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修海 《中医杂志》1999,40(3):144-145
《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体阴虚,或壮年耗损过度,至老年出现真阴亏乏,阳失潜藏,心肾失交,或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阻血瘀,因而出现失眠、怔忡、眩晕、痴呆或昏仆癫痫等。余以俞氏阿胶黄连汤(《通俗伤寒论》方)加减,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或佐化痰,或佐活血,使心肾交而水火济,肝得养而五脏安。  相似文献   

2.
滋阴法的临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证候阴阳变化错综复杂,病证有阴证、阳证;病危有亡阴、亡阳;脏腑有阴阳之变。笔者积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滋阴法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浅析如下。滋阴润肺适用于肺阴亏虚、痰热互结之证,常见于久咳伤阴,痨虫袭肺及热病后期阴津损伤。主证:干咳少痰,痰粘或...  相似文献   

3.
费建平  罗新民 《光明中医》2006,21(10):67-68
《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体阴虚,或壮年耗损过度,至老年出现真阴亏乏,阳失潜藏,心肾失交,或阴虚火旺,灼液成痰,痰阻血瘀,因而出现心悸、眩晕、痴呆等症.笔者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或佐化痰,或佐活血,使心肾交而水火济,肝得养而五脏安,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滋阴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滋阴法属“补”法范畴,近年来普遍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中,并收到满意效果,但对其疗效机理、运用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尚乏系统总结,为此,笔者欲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一、阴血亏虚贯穿出血热始终(一)阴精亏损是出血热发病的决定因素目前对于出血热的寒温属性的认识尚有分歧,但本病属外感热病范畴并无异议。我们认为,发生出血热的机理与人体阴精气血亏损密切相关,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好发于青壮年,貌似体格健壮,然其发病时常有劳累、感受外  相似文献   

5.
张迎泉  王红艳 《光明中医》2012,27(4):666-667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温邪,温邪属阳邪易伤阴,临床证候多见耗伤阴液、生风动血等特征.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所以滋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论述的关于救阴与通阳等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他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相似文献   

6.
靳建旭  刘文胜 《陕西中医》2005,26(4):382-382
温病,易化燥伤阴,其治疗方法主要有解表法、清气法、和解法、祛湿法、通下法、清营凉血法、开窍法、熄风法、滋阴法、固脱法、清热解毒法及活血化瘀法等。滋阴法具有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作用。在温病的发展变化中,机体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常关系着疾病的预后,正如吴锡璜所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相似文献   

7.
内经提出久服药物会产生由“物化之常”到“夭”的不同药物作用效应。“物化之常”为正常的机体生理功能 ,而“夭”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1 “夭”的概念阐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 :“夫五味入胃 ,各归所喜 ,酸先入肝 ,喜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 ,夭之由也。”而“夭”的本义有这样几种 :1 草木茂盛 ;2 初生的禽兽 ;3 艳丽 ;4 夭折。《内经》一书中提到“夭”共有 4 0处 ,其大意一则为不得终寿而死。如《天元纪大论》 :“阴精所奉其人寿 ,阳精所降其人夭”。一则为枯萎无华 ,如“…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指出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温病“立法以救阴为主”,认为“留得一分正气(阴津),便有一分生机。”这种“重阴精”的学术患想贯穿《温病条辨》始终,是吴鞠通温病治疗学的突出特色。其主要内容体现为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贯中 《陕西中医》1989,10(3):97-99
<正> 王复亨老中医从事临床50余载,学验俱丰,尤对阴虚证的诊治颇多独到见解,本文仅就其治疗阴虚证的经验予以简介。一、法宗岐黄,师承丹溪王老终生致力于《内经》、《难经》、《金匮》、《伤寒》等经典的研读,深得奥旨,对朱丹溪学说颇为推崇,几十年诊余之际,朝研夕览,探其精微。王老常奉行《内经》中“阴精所奉其人寿”的理论,常常告诫吾辈必守阴精,勿动相火。而且他在养生之道中也极其注重清心静恬,少妄节欲,身动心静,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津液的地位及其救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论述伤寒病发生、传变及其治疗规律的专书。伤寒是热病的总称。如《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由于热能伤阴,因此津液在其发生传变治疗过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就《伤寒论》救津之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治法禁忌与护阴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4):5-6
温病以热盛伤阴为基本病理特点,因此,祛除温邪,保养阴津就成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人体阴津在温病发生、发展、预后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关于保津养阴治法的论述,对某些治法对阴津的损伤也有论及。《温病条辨》从保阴津的角度告诫后学注意慎用禁用某些治法,以防津液损伤,论述详尽,对温病临床很有指导意义。1 邪在卫表,忌辛温解表治疗温病,首当忌辛温解表。吴鞠通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对此,他在自注中说:“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  相似文献   

