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认为虚气留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病机,“虚气”为发病之本,以脾气亏虚为主;“留滞”为致病之标,以瘀血为主,兼郁、痰、热、毒等病理因素。提出以补虚通滞为治则,主张以益气健脾、化瘀消癥为主要治法,自拟扶正化瘀方为基础方,分为经期与非经期进行随证加减治疗,兼顾运用行气、祛痰、清热、解毒等多法,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3.
杨涛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2014,9(5):549-552
同一疾病相同治疗却出现不同疗效,这是临床常见现象与中医学强调"同病异治"的原因所在。既往研究证实,中药新药扶正化瘀方抗乙肝肝纤维化的有效率为52%,为何另约一半患者未出现肝组织纤维化逆转?从这一问题出发,结合中医据病分证、疾病遗传背景差异等认识发展,基于代谢组学整体反应的特点,提出"对扶正化瘀方有效与无效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群存在内源性生物与外源性药物代谢组学的差异特征,且相互影响,构成该药物对乙肝肝纤维化同病同治而差异疗效的内在基础"的科学假说。首先动物实验,了解扶正化瘀方对肝纤维化模型生物代谢组的影响与药物代谢变化特点,继之以扶正化瘀方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以组织纤维化病理评价疗效,将患者分为显效与无效2组,进行给药前后的生物与药物代谢组学检测、代谢网络分析,验证以上科学假说,阐明扶正化瘀方抗乙肝肝纤维化差异疗效的内在机制,明确该药物作用原理与最佳适应证,促进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科学诠释。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是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抑制肝细胞凋亡及其支架结构破坏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根本措施之一,TNF受体(TNF-R)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路是细胞凋亡的分子病理基础,ERK-MMP2途径是网状支架破坏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我们拟以抗纤维化有效中药-扶正化瘀方为对象,首先采用析因设计,动态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肝细胞凋亡、网状支架破坏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继而探讨该方及其扶正与化瘀治法拆方对小鼠体内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随后建立中药影响肝细胞凋亡的药物高内涵分析方法,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培养小鼠肝细胞TNF-R/Caspase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并将经复方与拆方作用的凋亡肝细胞与原代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观察该方及其拆方通过抗肝细胞凋亡而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该项研究阐明了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对肝细胞凋亡与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拓展了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新途径与药理研究新领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逆转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病理机制与诊断方法等;回顾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过程及其认识,指出我国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学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继而介绍我国抗肝纤维化新药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包括扶正化瘀方、复方鳖甲软肝片、复方861合剂等。接着介绍抗肝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方的多途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包括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等,而且针对肝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该方具有各自的药物配伍特点, 目前已知该方的主要药效成分包括丹酚酸B、苦杏仁甙与虫草组分等。最后,展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发展前景,一方面加强临床试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近年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是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抑制肝细胞凋亡及其支架结构破坏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根本措施之一,TNF受体(TNF-R)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路是细胞凋亡的分子病理基础,ERK-MMP2途径是网状支架破坏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我们拟以抗纤维化有效中药-扶正化瘀方为对象,首先采用析因设计,动态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肝细胞凋亡、网状支架破坏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继而探讨该方及其扶正与化瘀治法拆方对小鼠体内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随后建立中药影响肝细胞凋亡的药物高内涵分析方法,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培养小鼠肝细胞TNF-R/Caspase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并将经复方与拆方作用的凋亡肝细胞与原代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观察该方及其拆方通过抗肝细胞凋亡而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该项研究阐明了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对肝细胞凋亡与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拓展了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新途径与药理研究新领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逆转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首先介绍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病理机制与诊断方法等;回顾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过程及其认识,指出我国的肝纤维化临床治疗学研究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继而介绍我国抗肝纤维化新药与经过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药制剂,包括扶正化瘀方、复方鳖甲软肝片、复方861合剂等。接着介绍抗肝纤维化中药一扶正化瘀方的多途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如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包括抗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与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等,而且针对肝纤维化的不同病理阶段,该方具有各自的药物配伍特点,目前已知该方的主要药效成分包括丹酚酸B、苦杏仁甙与虫草组分等。最后,展望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发展前景,一方面加强临床试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其国际化;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肝硬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新理论。  相似文献   

