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研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方法:采用外科诱导法对80只大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的第3周、第5周、第7周和第12周动态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和大鼠的动情周期变化,取健侧子宫角中段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行组织学研究。结果:建模率为65%;生长良好的囊肿囊肿囊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有与正位子宫内膜接近同步的发情周期改变;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趋势(P<0.05),同一时间内子宫收带处病病理模型,是子宫内膜异位病实验研究的简便方法,此种异位内膜随动情周期有周期性改变,生理特性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拉瑞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病灶的抑制作用 ,研究其对正位与异位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2 7只采用外科诱导法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和阿拉瑞林(alarelin)治疗组 ,模型组在同等条件下观察 4周 ,阿拉瑞林组以alarelin 30 μg(kg·d) -1皮下注射 4周 ;治疗结束后 ,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P)行正位与异位内膜ER、PR测定。【结果】阿拉瑞林组大鼠正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生长活动受抑制 ,异位病灶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P <0 0 1) ,异位内膜抑制率为 (6 8± 44 ) %;正位子宫内膜的ER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 ;正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ER与异位内膜抑制率呈一定的负相关 (r =- 0 4 0 7,P <0 0 5 )。而对异位子宫内膜的ER、正位与异位子宫内膜PR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拉瑞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其对正位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ER介导 ,而对异位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与异位内膜局部总的ER、PR可能无直接关系 ;检测正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ER水平对阿拉瑞林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雌性SD大鼠26只,手术将大鼠自体子宫组织移植到子宫旁韧带上,建立诱发型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术后8周,再次剖腹观察异位组织的存活情况、病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结果21只大鼠有明显的异位病灶。所有病灶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病灶外观呈囊泡状。光镜观察见大部分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和结构与在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但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与在位内膜相比较少。少数病灶只有上皮组织或只有间质组织。结论自体子宫移植法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SD大鼠非动情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建立方法和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及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外科诱导法对 40只非动情期和 40只动情期SD雌性大鼠行子宫组织自体移植手术。采集造模前后的血液进行体液免疫IgG、IgA、IgM、C3 、C4 的观察 ;手术后 7周取健侧子宫中段的在位内膜和移植的异位内膜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SD大鼠非动情期进行子宫组织自体异位种植术成模率 95% ,与大鼠动情期进行子宫组织自体异位种植术成模率 94 8%比较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异位内膜上皮细胞功能活跃 ,有类似正位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 ,其生理特征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且造模后大鼠体液免疫反应敏感IgG、C3 增高 (P <0 0 1、3 P <0 0 5) ;IgM降低 (P <0 0 1)、IgA、C4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SD大鼠非动情期和动情期进行子宫组织自体异位种植术均可建立良好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相似文献   

5.
两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晟宁  肖成明  哈春芳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8):679-681,F0002
目的探讨在同一大鼠体内采用2种不同方法建立自体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成模率及异位内膜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6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采用内膜移植法将同一大鼠右侧子宫内膜组织移植于腹壁;采用开放宫腔法将左侧宫腔内膜直接开放于宫骶韧带处。术后第28d开腹比较两组建模情况;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病理学观察。结果移植法建模成功率为87.5%,开放法建模成功率为62.5%;肉眼观移植法成模后的异位内膜呈隆起紫兰色或干酪样物为主,病灶与周围组织几乎无黏连;宫腔开放法异位灶体积明显增大,局部呈隆起暗红色或透亮的小囊状,异位灶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术后病理检查与肉眼观察符合率移植法为87.5%,开放法为71.43%,两种方法联合建模符合率为100%。结论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及开放宫腔法均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而且移植法优于开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可提高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为阐明内异位症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通过手术将大鼠自体子宫组织移植到子宫旁韧带上,建立诱发型内异症大鼠动物模型。术后8周,再次剖腹观察异位组织的存活情况、病灶大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病理学变化。结果25只大鼠有明显的异位病灶。所有病灶都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病灶外观呈囊泡状。光镜观察见大部分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和结构与在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但内膜细胞、间质细胞、腺体,与在位内膜相比较少。少数病灶只有上皮组织或只有问质组织。结论自体子宫移植法可成功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Lewis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的Lewis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取Lewis大鼠 4 0只 ,分 3组 ,Ⅰ组 :用手术移植的方法把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肠系膜上 ;Ⅱ组 :分别把子宫角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子宫组织块移植于腹膜上 ;Ⅲ组 :移植同样大小的脂肪组织于腹膜 ,于术后 4、8周 ,再次开腹 ,观察存活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腹膜和肠系膜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远侧端的异位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大于移植近侧端的异位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 (P <0 0 5 ) ,移植物外观呈囊状 ,表面有血管 ,镜下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腺体 ,类似于正常的内膜 ,但间质细胞层较薄 ,腺体减少。结论 该模型生长快 ,成功率高 ,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苗淑红  陈印璇  吴琳琳  罗丽莉 《河北医学》2008,14(12):1421-1424
