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烟草烟雾暴露对建筑工人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广州市南沙区7个建筑工地抽取879名建筑工人,调查其烟草烟雾暴露状况和呼吸道症状的发生情况。按烟草烟雾暴露与否将其分为主动吸烟组(503人)、被动吸烟组(249人)、不吸烟组(66人)和戒烟成功组(61人)。结果 879名建筑工人主动吸烟率为57.2%(503/879),每日吸烟率为49.6%(436/879);非吸烟者被动吸烟率为79.0%(249/315),非吸烟者每日被动吸烟率为62.5%(197/315)。四组建筑工人经常性咳嗽且咽喉不适、仅经常性咽喉不适、仅经常性咳嗽的发生率分别为5.9%、5.7%、9.0%,呼吸道症状总发生率为20.6%。主动吸烟组建筑工人经常性咳嗽以及伴有咽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被动吸烟组(P0.007);主动吸烟组建筑工人呼吸道症状总发生率高于被动吸烟组和不吸烟组(P0.007);四组建筑工人经常性咽喉不适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类树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烟雾暴露是导致建筑工人呼吸道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主动吸烟是导致建筑工人呼吸道症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建筑工人被动吸烟的状况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与女性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南昌市西湖区和青山湖区地区35~75岁之间的3 048名常住且不吸烟女性居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被动吸烟情况现况调查和相关研究。结果:(1)在3 048名不吸烟女性中有1 392例为被动吸烟者(被动吸烟组),1 656例为非被动吸烟者(非被动吸烟组);T2DM 282例,现患率9.3%。(2)被动吸烟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及T2DM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被动吸烟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较低(P<0.05)。(3)被动吸烟致不吸烟女性T2DM的危险性:同时调整了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家族史、HDL-C、TC、高血压病史等混杂因素后,被动吸烟者中T2DM的比值比(OR)及95%CI可信区间为1.551(1.162~2.071),P<0.05。结论:南昌市禁烟现状不容乐观,女性人群被动吸烟现象严重;被动吸烟可能是不吸烟女性患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被动吸烟与血脂代谢紊乱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COPD高危人群的调查分析,为COPD高危人群制订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COPD患病率。方法使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对1927例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检出COPD患者342例,非COPD患者1585例;吸烟、吸烟指数、被动吸烟、性别、年龄、家族史等都是COPD的重要危险因素。COPD组呼吸道症状发生率高于非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患者有症状组肺功能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40岁的居民存在COPD危险因素和(或)慢性呼吸道症状的人群占相当的比例,需要及时采取健康管理对策,提高高危人群生活质量,降低COPD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吸烟和被动吸烟对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健康体检者853例,根据吸烟情况分3组,吸烟组n=327例,被动吸烟组n=421例,非吸烟组n=105例.所有被捡者均行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检测.结果 ①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FVC、FEV_(1.0)、FEV_(1.0)/FVC和PEF检测结果均在正常预计值范围,但与非吸烟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而FEF_(25%~75%)、FEF_(50%)和FEF_(25%)、检测结果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非吸烟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肺弥散功能吸烟组与被动吸烟组DL_(co)、KCO与非吸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吸烟首先损伤小气道,吸烟和被动吸烟同样损害肺通气和肺弥散功能.  相似文献   

5.
