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观察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2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内镜观察探讨胃肠黏膜损伤与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了 2 0 0例内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病例。根据是否服用NSAIDs药物将患者分为NSAIDs组 (Ⅰ组 )及非NSAIDs组 (Ⅱ组 )。结果 Ⅰ、Ⅱ组患者分别占 4 6 5 %及 5 3 5 % (P >0 0 5 )。与Ⅱ组比较 ,Ⅰ组中 >6 0岁者占 81 7% (P <0 0 0 1) ,无症状者占 5 8 8% (P <0 0 5 ) ,患心血管疾病者占 70 6 % (P <0 0 5 ) ,胃溃疡占 5 0 0 % (P <0 0 5 ) ,溃疡并发出血占 11 8% (P <0 0 1)。Ⅰ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对危险是Ⅱ组的 7 0 4倍 (χ2 =6 2 17,P <0 0 5 )。结论 NSAIDs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具有较为特异的临床及胃镜下表现 ,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消炎药物(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92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按病因分为NSAIDs相关性和非NSAIDs相关性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NSAIDs相关组发病年龄相对较高,内镜表现为广泛性胃肠黏膜病变,出血程度与服药种类、时间及剂量呈正相关。结论NSAIDs是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个常见病因,对需要服药者应合理规范用药和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5年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1周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对临床资料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53例非食管胃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中有76例(10.1%)发病前1周内有服用过NSAIDs药物史。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出血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AIDs组年龄明显偏大,伴有心脑血管病和骨关节病,出血前常无消化道症状,与非NSAID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AIDs组内镜检查以胃溃疡和糜烂出血为主要病变,与非NSAIDs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人应尽量减少NSAIDs的使用,必须服用者应注意观察上消化道症状,必要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干预以减少或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602例有口服NSAIDs药物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服药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302例患者和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300例患者作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有吸烟史、饮酒史,既往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胃炎病史,联合应用螺内酯、缬沙坦胶囊与NSAIDs相关上消化道出血有关(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饮酒史、既往有冠心病史、慢性胃炎病史、联合应用螺内酯是引发NSAIDs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联合应用缬沙坦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特征性,在临床中探索出相关高危因素,及时合理制定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为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抗血小板凝集的有效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最主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黏膜损伤.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病人728例,其中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62例,现对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2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01/2012-01收治并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432例,其中老年组210例,非老年组222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患者呕血率与伴随疾病率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发病原因来看,无论是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其中老年组患者以胃溃疡多见,而非老年组中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十二直肠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多见;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胃溃疡和胃癌多见,同时伴有较多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89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调查上海4家医院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前10d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4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70例(16.51%)服用过NSAIDs.两组比较,患者的性别、消化道溃疡史、出血程度、病变大小及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NSAIDs组患者的年龄偏大,较多患者有消化道出血史、心血管病史,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溃疡或糜烂更易多发,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应采取适宜策略降低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相关致病因素协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消化性溃疡患者相关致病因素(主要是服用NSAIDs与Hp感染)的协同致病作用.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对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及52例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及同一时期就诊的206例非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NSAIDs服用情况的调查和Hp感染的检测. 结果 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者患胃溃疡的OR值为19.11,明显高于单纯服用NSAIDs者(OR值5.93)和单纯Hp感染者(OR值5.74)患胃溃疡的OR值之和;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的胃溃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为3.7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为0.93,均低于单纯服用NSAIDs和单纯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OR值分别为3.9和0.56)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OR值分别为4.7和0.42)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与无溃疡未服NSAIDs者比较,间断服药者溃疡出血的OR值为3.99,短期服药者的OR值为2.89,长期服药者的OR值为3.39,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十二指肠溃疡的老年患者为33/120(27.5%),与非老年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服用NSAIDs和Hp感染在胃溃疡的形成中存在协同作用;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中并无协同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NSAIDs的时间长短无关;年龄因素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观察湖南省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调查2013-02—2014-08期间湖南省因服用NSAIDs致消化道出血患者1146例,对其年龄、服药种类、伴随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年龄分布特点,以老年人尤为多见,且与基础疾病息息相关。