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2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1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3例,其中2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1例放弃再次消融,成功率75.00%.经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各1及2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0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 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及11导联相同各2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1)前者假性"δ"波时间≥75ms而后者<75ms (2)前者V1呈R型无S波群而V4~V6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结论 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起搏标测在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中的价值。方法:36例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15-58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背景,12例室早图形为CLBBB,5例CRBBB,14例室速CLBBB,5例室速为CRBBB,起搏标测寻找起搏与自发QRS波群形态的细微差异。依次逐区微调大头电极在心室内面的位置,直至起搏12导联QRS波与自发QRS波形态完全一致则为靶点;激动标测就是反复调整“大头”尖端在心内膜位置,使心腔内室早波群比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提前程度最大或至少10cm以上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右室室早起搏标测与体表心电图粗标符合。5例左室室早中3例精标与体表心电图粗标完全吻合。2例稍有出入,起搏标测的总符合率97%,激动标测的总符合率难于计算,14例手术成功的室早患者无复发,16例达消融终点的室速患者,2例分别在术后6月和8月复发并接受第二次射频手术,1例成功,总的即时成功率83.3%。总的远期成功率80.6%。结论:起搏标测可提高心室内消融靶点定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并对其定位,标测方法及复发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6例IVT进行RFCA治疗。左室IVT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P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点且前有碎裂电位(AP)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总成功率为93.7%(15/16),左室IVT为92.6%(13/14),右室IVT100%(2/2),1例消融失败,随访3个月-6年无一例复发,无并发症发生。左室IVT分别起自间隔面13例,前侧游离壁1例。右室IVT流出道2例,左室间侧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面IVT有效靶点处P较QRS波提前18-50ms或心室最早激动点处V波较体表QRS波提前32-58ms其前有AP电位(3例占21.4%),2例右室IVT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12导联QRS波形态完全相同,1例左室前侧游离壁IVT起搏时仅10导联相同,消融失败。结论:IVT应用RFCA治疗,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左室间隔面的IVT以最早P电位或心室最早激动点且其前有碎裂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采用起搏标测,应与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完全相同处为成功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接触标测是否可以揭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舒张期电位(DP)和浦氏电位(PP)的部位,指导有效导管消融。【方法】Ensite 3000非接触标测多极球囊导管标测ILVT的激动起源(EA)、传导径路(CP)和出口(EX),用消融导管分别于这些部位行接触标测。【结果】6例ILVT周长为(286±38)ms,非接触标测显示4例激动起源(EA)位于中间隔,2例位于下间隔,EA较体表QRS波提前约(48.6±32.8)ms,传导径路长约(2.6±0.9)ms。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导管起搏标测12导联QRS形态与ILVT相匹配(≥11/12)处位于EX,而非EA(≤10/12)见正文。6例病人在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消融导管于EA和CP处标测到PP,2例于EA标测到DP,1例于EX标测到PP。6例病人在窦性心律下于ILVT起源部位行片状或/和传导径路作线性消融均获成功,随访(12±6)月,未见复发。【结论】非接触标测通过显示ILVT起源及传导径路,可揭示DP和PP部位,从而有效地指导ILVT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起源于希氏束左侧的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并观察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起源于希氏束左侧的频发室早患者9例,在Carto指导下进行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心内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 起源于左侧希氏束旁的室早心电图表现为:(1)胸前导联QRS波群时限较短;(2)胸前导联移行区通常在V1-V2导联之间;(3)以R波为主波的导联顶端尖锐无切迹、顿挫;(4)V1导联通常呈rS或者R型。9例中4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成功率100%。结论 希氏束左侧起源的室早具有特定的心电图特点,在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可以成功进行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判断起源部位,进行心腔内电生理标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以最早的P点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除用以上方法外,结合应用起搏标测法,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至少11导联相同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109例IVT患者的成功率为95.4%,其中IL-VT成功率95.5%,IRVT成功率95.2%。复发率为4.8%,经再次RFCA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与确定。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 2 3例顽固性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的射频消融分析 ,探讨室早的心电图特点、消融方法及效果 .方法 :男性 16例 ,女性 7例 ,均为频发、药物难治、症状明显的顽固性单形性室早患者 ,年龄(4 4 4± 9 6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2 3例中 17例室早起源于右室 ,4例起源于左室 .消融即刻成功率86 9% ,累积放电 (930 4± 72 5 )s,成功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 (5 6 71± 2 4 36 )次 / 2 4h和 (39± 5 2 )次 / 2 4h (P <0 0 1) .随访 (2 3 2± 12 3)月 ,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 ,无 1例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 :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单形性室早 ,采用粗标激动顺序、精标起搏图形 ,多点、长时间、高功率放电可提高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顽固性频发性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效果。方法: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性早搏标测定位,标测到室性早搏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6例中15例成功,成功率93.3%。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在标测、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特发性VT患者,程序刺激诱发VT后,采用Carto指导下激动顺序标测和(或)起搏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完成Carto指导下电解剖重建,11例为特发性流出道VT,4例为左室特发性VT.消融放电(4.2±1.1)次VT终止,累计放电时间(205.0±13.4)s;手术时间(3.50±0.85)h,X线曝光时间(15.0±7.9)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平均随访6个月,无VT复发.结论: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能有效治疗特发性VT,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缩短,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翟莉  吕豪  彭珊  王京  黄洁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8):805-807,826