蒙古  韦顺传 《广西医学》2014,(11):1646-164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我科收治的COPD非急性发作期患者136例分为抑郁组(41例)和非抑郁组(95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抑郁组在年龄、COPD病程、文化水平、吸烟、住院次数、经济状况、FEV1、FEV1/FVC方面与非抑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COPD病程、住院次数为COPD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而文化水平高、经济状况好、FEV1大是COPD患者发生抑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COPD患者容易发生抑郁状态,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Dai QS  He HC  Cai C  Chen JH  Han ZD  Qin GQ  Liang YX  Zhong WD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4):2407-2410
目的 调查吸烟与中国人膀胱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运用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调查432例膀胱癌患者和392例对照者(非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吸烟方式、开始吸烟年龄、戒烟时间、吸烟量、烟雾吸入深度等项目进行调查,评估所有关联因素导致膀胱痛发生的危险性及所对应的95%可信区间。结果 主动、被动吸烟者均会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P<0.05),现吸烟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0. 7%和28. 1%),与非吸烟者相比主动吸烟的膀胱癌危险相关性增加1.89倍。吸烟数量增加与膀胱癌发生的风险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膀胱癌发生的危险性随着烟龄的延长而增加(P<0.05),但与最初开始吸烟的年龄无关(P>0. 05),而将烟雾吸入口或喉会明显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P<0.05)。结论 吸烟是中国人膀胱癌的明显致病因素,且主/被动吸烟、烟龄、吸烟的数量及烟雾吸入位置均与膀胱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不吸烟是预防膀胱癌发生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对健康青年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肱动脉内径测量法,观察被动吸烟、主动吸烟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IL-6含量.结果:3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主、被动吸烟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2个吸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被动吸烟组血清IL-6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2个吸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吸烟导致健康青年人群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伤可能与血清IL-6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患病率及其伴随因素.方法利用流行病调查表,随机对1 214名上海城乡6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海地区老年人COPD患病率为12.11%,其中女性6.47%,男性18.94%;城市7.98%,农村16.7%;性别和城乡间患病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COPD患病的高伴随因素,在男性中有受教育程度、室内和厨房通风条件、吸烟和吸烟年支数、咳嗽、喘息、煤尘接触史8个;女性中有受教育程度、被动吸烟、喘息3个;城市居民中有吸烟和吸烟年支数、咳嗽、喘息、年龄5个;农村居民中有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接触史、吸烟年支数、喘息、年龄6个.结论上海60岁以上居民的COPD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吸烟年支数多、经常有呼吸道症状、室内通风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更易患COPD.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危险性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回顾性地分析SCLC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吸烟是COPD和SCLC的共同致病因素(均P< 0.05);具有COPD、肺气肿、支气管炎病史者发生SCLC的危险性明显增高(P<0.05);控制吸烟因素的影响,有COPD病史者发生SCLC的危险性仍明显增高(P<0.05).结论:COPD是SCL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对健康青年成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清总胆红素(TB iL)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肱动脉内径测量法,观察被动吸烟、主动吸烟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血流介导的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同时测定各组TB iL浓度。结果三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被动吸烟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吸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被动吸烟组TB iL浓度均低于正常组(P<0.05),而两组间TB iL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结论被动吸烟导致健康青年人群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伤可能还与血清TB iL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冷秋平  张冰 《新疆医学》2013,(11):25-27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骨质疏松的情况,及其可能影响骨质疏松的因素.方法: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COPD男性患者,分析比较其肺功能、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吸烟指数、血气分析(氧分压)、骨钙素、血钙等指标;同时测量40例健康老年男性的骨密度(BMD).结果:COPD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各组中,C、D组的骨质疏松率较A、B组高;COPD患者BMD吸烟组较非吸烟组降低(P<0.05),长期使用吸入激素组BMD较未使用激素组BMD降低(P<0.05);COPD患者腰椎、股骨BMD与氧分压(PaO2)呈正相关(r=0.705,P< 0.05),与血钙、骨钙素无明显相关性;COPD患者的BMD明显低于健康老年男性的BMD.结论:COPD患者较同龄健康人群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其病情越重,并发骨质疏松症的几率越高;吸烟、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期缺氧可能是COPD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COPD患者应注意监测骨密度,以便早期诊断、及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从而减低脆性骨质风险,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十堰市城区居民的吸烟、戒烟情况以及对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为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控烟措施提供实践基础。方法:采取随机偶遇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十堰市二堰、三堰、五堰、六堰四个地区分别对常驻居民进行面对面答题式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城区居民男性吸烟率达48.54%,且受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与主动吸烟比较认为被动吸烟危害较大的人群中女性较多(69.27%,P=0.001),而年龄和文化对其影响不大;城区居民对少见的烟草相关疾病如胰腺癌等知晓度较低,认知度仅为7%;受身体健康因素影响,居民戒烟率和戒烟成功率都比较高,戒烟率达69.92%,其中被动戒烟成功率为40%,认识到烟草危害而主动戒烟的成功率为34.92%。结论:十堰市城区居民男性吸烟状况较重,群众对烟草危害认知却比较清楚;烟民戒烟率居较高水平,但常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痰液中锁链素(desmosine)水平,探讨其在吸烟相关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吸烟者18例、非吸烟者18例及中年COPD吸烟者18例、非吸烟者18例的痰锁链素含量。老年两组及中年两组间年龄均相当(P均〉0.05),吸烟两组间吸烟指数相当(P〉0.05)。