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超 《中医研究》2010,23(7):3-6
中医学术流派是指同一个学科内,因师承等不同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学术派别。历史上主要的中医学术流派大致包括医经、经方、伤寒、攻邪、温补、汇通和温病学派等。温病学派发自吴门,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其核心和灵魂是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标志,其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历经了萌芽—形成—鼎盛3个重要时期。虽然《内经》有温热病的记述,但直到元末明初吴地名医王履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鲜明观点,温病才逐渐开始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开始了温病学说的萌芽时期。明末清初吴中名医吴有性《瘟疫论》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的基本形成。清中期叶天士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确立了"卫气营血"温病的辨证施治纲领,成就了温病学说的鼎盛时期。至此,形成了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以吴地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金氏儿科是起源于清代,隶属吴门的儿科世家,其继承了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叶天士的部分学术思想,结合幼科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理法方药特色。文章以三则验案分别阐述金氏儿科“平肝而非伐肝”的观点、“久病入络”思想、“治湿善用温燥”的特色以及“透热转气”法在儿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说,在中医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核心内涵,治疗热性病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尤其在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吴门医派对杂病等方面的诊治亦颇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胃阴学说"等学说指导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门医派昆山郑氏妇科自宋末起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医著有《女科万金方》、《郑氏女科秘方》、《薛氏济阴万金书》、《女科集义》、《产宝百问》等。郑氏妇科根据女性生理特点提出血常不足,气常有余,认为心脾为经血之源,用生血活血的四物汤加减组方;注重脏腑辨证,重视本脏与他脏关系,按妇科诸病指下脉形,察舌验苔观气血盛衰畅瘀;证病结合,古方今用,用家传验方治疗现代妇科疾病。郑氏妇科学术思想对妇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流派,吴门医派代表性医家辨治疮疡经验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在分析病因、辨证论治、预后调护等方面既与传统内科理论相联系,又形成了外科自身的诊疗特色,还结合吴门医派特点。吴门医派外科认为疮疡病机为气血不畅,辨证以阴阳为纲,结合经络辨证,治疗上强调清热凉血、滋阴降气,内外兼治,并重视顾护胃气。吴门医派外科辨治疮疡之学术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医外科学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小凤  顾灵  顾颖 《中医杂志》2014,(9):806-808
吴门医派源远流长,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其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独树一帜,在月经病的证治中,更突出体现了吴门医派的学术特色,即:调经治血,明辨心、脾、肝、肾;奇经八脉,固属扼要;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处方"轻、清、灵、巧";善用单方验方,轻以祛疾。  相似文献   

8.
陆治平  陈超 《环球中医药》2010,3(6):458-460
吴门,苏州的古称,战国时为吴国都城,虽历经朝代变更,但以用“吴”最多,后亦称吴中、吴郡。辖地最广时包括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省苏南地区以及浙西地区。苏州地处长江之滨、太湖之畔,  相似文献   

9.
对吴门医派代表医家的医案中有关莲类药材药用记载进行了整理研究,发现其所治病证范围广泛,有外感病证、内科病证(血证、虚劳、遗精)、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等。用药富有特色,重视药材炮制,有鲜用、干用、炒用、煅炭之不同。鲜用取其清香芬芳,擅轻透宣解用治暑温;干用及炒用功偏升清降浊、健脾助运,多用于肝胃不和及助发痘疹;用治血证则多鲜用或煅炭用,前者取其清热凉血散瘀,后者功专止血而又不留瘀血。为当今使用莲类药材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可分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肾虚血瘀五个证型,根据其具有络脉瘀滞的病机特点,与吴门医派络病学说相合,可将其归属为络病范畴,认为络脉瘀滞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基本病理,活血通络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关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络病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汪剑  和中浚 《四川中医》2007,25(4):16-17
通过介绍四川“火神派”的代表医家及学术源流脉络,探讨四川“火神派”的形成和传承发展,认为该派以明析阴阳、重视阳气、汇通医易、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等为主要学术思想及特色,重点探讨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异同,提出对“火神派”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徐伟  孙钢  姜宏 《江苏中医药》2020,52(4):22-25
在吴门医派温病学理论的指导下,发现苏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温病"范畴,起病以"湿"邪为主,以"寒"邪为辅,病程缠绵难愈,病情易反复,且易于化热,中后期还多伴有伤津伤阴,阻滞脏腑经络。在治则上应偏重扶正健脾、散寒除湿、和解、清肺祛毒,同时应结合苏州本地患者流行病学特征,重在审证求因,根据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分期治疗。87例苏州地区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治疗参与率为87.36%,其中40例普通型患者采用协定方——具有和解化湿解毒功效的柴仁汤加减治疗,总有效率92.5%,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派,历史悠久,学术特色鲜明,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龙砂医派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临证注重方证相应、药证相应、辨别经方体质;完善咽喉诊、脐腹诊,作为经方辨证使用之依据;活用六经辨证与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使用;以经方方证指导针灸治疗,针药相合而用,拓展方证使用范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宋医家陈无择学术思想及其在温州地区医事活动的评述,介绍其所著《三因方》建立以病因、脉象为纲的方剂学分类体系,另辟方剂学由博返约的蹊径,以及德高技精,收徒授业,开“永嘉医派”之先河的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