将其用于1例静止期中恶化的麻风患者证实有效。 患者男,79岁。61岁起自觉嗅觉迟钝,74岁出现手指麻木感和四肢轻度感觉减退,1991年诊断为静止期麻风。1992年1月起全身出现境界清楚、轻度隆起、伴有浸润的地图状红斑,皮疹部感觉轻度减退。皮肤组织液涂片抗酸菌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发现一例BT麻风经联合化疗治愈后半年复发。患者男,54岁,1985年8月诊断为BT麻风,行联合化疗(少菌型方案)16个月临床病理会诊认为基本治愈,仍继续用原方案治疗。1988年4月复查发现胸、腹、背腰部出现片状淡红斑,剧痒,知觉尚存,皮肤查菌(—),病理报告未见活动性病灶,故未考虑复发。6月再复查,发现皮损扩大,高起浸润明显,表面呈苔藓样干燥,知觉尚存,查菌(-)。病理报告为BT麻风,抗酸菌(—),即加B663做三联化疗。8月复查见皮损扩大,浸润更严重,斑块高起皮面,有时剧痒,二周前双肘关节酸痛,双踝  相似文献   

19.
该市是新兴工业市,辖市区和二县,896209人,建国以来累计发现2180名麻风病人,1986年患病率为0.52‰。1986年7月开始MDT,现存408例病人中用MB方案的285人(MB 265人、PB 20人)、PB方案的123人;男306例,女  相似文献   

20.
麻风的畸形造成了社会的恐惧和偏见,其畸残率约为5.5~80%,估计全球有200万至300万因麻风致残者。关于治疗后,特别是MDT后的病人,其畸残的资料极为有限。印度南部一地区在1986年用MDT,至1993年共有2285例完成治疗,其中男1092例,女961例;2007例PB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