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梅某,女,38岁,1985年7月6日初诊。自觉眼、鼻、咽喉干燥发痒不适15年,经眼科、耳鼻喉科检查无明显病变,常服消炎西药和生津润燥类中药未效。一月前右耳根处长一结节,扪之较硬,轻微压痛,数日溃破后,创面溃疡久不愈,曾在口腔科检查:腮腺无肿大,腮腺导管口未见充血,按压颊粘膜腮腺导管口内未见脓性分泌物。随后出现手掌鱼际处发水疱,搔破后流黄色汁液,外阴部瘙痒,查外阴未见丘疹及溃疡。眼、鼻、咽喉干燥发痒加重。口苦、发热、不欲饮水,小便黄赤,大便初硬后溏,无皮肤、毛发干燥,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略滑数。状似狐惑病,辨为阴精不足,湿热毒蕴,以仲景甘草泻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运用中医三焦辨证探讨狐惑病的机理。方法:从狐惑病的发病部位、经络循行,涉及的脏腑心、肝、脾、肺、肾和胃、胆等进行理论探讨,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结果与结论:运用三焦辨证理论,辨析狐惑病,治疗上焦肺胃病多采用轻清疏散之法,如菊花、桑叶、蝉蜕、鱼腥草等;中焦脾胃病变多采用清热除湿之法,如厚朴、滑石、车前子、白豆蔻、藿香等,湿热并重则二者兼用;下焦肝胆病变多采用清泻火热、清热利湿之法,如栀子、柴胡、龙胆草、车前子、猪苓等;后期肝肾阴虚火旺者多采用滋阴降火,益精补肾之法,如当归、生地黄、麦冬、玄参、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等。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正> 例一种某,女,31岁。1976年8月14日初诊。因情志刺激,口舌反复糜烂,继而两眼角湿烂而痒,阴部痒痛二年余。妇科查:阴道口及阴道壁粘膜溃疡。伴有上半身充血性斑丘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郁闷不乐;全身酸楚,时寒热;经期不定,经量时多时少,色紫而稠,行经时阴部热痛而痒甚,平时白带多而色黄带血。经青岛某医院诊为白塞氏综合症,予以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来我处求治。四诊合参,证属肝郁风热外侵所致狐惑病。治则:清肝解郁、疏风解毒方药:内服四物消风散加减黄连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当归15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生地黄3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焦白术15克,茯苓15克,薄荷6克(后入),蝉蜕15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大枣5枚,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一剂。另用加味苦参洗剂(苦参30克,秦艽20克,蛇床子3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水煎外洗,每日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狐惑病证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春桂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3):34-34
<正> 狐惑一病,出于《金匮要略》。以发热,默默欲眠,食欲不振,口腔咽喉、前后阴溃烂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以口咽部溃烂为主者曰“惑”,以二阴溃烂为主者曰“狐”。中国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湿热化为虫毒,虫毒腐蚀而致。对狐惑病的治疗,基本原则为清热燥湿,杀虫解毒。传统的治法是以口腔咽喉溃烂为主者甘草泻心汤主之,前阴溃烂为主者苦参汤外洗,后阴溃烂为主者雄黄熏治。数百年来,这些方法曾对狐惑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