临床表现往往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镜下主要表现为糜烂出血性胃炎及胃溃疡,服药前予以质子泵抑制剂和黏膜保护剂的患者病情轻微,预后较好。[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NSAIDs最危险的不良反应,积极有效的质子泵抑制剂和黏膜保护剂可有效防止消化道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完整资料,据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前10 d是否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组(n=122)、非NSAIDs组(n=201)。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两组基线资料、症状、胃镜检查特点及NSAIDs患者用药情况,分析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及影响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NSAIDs组年龄、心脑血管例数均明显高于非NSAIDs组,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NSAIDs组,无临床症状比例明显高于非NS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溃疡多发于胃部,非NSAIDs组胃溃疡多发于十二指肠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多发病灶占比高,非NSAIDs组单发病灶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122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74例,服用消炎药10例,止痛药38例,服用不同非甾体抗炎药患者胃镜下溃疡形态、大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均可能是诱发NSAIDs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高于非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且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胃部,而胃溃疡中多累及胃窦位置,无显著临床症状,胃镜检查下溃疡多发占比高,服用不同种类NSAIDs药物在溃疡大小、形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及Hp感染均是老年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史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协同致病性。方法消化性溃疡患者155例(其中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再选取同期就诊的非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91例为对照组。调查NSAIDs服用史,检测HP感染。结果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患胃溃疡的OR值为18.87(95%CI为12.03~30.09),明显高于单纯HP感染和单独服用NSAIDs患胃溃疡的OR值之和;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患十二值肠溃疡的OR值23.79(95%CI为13.21~38.51)明显低于单纯HP感染和单独服用NSAIDs患十二指肠溃疡的OR值之和;服用NSAIDs合并HP感染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分别为3.62(95%CI为1.01~17.98)和0.98(95%CI为0.28~7.89),均低于单纯HP感染和单独服用NSAIDs的胃溃疡和十二肠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对照未服用NSAIDs者,偶尔服药与短期服药及长期服药溃疡出血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和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在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中无协同作用;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NSAIDs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于1999年7月至2004年12月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80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208例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与同一时期就诊的2061例非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NSAIDs服用史的调查和H.pylori感染的检测。结果服用NSAIDs合并H.pylori感染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高于单纯服用NSAIDs者和单纯H.pylori感染者患胃溃疡的OR值之和;服用NSAIDs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低于单纯服用NSAIDs和单纯H.pylori感染的胃溃疡患者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与无溃疡未服NSAIDs者比较,偶尔服药者溃疡出血与短期服药者及长期服药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SAIDs和H.pylori感染在胃溃疡的形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中无协同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服用NSAIDs的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90例,根据内镜、患者病情等临床资料,分为3组。A组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B组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4例;C组非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4例。比较A、B两组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特点、合并症、并发症以及3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1.A组呕血、肝功能Child A级发生率(分别为72.5%、31.4%)较B组(47.6%、8.5%)高(P值分别为0.000、0.006、0.025),咖啡样呕吐物发生率(7.84%)较B组(19.35%)低(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B组相比较,A组Alb浓度、门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P值分别为0.000、0.003),BUN浓度、冠心病发生率较低(P值分别为0.019、0.007),输血量较少(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A组17.65%、B组7.26%、C组4.88%(P=0.001);A组死亡率最高,为2.94%(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例最高)发生率低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比例最高),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高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及时的内镜检查和诊治尤为重要,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及其常见并发症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60岁以上老年消化性溃疡病(PUD)连续住院患者784例为研究组,再根据有无并发出血将研究组分为出血亚组(416例)与非出血亚组(368例);选同期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胃炎患者261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明确诊断,并进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统计患者NSAIDs的服用情况。