目的:观察罗非昔布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子宫移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4周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罗非昔布治疗组(30 mg/kg)和内美通治疗组(0.25 mg/kg)。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模型病灶的大小以及组织学观察子宫内膜的生长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结果:用药4周后,各组间病灶体积没有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显示用药组的异位内膜生长明显受抑制或变性坏死,病灶组织血供不足。VEGF和COX-2在对照组及用药组大鼠的移植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罗非昔布能够抑制、破坏异位内膜的增长。罗非昔布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并不影响异位病灶组织的VEGF和COX-2,其确切治疗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曹芳  黄晓阳  葛素梅  许科  陈莉 《重庆医学》2015,(27):3805-380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窗口期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构建 EMs大鼠内膜窗口期动物模型。方法取性成熟 SD 大鼠22只,通过手术将 SD 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移植至同侧腹壁及对侧子宫系膜上,建立诱发型 EMs 大鼠动物模型。术后4周随机选取2只大鼠解剖观察异位内膜的生长情况,确定造模成功后,将 EMs 模型大鼠与雄鼠同笼交配,次日观察阴栓,妊娠第5天剖腹观察20只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存活情况,并对在位子宫内膜及异位内膜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0只妊娠第5天大鼠均有明显的异位病灶,在腹壁及系膜上均呈小包块样生长,且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光镜下见异位子宫内膜形态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EMs 大鼠造模成功;所有 EMs 模型大鼠与雄鼠同笼交配次日均见阴栓,妊娠第5天大鼠非手术侧子宫腔内不同程度积液,在位及异位内膜均处于分泌期。结论通过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成功建立了 EMs 大鼠模型;EMs 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处于胚胎着床窗口期,为研究 EMs 子宫内膜容受性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取64只性成熟、未孕、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于动情期在腹膜、皮下利用"刀划法"行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术后4周比较两移植部位建模情况。结果大鼠动情期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总体成功率为93.3%,其中腹膜移植成功率为51.7%,皮下移植成功率为8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部位异位病灶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刀划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较高,皮下移植比腹膜移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64只性成熟、未孕、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于动情期在腹膜、皮下利用"刀划法"行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术后4周比较两移植部位建模情况。结果 大鼠动情期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总体成功率为93.3%,其中腹膜移植成功率为51.7%,皮下移植成功率为8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部位异位病灶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刀划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较高,皮下移植比腹膜移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Wistar大鼠同种异体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方法 采用外科诱导法对24只Wistar雌性大鼠行异体子宫组织移植手术,30只行自体子宫组织移植手术.结果 Wistar大鼠造模12周后,异体移植成模率83.3%,与自体移植成模率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自体模型异位内膜上皮细胞功能活跃,有类似正位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和生理特征;且造模后大鼠体液免疫反应敏感性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C3、C4、IgG升高,Ig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没有明显变化;异体移植模型IgG比自体移植模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Wistar大鼠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手术可以成功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激活蛋白1(A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选取建模成功的28只大鼠为模型组(n =28),观察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照组子宫内膜、模型组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病灶ERα、ERβ、AP-1、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腺体、间质血管明显增加;②大鼠EMs模型的异位病灶与对照组子宫内膜间ERα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7),而其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ERβ、AP-1(c-jun)蛋白、VEGF在模型组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其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中ERα和ERβ均高表达,异位病灶中则仅表现为ERβ高表达,同时上调c-jun,VEGF的表达,ERβ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较ERα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大鼠模型,比较选取不同的手术时机及内膜自体移植在不同部位的建模效果,以期寻求便捷、有效的手术建模方法。