目的探讨单极标测法在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0例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另一组在激动顺序标测法的同时加用单极标测法进行标测,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及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有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平均阻抗。结果加用单极标测法治疗组与激动顺序标测法治疗组相比手术成功率分别是(36/37)97.3%,(41/43)95.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加用单极起搏标测法治疗组的实际消融功率、实际消融温度、放电有效时间及手术时间均低于激动顺序标测法治疗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导管消融治疗左后分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加用单极标测法可用较低的消融功率、温度进行治疗,缩短了靶点标测及放电有效时间,从而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动脉瓣上起源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心电图特征和导管消融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在华山医院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肺动脉瓣上起源PVCs的资料。 结果 体表心电图平均QRS波宽度为(151±3)ms(146~154 ms),下壁导联振幅之和的平均值为(4.79±0.93)mV(3.76~5.64 mV)。3例下壁导联中Ⅲ导联振幅最高,2例avL/avR导联的QS比值大于1,3例胸导联移行为V4导联。2例标测过程中出现两种流出道起源图形的PVCs。4例成功导管射频消融靶点经造影证实位于肺动脉瓣上,肺动脉瓣上双极靶点电图领先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平均为(24±3)ms(22~28 ms),4例患者均消融即刻获得成功,无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远期随访中位数22个月无复发。结论 手术过程中出现多种右室流出道起源形态的PVCs要高度注意肺动脉瓣上起源可能,采用导管消融肺动脉瓣上起源PV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及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其他未诱发的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均以起搏与室速(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为靶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RFCA治疗IVT。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93.7%,IVT起源于左室后间隔2例,左室间隔基底部2例,左室游离壁1例,右室心尖部3例,右室流出道中间隔3例、后间隔2例。结论:IVT经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估计其起源部位,IVT的RFV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中两种标测方法对靶点判定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起搏标测组应用双大头电极在左心室交替起搏的方法,寻找心室起搏心电图与 VT 发作时12导联 QRS 形态完全一致或至少11个导联 QRS 形态一致的部位作为消融靶点;P 电位标测组应用大头电极和10极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在左室间隔面标测希氏束电位、左束支电位、左后分支电位和蒲氏纤维电位(P 电位),寻找 ILVT 发作时最早的 P 电位或 P 前电位为消融靶点.结果在 P 电位标测组23例均能记录到上述各电位图,选取最领先的 PP 处为靶点消融,均获成功.术后随访12个月,1例复发,复发率为4.3%.起搏标测组9例亦获消融成功,但靶点选择较困难,手术时间及 X 线曝光时间均较 P 电位标测组长,消融成功所需的放电次数亦明显多于 P 电位标测组.术后随访12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22.2%.结论 P 电位标测法明显缩短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时间和 X 线曝光时间,提高了疗效,减少复发率,优于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表12导联心电图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且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PVCs/VT患者29例纳入本研究。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PVCs/VT时的QRS波群特征以初步判断其来源;在常规X线透视和三维标测系统EnSite-NavX或CartoXP或Carto3指导下完成标测与消融术。结果V1呈qrS型22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7例;V2呈qrS型3例,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1例,rS或RS型25例;经右心室流出道(RVOT)消融成功17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消融成功12例[其中左冠窦(LCC)3例、右冠窦(RCC)1例,左右冠窦交界处(L-RCC)7例,左冠窦下(ILCC)1例];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判断LVOT起源,Ⅰ呈r或m型判断L-RCC及RCC起源,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4.1%、91.7%、94.1%与87.5%与50.0%、77.8%、75.0%。结论V1呈qrS或QS型伴下降支有顿挫的流出道PVCs/VT并非均起源于L-RCC,亦可能起源于RVOT、RCC、LCC及ILCC,根据胸导联移行指数<0预测LVOT起源,再结合Ⅰ的QRS形态来预测其主动脉窦的具体起源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安全性、效率和方法学。方法:18例严重症状性室早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室早数量平均(117±37)次/h。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初步推测室性早搏产生部位,术中依据初步推测的室早产生部位采用心室激动顺序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大头消融电极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5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11/12以上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18例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6例,术后室早数(6±2)次/h,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12个月,18例中16例消融成功,成功率8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严重症状性室早伴或不伴室早诱发的短阵室速安全、有效,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对室早的定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顽固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8例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标测到室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ORS波提前30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O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18例患者室早起源为右室流出道11例,左室游离壁5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部1例,17例消融成功,成功率94.4%,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简称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0例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特发性PVCs/VT,男7例,女3例,其中8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PVCs/VT总数11387~39672(23714±9493)次/24h,所有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8例(成功率80.0%),均无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影像定位,7例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内膜(4例起源于前侧壁)采用普通温控导管消融成功6例,1例因起源点邻近希氏束放弃消融;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外膜前侧壁经心大静脉远端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例,1例采用普通温控导管因阻抗高,不能放电失败.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内膜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即由二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间隔起源者在V1常呈qR或QR型,而游离壁起源者常呈R或rsR'型;多数患者V5~V6有s波呈Rs型;二尖瓣环前侧壁心外膜消融成功者与相对应位置心内膜消融成功者除有更长的假性“δ”波时间(前者≥67ms而后者<67ms)外,其他特征并无区别.结论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前侧壁是好发区域,消融治疗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需经冠状静脉窦至心大静脉远端、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