结果老年COPD吸烟患者痰液中锁链素水平[(3.77±0.43)ng/ml]高于老年非吸烟COPD患者[(1.13±0.39)ng/ml](P〈0.05)和中年COPD吸烟者[(2.00±0.45)ng/ml](P〈0.05),更高于中年COPD非吸烟者[(0.60±0.03)ng/ml](P〈0.05)。COPD患者痰液中锁链素水平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性(r=0.457,P〈0.05)。结论长期吸烟可引起痰液中锁链素水平升高,可能在CO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老年COPD患者痰液中锁链素水平增高更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被动吸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126人,分为不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后者根据每周暴露时间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10 h、10~20 h、>20 h 组。首先监测CABG术后各组低氧血症发病情况,其次记录各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应用Logistic分析观察被动吸烟情况与术后低氧血症的关系。结果 4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 25.93%、55.56%、59.26%,依次增高;被动吸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长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被动吸烟是CABG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被动吸烟增加CABG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延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随着暴露时间增加,低氧血症发病率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讨主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具备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3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测定有关参数并随访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即刻起搏阈值、固定次数、曝光时间均明显高于被动固定电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电极置入即刻电极阻抗及感知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时,两组各起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电极脱位.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同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例健康非吸烟者、20例健康吸烟者、31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30例COPD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患者的静脉血,经离心后取上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1、CXCL13的水平,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比较4组间IL-21、CXCL13水平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同时检测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肺功能及GOLD分级,分析肺功能、GOLD分级分别与IL-21、CXCL1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ECOPD组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组、健康吸烟组、健康非吸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血清IL-21、CXCL13水平与健康吸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健康非吸烟组(P<0.05);健康吸烟组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非吸烟组(P<0.05).COPD稳定期组血清IL-21、CXCL13水平与患者肺功能中FEV1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505,P<0.05),并与患者GOLD分级呈正相关(r分别为0.901、0.458,P<0.05).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水平与CXCL13水平呈正相关(r=0.424,P<0.05).结论 健康吸烟人群、COPD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显著上升;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IL-21、CXCL13水平与肺功能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IL-21、CXCL13可能在COPD进程中发挥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孕妇被动吸烟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对109例被动吸烟及无被动吸烟的孕妇进行追踪调查分析。结果被动吸烟组的孕妇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被动吸烟组(P〈0.05)、而新生儿身高、体重被动吸烟组均显著低于无被动吸烟组(P〈0.05)。被动吸烟组的孕妇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大于无被动吸烟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意义,可能与例数少有关。结论孕妇被动吸烟和主动吸烟一样对胎儿有害,全社会应当为孕妇营造一个良好的无烟工作、生活环境,从而保护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310例,随机分为主动组和被动组各155例。主动组患者术后予主动康复锻炼,被动组患者术后予被动康复锻炼。结果:主动组患肢肿胀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被动组(P0.05);患肢的肌力和伸屈度均明显优于被动组(P0.05)。主动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P0.05)。结论: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相比,具有患肢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被动吸烟和肥胖对围产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 000例孕产妇,根据是否有被动吸烟分为A组和B组;根据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为6组;根据孕晚期BMI和是否被动吸烟分为4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妊娠结局来了解被动吸烟和肥胖对妊娠结局的综合影响.结果 B组子痫前期、早产和FG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孕期体重的过多增加与巨大儿的发生有关(P<0.05);但当孕前BMI≥30时,增加FGR的发生率(P<0.05).结论 被动吸烟和肥胖对妊娠都是有害的,可增加早产、FGR的发生率;但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方面二者是否存在拮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弹性参数在评价主动与被动吸烟者颈动脉硬化早期改变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检测主动吸烟者36例、被动吸烟者34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的颈动脉血管弹性参数: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放大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并与常规二维超声测量的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最大内径(Ds)和颈动脉最小内径(Dd)比较。结果主动吸烟组和被动吸烟组的IMT稍增厚、Ds 与Dd稍增大,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与被动吸烟组的β、Eρ、AI、PWVβ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与被动吸烟组的A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吸烟组AI、PWVβ高于被动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β和Eρ在主动与被动吸烟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弹性参数能在内-中膜厚度及血管管腔内径尚未出现明显改变时评估吸烟对颈动脉动脉硬化早期的影响。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均能引起颈动脉弹性的改变,主动吸烟者的改变更为显著,但被动吸烟者的早期动脉硬化改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