8.
肝气郁结日久进而形成气结,血瘀,水停等多种病理状态,气、血、水的逆乱为肝硬化的核心病机。本文分析肝硬化“气结-血瘀-正虚-水停”等阶段针对性的虫类药,从散结软坚破气以攻、搜风入络祛痰化瘀以通、补益肝肾扶正以养、扶正化瘀利水以消这4个方面虫类药的运用总结虫类药治疗肝硬化及腹水的规律。虫类药能够发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补益培本,化瘀利水之功效,以上性味特点以及特殊功效颇能切合肝硬化过程中“久病气结”“痰瘀入络”“久病正虚”“血瘀水停”等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肝纤维化病机主要是正气虚损而邪气未清,淤血阻络是病理基础;临床治法以益气化淤、活血化痰、扶正化淤、软坚散结或滋补肝肾为主。复方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包括抑制胶原的生成,促进胶原降解;通过抑制细胞增殖相关的胞内信号转导,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增殖;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活性,促进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模型大鼠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促进正常蛋白质合成。  相似文献   

10.
“体用共调”治疗肝纤维化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损伤肝脏.导致肝细胞炎变、坏死,同时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其治疗原则应包括清除病因、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生成的全过程。肝纤维化属中医学“瘢积”范畴,其病因病机与湿、热、毒、瘀、虚有关,常导致肝脾肾三脏受损及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近几年临床治疗注重攻补兼施,以扶正化瘀(补气活血)法应用最多。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慧  云鹰 《河南中医》2008,28(9):17-19
蛋白尿的产生不外乎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且两者相互影响。本虚责自肾脾肺,标实多见湿、浊、风、毒、瘀。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加之湿邪、外感风邪、毒邪、瘀血等,导致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  相似文献   

12.
《傅青主女科》学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别出心裁,补中寓散治带下;②匠心独运,升降结合调月事;③运筹帷幄,养血保精求子嗣;④注重二天,健脾固肾愈胎病。  相似文献   

13.
从“乙癸同源”探讨眼科疾病病机,阐述肝肾同治对眼科虚证治疗的重要意义。针对新世纪《中医眼科学》教材侧重滋养肝肾阴血,将补益肝肾法分为滋肝肾阴血与补肝肾阳气两个方面。强调培补肝肾阳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瘾疹,可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乘肺、滞热受风、血虚受风、脾胃湿热、阳虚血瘀、卫气不固等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医对面部痤疮的认识、辨证论治(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等)、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等,论述面部痤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肝肾同源于精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肝肾精血亏虚证本质及药物筛选,建立“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方法:于Wistar 大鼠出生后第2,4,6,8,10d皮下注射左旋谷氨酸单钠(MSG)每次4mg/g体重,第8周手术切除MSG-大鼠大部分(约68%)肝脏,结果:肝肾精血亏虚大鼠”肝再生度,肝细胞分裂指数(%),肝重/体重比值,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正常和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经补益肝肾精血的左归丸治疗后,肝肾精血亏虚大鼠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大部切除MSG-大鼠肝脏可制作“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肝再生能力可作为观察肝肾精血亏虚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8.
多数医家把脾、胃、小肠混为一谈,认为脾是消化的主体,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消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等等,相应的脾胃疾病也多从脾来论治。而对于小肠,虽然也与运化水谷有关,却很少有人提起。是小肠的功能微不足道,还是我们忽视了小肠的功能?本文将从脾与小肠的功能入手,引经据典,旁引众医家论述,从而为脾正名。替小肠申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理论及治疗方法。方法:从冲任、气血与周期论治的多个角度对乳腺增生病进行肝脾论治,或疏肝理脾、调畅气血,或调肝养脾、调摄冲任,或随周期不同调补分治。结果:乳腺增生病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中医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对本病进行分析,认为冲任失调与气郁痰阻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病变虽涉及肝、脾、肾三脏,但又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结论: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理病理、症状、病机、分型诸方面论述了脾胃虚弱,肺失清肃之咳嗽,并与悬饮,肝胆咳,痰热瘀肺等进行了鉴别,提出了脾胃咳之辨证分型及证治法则、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