12.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中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风险因素,其中,冠心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疾病范畴。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而刘燕池教授对冠心病的发病和诊治有独到见解,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丹溪“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为指导,临证以滋阴法为根本大法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具体思路为分补不同脏腑之阴,通过养阴血、清相火,兼通痰瘀之阻,进而使阴阳调和,胸痹得解。因此,该文就刘燕池教授运用滋阴法治疗冠心病进行了多角度探讨:首先阐述了阴虚易成的机理;其次,从阴虚角度深入分析了胸痹的病程,指出阴虚所致的胸痹分为3个阶段:阴虚火热内生,火热内生炼津为痰,阴虚痰凝血瘀;同时,以脏腑划分层次,阐述了治疗胸痹滋阴药物的选用;最后通过验案举隅对刘燕池教授临证诊治冠心病的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从滋阴法角度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养阴十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院郭兆安,杨培民,孙瑞玲主题词吴鞠通,中医师,滋阴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根据温为阳邪,最善伤阴耗液的特点,十分重视养阴法在治疗温病中的应用。现结合实际体会,就其养阴十法,加以总结。辛凉护阴法温邪上受,首...  相似文献   

14.
刘肖  赵达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109-110
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阴阳胜负之特点,认为伤寒之邪不但能化寒伤阳,亦能化热伤阴,在强调扶阳气的同时。也重视存阴液。《伤寒论》中用:“胃中水竭”、“阴虚”、“心烦”、“亡津液”、“舌上燥而渴”、“反无汗”等来描述外感热病中耗伤阴液的病理现象和临床表现,并将益阴方药巧妙地化裁于寒热温凉,攻散补通诸法之中,为后世杂病、温病中滋阴法的发展开了先河,为中医滋阴法的临床运用奠定了基础,这些非常丰富而可贵的经验,在理论上有研究价值,在实践中也是卓有成就的。  相似文献   

15.
增液汤治疗肺系疾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液汤方来源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用于治疗阳明热结偏于阴亏液耗证,即所谓“无水舟停”之证,属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现在普遍用于治疗各种热病所致的阴津耗伤以及肺胃两经中的阴虚内热证,以便秘、舌干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方中重用玄参滋阴降火为主药;麦门冬滋液润燥  相似文献   

16.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原院长、主任医师吕同杰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建树颇多。他集多年之经验,提出“治热首当救阴”的理论,对临床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吕老认为,外感热病多因感触温热疫毒之邪所得,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极易出现热势炽盛或高热稽留,主要责之于湿热毒邪消烁阴液、迫津外泻,致水亏不能制火之故。若任其肄虐则邪愈盛阴愈耗,津愈亏火愈炽,终必形成虚虚实实之势。因此,机体阴津之存亡是病邪进退、病证机转的关键。正如吴鞠通所云:“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敛,必气绝而死矣”。  相似文献   

17.
滋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急性热性病中应用更为广泛,尤其是在热病后期,滋阴法更有其特殊的治疗意义。滋阴法是属于补法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在于滋补真阴,壮水增液以达到生津养液、滋阴润燥、消除病邪的目的。急性热病多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盖温为  相似文献   

18.
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分五期,可出现“三红”“三痛”表现,并伴发多脏器损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本文通过分享滋阴增液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损伤1例,分析其辨治思路。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内素有肾精不足,外由疫毒之邪在六淫如寒、湿作用下侵入人体,正虚易受邪侵,正邪相争则发热,热可化火,灼伤阴津,若治非得宜则反复发热,病情迁延,耗损气阴,可见阴血亏虚贯穿整个发病过程,早用滋阴增液法而获效。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原因之一,是以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属“消渴”“水肿”“尿浊”“关格”等证。该病病程长,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特点,但以正气亏虚为本,湿、浊、瘀、毒等实浊晦邪为标,气阴两虚夹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文章介绍桂定坤主任医师运用益气活血滋阴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桂老师认为,脾肾之气相互化生、相互滋养,脾失健运则肾精不藏,下元不固,治疗应着重补脾肾之气、滋肝肾之阴,重用黄芪、黄精等益气滋阴药健脾益肾、滋阴固精,补一身之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糖尿病肾病久病瘀浊实邪阻滞经络,阻碍脏腑气机,则应在辨证基础上加强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如予三七等以通肾络之瘀血。临床治疗时灵活遣方用药,在益气滋阴活血法的基础上,针对疾病各期症状不同,如出现肌酐升高、蛋白尿、水肿等症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标本兼顾的同时又有所侧重。临床中运用上述方法能减轻患者症状,降低蛋白尿,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衰竭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附病案二则,以验证益气滋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双心疾病是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识到“滞”是双心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即郁瘀痰饮虚五端,虚实夹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以“通”为安,失“通”则病,故治疗立足于“通法”灵活遣方用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通其实滞;以滋阴养血、培元益气补虚通滞,调畅情志法贯穿始终,使气血得通,实邪得去,虚正得补,阴阳和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