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动情期手术组与间情期手术组,分别在动情期与间情期将大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在腹壁、肠系膜袢部、肠系膜根部3个部位,以典型度为主要模型评价指标,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动情期造模与非动情期造模的模型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移植部位的模型效果有差异(P0.05),成模效果优度分别为肠系膜袢部腹壁肠系膜根部。结论手术时机对自体移植建立EMT大鼠模型的建模效果无影响;移植部位的血供情况可能对建模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四氯二苯并二 英(TCDD)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 【方法】 采用小鼠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别给予TCDD 0?l?3?10 μg/kg剂量灌胃,每21 d 1次,于建模术后3?6?9周处死,鉴定异位病灶的形成,测量异位病灶体积?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芳香烃受体(AhR)和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表达水平?【结果】 ①染毒组小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增加与染毒剂量和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 = 为0.727?0.553,均P < 0.05);②染毒组小鼠异位子宫内膜AhR蛋白较对照组增强(P < 0.05);且随染毒剂量增加和染毒时间延长,AhR蛋白表达相应增加(r分别为0.687?0.442,均P < 0.01);③随染毒剂量增加,CYP1A1蛋白表达相应增加(r = 0.640,P < 0.01),对照组未检测到CYP1A1蛋白表达;④染毒组小鼠异位子宫内膜AhR mRNA较对照组增强(P < 0.05)?随染毒剂量增加和暴露时间延长,AhR mRNA表达相应增加(r分别为0.565?0.635,P < 0.01);⑤随染毒剂量的增加,CYP1A1 mRNA表达明显增加(r = 0.659,P < 0.01),对照组小鼠异位子宫内膜病灶中未检测到CYP1A1mRNA?【结论】 TCDD可促进小鼠模型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AhR及其下游基因CYP1A1激活有关?AhR及CYP1A1的表达增强是二 英暴露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来曲唑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模型异位病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EM的作用机制。方法  行自体移植建立EM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来曲唑组及盐水对照组,比较口服来曲唑或盐水前后EM大鼠异位病灶体积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异位内膜VEGF及MVD的表达变化。结果  来曲唑组异位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或萎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治疗后VEGF、MVD在异位内膜中表达降低(P均<0.05)。结论  来曲唑对大鼠异位囊肿的体积影响明显,短时间内就能起到明显效果。可能通过降调VEGF、MVD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两种实验大鼠EM模型复制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子宫移植法与腹壁移植法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EM)动物模型的优劣。方法子宫移植法采用白体子宫组织移植于近卵巢子宫处,腹壁移植法采用白体子宫移植于腹壁内侧处。结果两种造模方法的原理及组织学检查均为成功,但腹壁移植组动物死亡率、异位病灶三径之和以及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均优于子宫移植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中的表达,探讨两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TSS〗收集EM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35例,在位内膜组织38例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3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①VEGF在三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异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位内膜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异位内膜组同在位内膜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EM患者的VEGF在异位内 膜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无周期性变化,而在EM患者的在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强度分泌期比增生期明显增强,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③bFGF在正常子宫内膜及EM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周期性变化;④VEGF和bFGF在EM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EGF和bFGF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均有表达,从而表明VEGF和bFGF的促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补肾活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补肾调经汤内服加活血散结栓塞肛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体液免疫及异位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那唑阳性对照组及不同剂量补肾调经汤灌胃或加用和单独使用活血散结栓塞肛治疗7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均复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然后分别给药,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IgG、IgM、IgA抗体和补体C3、C4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胸腺、卵巢、子宫、异位移植物及肝、肾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内异症模型手术4周后,异位的子宫内膜生长良好,IgG、C3水平升高,IgM下降,子宫、卵巢增大;中药及丹那唑治疗后均可使异位的内膜萎缩,3倍人用剂量中药灌胃加塞肛或5倍量组IgG值下降,5倍量中药塞肛或加灌胃组C3值下降,5倍量中药灌胃加塞肛组子宫和卵巢缩小;丹那唑对模型动物的性周期有抑制作用,而中药组均无此作用;各给药组均对大鼠的ALT无明显影响。【结论】补肾调经汤内服加活血散结栓塞肛可使内异症模型大鼠的子宫内膜萎缩,改善其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彭艳  何援利 《重庆医学》2012,41(25):2619-2620,2681
目的采用腹腔种植、皮下移植和皮下注射3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探索一种简便有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模方法。方法取性成熟雌性大鼠15只,分别采用腹腔种植、皮下移植和皮下注射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移植,术后4周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3种造模方法成功率及异位病灶体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均可以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皮下种植法操作简单,观察直观,便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