结果①研究组服用NSAIDs的百分率及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研究组出血亚组服NSAIDs者的Hp阳性率(22.6%)低于未服NSAIDs者(73.8%)(P<0.05);③非出血亚组服NSAIDs者的Hp阳性率(30.0%)低于未服NSAIDs者(82.0%)(P<0.05);④研究组出血亚组中无论胃溃疡(GU)还是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服用NSAIDs百分率均高于非出血亚组(P<0.05);出血亚组中GU患者Hp感染率(62%)比非出血组(82.5%)明显降低(P<0.05),而出血亚组中DU患者Hp感染率(66.7%)与非出血组(70.6%)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①老年人PUD的发病与Hp感染及服用NSAIDs密切相关,②服用NSAIDs可以增加老年PUD出血的危险性,而Hp感染并不增加老年PUD出血的危险性。③老年人PUD(不论出血和非出血)服NSAIDs者Hp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抗炎、镇痛、解热、抗凝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心血管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NSAIDs的使用更为普遍。NSAIDs引起胃肠及肾脏等的不良反应也很常见,尤其是对胃肠黏膜损伤而导致的疾病。NSAIDs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所引起的病变特征,依据其药理特性应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因此我们回顾了近年来57例与应用NSAIDs相关的上消化道溃疡临床和胃镜下的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 对196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血前1周内是否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组(55例)和非NSAIDs组(141例),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NSAIDs组与非NSAIDs组在年龄、溃疡类型、溃疡数目、临床症状及Hp感染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并出血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产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并对患者临床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将2016-02/2017-12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接诊的160例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就诊的160例PU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将160例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A组84例给予基础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 B组76例患者行基础治疗+内镜下巴曲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 d后输血量、再出血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治疗30 d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根除率.结果 160例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以黑便、呕血、黑便联合呕血常见,多伴随头晕;出血量以500mL为主;饮酒、吸烟、秋冬季发病、男性、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胃溃疡、复合溃疡、溃疡病程≥6mo是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A组总有效率、H.pylori根除率低于B组,再出血率、输血量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 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男性、应用NSAIDs、胃溃疡、复合溃疡、溃疡病程≥6mo是其发生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介入治疗后联合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治疗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均 《山东医药》2007,47(19):120-121
回顾性分析60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出血前1周内有服用NSAIDs类药物史,服药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骨关节痛,前3种药物分别为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扶他林。此类患者消化道症状不明显、Hp阳性率高;胃镜下见弥散性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性糜烂表浅溃疡;治疗效果好。提示NSAID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对需长期服药治疗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或)前列腺素E衍生物预防,或改服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监测粪便隐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尿素氮(BUN)变化的特点及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BUN水平分成两组:高于正常值(≥21.0 mg/d L)(H)组和低于正常值(L)组。单因素方差分析被用于比较H组和L组变量之间的差异。Fisher′s确切检验用于比较H组和L组胃溃疡和胃癌患者的比例。结果 H组白细胞计数高于L组(P=0.0047)。H组血红蛋白低于L组(P=0.0307)。H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L组(P=0.0264)。H组胃溃疡患者比例高于L组(P=0.0002)。H组无胃癌患者。结论患者如果BUN≥21 mg/d L,可能有更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损伤对大鼠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转运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SD雄性大鼠,体重240~28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7.5 mg/kg双氯芬酸灌胃,诱导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建立大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肠黏膜损伤模型。将以上两组再随机分为急性期(T1)和亚急性期(T2)亚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1 ml纯化水灌胃;模型组以7.5 mg/kg双氯芬酸灌胃。T1亚组在灌胃1 d后处死,T2亚组灌胃5 d后处死。根据小肠损伤程度病理评分进行评价。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白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荧光标记白蛋白,研究大鼠肠黏膜中白蛋白跨细胞转运的情况。结果7.5 mg/kg双氯芬酸能引起大鼠小肠黏膜严重的出血性损伤,小肠黏膜可见糜烂、溃疡、红斑,局部肠腔见囊样扩张,且T1、T2模型组小肠的损伤程度均大于T1、T2对照组(P<0.05),T2模型组小肠的损伤程度大于T1模型组(P<0.05)。T1模型组血清NO含量显著低于T1对照组(P<0.05),T2模型组NO含量显著高于T1对照组和T1模型组(P<0.05)。T1、T2模型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T1、T2对照组(P<0.05),T2模型组较T1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短期小剂量的双氯芬酸能引起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出血,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小肠出血损伤会影响大鼠肠黏膜内跨细胞白蛋白的转运,从而导致NSAIDs性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